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结构体系中的大空间或者核心筒的布置不规则,会给建筑抗震设计带来诸多困扰。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法用于对结构刚度进行调整,以降低建筑空间布置不规则的影响。优化方法是基于进化结构优化法,建立新的灵敏度定义,以修正建筑空间布置规则性为设计目标,优化结构体系中抗侧体系的刚度分布。从建立结构模型开始,直接从建筑设计模型中,提取必要的设计参数,导入优化设计程序中进行建模,提高了建模的效率和准确度。在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全部采用壳单元,并且在考虑解析准确度的基础上对壳单元进行分割,应用泰森多边形理论对荷载进行计算。在优化计算中,主要从结构整体等效应力分布的均匀性,重心与刚心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结构的两向抗侧刚度比三个方面对结构体系的应力、水平以及竖向构件刚度分布进行优化设计,调整建筑空间布局以满足布置的规则性,对进一步深化设计提供可参考的分析结果。
赵旭,董军.基于建筑空间布置规则性的结构优化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S1):379-386.
推荐大连实创翻译。翻译论文真心不错。
建筑空间分析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建筑空间分析包括:封闭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围护实体(承重墙、各类后砌...
不是
基于建筑空间布置规则性的结构优化分析
结构体系中的大空间或者核心筒的布置不规则,会给建筑抗震设计带来诸多困扰。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法用于对结构刚度进行调整,以降低建筑空间布置不规则的影响。优化方法是基于进化结构优化法,建立新的灵敏度定义,以修正建筑空间布置规则性为设计目标,优化结构体系中抗侧体系的刚度分布。从建立结构模型开始,直接从建筑设计模型中,提取必要的设计参数,导入优化设计程序中进行建模,提高了建模的效率和准确度。在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全部采用壳单元,并且在考虑解析准确度的基础上对壳单元进行分割,应用泰森多边形理论对荷载进行计算。在优化计算中,主要从结构整体等效应力分布的均匀性,重心与刚心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结构的两向抗侧刚度比三个方面对结构体系的应力、水平以及竖向构件刚度分布进行优化设计,调整建筑空间布局以满足布置的规则性,对进一步深化设计提供可参考的分析结果。
钢结构毕业论文摘要 (2)
小太阳食品厂双层钢结构厂房设计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2010 级:程锦 指导老师:董事尔 摘要:本设计为双层钢结构厂房的设计, 建筑高度 10.2m,建筑面积 1728 2m ,防火等级为丁级防火,设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 综合考虑建筑艺术、建筑环境以及建筑功能的要求,进行建筑平面、立面、 剖面设计。 综合专业知识, 结构设计主要内容有:屋架结构设计和验算,框架结构设计 和基础设计。本设计选用一榀框架进行计算,手算为主,利用 PKPM进行复核。 其中,在对屋架杆件计算和选择时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 对横向水平荷载采用 “D 值法”,竖向荷载作用下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 关键词: 钢结构厂房;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Abstract: The design for the double steel plant design, building height 10.2m,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1.1 神经网络的特点
1.1.2 神经网络求解土木工程问题的可行性
1.2 结构分析与初步设计
1.3 结构优化设计
1.4 结构损伤检测
1.5 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5.1 结构分析与初步设计
1.5.2 结构优化设计
1.5.3 结构损伤检测
1.5.4 结构控制
1.5.5 科学决策
1.5.6 结构材料及本构关系
1.5.7 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神经网络理论及模型
2.1 神经网络的发展史
2.2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2.2.1 神经元模型
2.2.2 神经元传递函数
2.2.3 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2.2.4 神经网络模型
2.2.5 神经网络的实现机制
2.3 典型神经网络模型
2.3.1 BP网络模型
2.3.2 Hopfie1d网络模型
2.3.3 回归Bp网络
2.3.4 Boltzmann机网络
2.3.5 径向基函数(RBF)网络
2.3.6 概率神经网络(PNN)
2.3.7 对偶传播(CP)神经网络
2.3.8 模糊神经网络(FNN)
2.4 BP网络模型及相关问题
2.4.1 经典BP算法
2.4.2 网络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4.3 BP网络模型的改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数据的前后处理
3.1 引言
3.2 数据处理的方法
3.2.1 土木工程问题的神经网络求解方法
3.2.2 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步骤
3.3 数据变换处理
3.3.1 数值(连续值)变量
3.3.2 定性变量
3.3.3 区间变量
3.3.4 无序变量
3.4 特征参数的提取
3.4.1 向量扩张法
3.4.2 小波分析法
3.4.3 主成分分析法
3.4.4 神经网络方法
3.5 样本集的构造
3.6 数值算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构分析与初步设计
4.1 神经网络在结构分析与初步设计中的应用
4.1.1 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4.1.2 自组织神经网络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分析
4.2.1 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
4.2.2 结构分析方法
