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为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开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单位,研究所专业配置较为完善,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能力强的设计队伍和科研队伍。为止,我所职工有12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0人,高级工程师3人,涵盖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配置、3S遥感技术、VR技术、森林培育等各类人才,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可独立承担各种规划设计项目,森林资源调查、评估、利用,森林信息系统及虚拟现实的VR技术建设以及各类相关科研项目。
景德镇高速通道绿化设计
新干工业园区绿化提升规划设计
江西省科技厅辉煌家园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共青城鄱阳湖模型基地景观补充绿化设计
江西省林科院核心景观区绿化设计
江西省交通干部学校新校区绿化设计
江西省电力公司办公楼、宿舍区绿化改造设计
江西技师学院绿化改造设计 2100433B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拥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主要致力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乡生态规划建设、森林经理、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新优园林植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自成立以来,先后为江西省及全国许多地区完成了各类设计项目百余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江西省林业厅创新专项项目等。
园林规划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类,园林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城乡环境的绿化美化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园林专业是造福人类、前景无限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观赏...
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学好六科学问。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栽培学,管理学,统计学!aqui te amo。
园林景观设计对城市街道的重要性一:城市生态环境设计原理:城市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可以说是现代文明造就了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高楼大厦破坏了原有的绿色植被,所以...
主要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研究所拥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多年来先后承接了多项森林资源调查研究项目,并致力于江西省及全国的生态规划建设服务工作,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从事生态资源调查、评价、评估及利用方面的研究,为各地区生态规划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保证生态资源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独立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分析了独立学院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状况和问题,并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所徽的中心主体是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G”和一个“山”字形图案,其中“G”为地质学英文单词“geology”的大写首字母,地质学正是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而外圈是由“地质研究所”的英文词组“Institute of Geology”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英文简写“CAGS”组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生会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例如野外地质考察、研究生学术论坛等。
2015年11月12日-1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该研究所三楼会议室举办了2015年研究生学术论坛,该次学术论坛分为四场,共33个学术报告,涵盖了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各个学科。近50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2018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107篇 ,承担课题项目17项。
2017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10篇 ,承担课题项目12项。
2016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61篇 ,承担课题项目11项。
2015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3篇 ,承担课题项目34项。
2014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1篇 ,发表专著1部 ,承担课题项目56项。
2013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7篇 ,承担课题项目28项。
项目/课题名称 |
类别 |
时间 |
中国科学院深海极端环境模拟重点实验室筹建费 |
院重点实验室筹建运行费 |
2018 |
地外海洋的初步探索与学科建设 |
中科院百人计划C类 |
2018 |
海南省深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及发展契机研究 |
重点研发计划 |
2018 |
世界海洋强国海洋科技政策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
重点研发计划 |
2018 |
海南省院士工作站配套经费 |
三亚市配套经费 |
2018 |
深海载人潜水器信息指挥系统研究与应用 |
海南省科学技术学会资助 |
2018 |
信息融合的潜水人员水下跟踪技术研究 |
海南省科学技术学会资助 |
2018 |
深海中光的衰减特性研究 |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018 |
2018年海洋科技发展的国际热点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18 |
基于多AUV的海洋冷涡上升流观测控制策略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深渊鱼类的起源演化及其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基于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南海冷泉碳酸岩成岩历史重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南海初始洋壳(IODP 1502B钻孔)的Li-Mg-O同位素组成:对洋壳蚀变过程中同位素组成和分馏行为的初步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H2S-H2O-NaCl体系硫化氢在广域温压条件下溶解-扩散过程的拉曼光谱定量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压力和温度对超嗜热嗜压古菌Pyrococcus yayanosii硫还原途径调控及适应深海高压环境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雌性印太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生殖激素积聚规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含甲烷水合物沉积层的力学性质与南海陆坡稳定性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以上仅列出2018年承担课题项目,参考资料来源 |
2017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荣誉。
详情请查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词条,亦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二者为同一单位两个牌子。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筹建于1954年7月,正式成立于1956年2月,初期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方向任务是“结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问题为中心,配合农业部门的研究力量,进行调查及总结群众经验,开展生物、农、林、牧、水等基本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为解决黄土区水土保持及增加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所名改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方向任务调整为“以生物、土壤为重点,结合水土保持进行研究”。
1964年7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方向任务为“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为中心任务,主要研究解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农、林、牧、田间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规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土地合理利用及农业增产等有关问题,同时根据西北地区农业生产选举法土保持的需要和原有工作基础,继续开展植物分类、土壤地理、土壤胶体化学和作物远缘杂交等工作”。
1979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方向任务为“面向黄土高原,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任务,开展水土流失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途径、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评价的合理利用、植被恢复的理论与技术、旱作农业增产体系和依据等方面的研究,为黄土高原农林牧综合发展和根治黄河服务。”
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方向任务“仍以黄土高原区域为重点,以水土保持任务为中心,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速农林牧综合发展和黄河治理服务。同时考虑到我国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可适当兼顾其他地区的水土保持科研任务”。
199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知识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
1999年与杨凌其它6个科研教学单位共同组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并设立由中科院直接指导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
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