4.2.3 悬臂梁的结构分析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初步设计
4.3.1 初步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3.2 外包钢混凝土受压构件的设计
4.3.3 外包钢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
4.3.4 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
4.3.5 钢管混凝土中的应用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构优化设计
5.1 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与研究
5.1.1 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5.1.2 基于Matlab的结构优化设计
5.1.3 神经网络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5.2 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优化设计
5.2.1 基本原理
5.2.2 优化算法
5.2.3 桁架结构优化设计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
5.3.1 遗传算法
5.3.2 结构优化设计原理与方法
5.3.3 数值算例
5.3.4 结构优化设计评述
5.4 结构智能优化设计
5.4.1 结构智能优化设计概念
5.4.2 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构损伤检测
6.1 结构损伤检测的发展与研究
6.1.1 基于振动的损伤检测
6.1.2 其他无损伤检测
6.1.3 无损伤与有损伤相结合的检测
6.2 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检测
6.2.1 基本原理与方法
6.2.2 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6.2.3 简要评述
6.3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级结构损伤检测技术
6.3.1 面向损伤检测的有限元模型
6.3.2 异常检测
6.3.3 损伤类型检测
6.3.4 损伤定位
6.3.5 损伤程度评估
6.4 大跨悬索桥结构的损伤检测及定位
6.4.1 引言
6.4.2 大跨悬索桥损伤定位的PNN模型
6.4.3 损伤定位结果与讨论
6.4.4 相对重要性与特征向量简化
6.4.5 不同网络性能比较
6.5 大跨斜拉桥的损伤检测
6.5.1 斜拉桥的异常检测
6.5.2 斜拉桥的损伤定位
6.5.3 斜拉桥的损伤程度评估
6.6 Benchmark结构的损伤检测与评估
6.6.1 问题的提出
6.6.2 Benchmark结构
6.6.3 数值模型
6.6.4 模式损伤样本的产生
6.6.5 损伤定位
6.6.6 损伤程度评估
参考文献2100433B
【学员问题】限制建筑结构不规则性的计算方法?
【解答】结构平面布置要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国内、外历次大地震震害表明,平面不规则、质量与刚度偏心和抗扭刚度太弱的结构,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国内一些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也表明,扭转效应会导致结构的严重破坏。对结构的扭转效应需从两个方面加以限制:
(1)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规定单向地震作用扭转变形的计算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详见(高规》第3.3.3条),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
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2)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关键是限制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_1`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_1`之比。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增大。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o
不满足以上要求时,宜调整抗侧力结构的布置,增大结构的抗扭刚度。如在满足层间位移比的情况下,减小某些(中部)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加大端部竖向构件抗扭刚度,减小扭转周期。
扭转祸联振动的主方向,可通过计算振型方向因子来判断。在两个平动和一个转动构成的三个方向因子中,当转动方向因子大于0.5时,则该振型可认为是扭转为主的振型。
多高层建筑结构,经计算若周期比`T_1`/`T_1`.小于0.5,则相对扭转振动效应θr/υ。一般较小(θ,r分别为扭转角和结构的回转半径。θr表示由于扭转产生的离质心距离为回转半径处的位移,υ为质心位移),即使结构的刚度偏心很大,偏心距。达到0.7r,其相对扭转变形θr/υ值亦仅为0.2.而当周期比`T_1`/`T_1`.大于0.85以后,相对扭振效应θr/υ值急剧增加。即使刚度偏心很小,偏心距e仅为0.1r,当周期比`T_1`/`T_1`等于0.85时,相对扭转变形θr/υ值可达0.25;当周期比`T_1`/`T_1`接近1时,相对扭转变形θr/υ值可达0.5.由此可见,抗震设计中应采取措施减小周期比`T_1`/`T_1`值,使结构具有必要的抗扭刚度。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结构的第一振型是以平动为主的平动与扭转混合振型(其平动振动系数为0.90,扭转振动系数为0.10),结构以扭转振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与平动振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_1`之比为`T_1`/`T_1`=4.929/1.210=0.768,符合《高规》第4.3.5条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的要求。
(3)目前在工程设计中应用的多数计算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软件,都假定楼板在平面内不变形,平面内刚度为无限大,这对于大多数工程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当楼板有大的凹人、大的开洞时,楼板在平面内削弱过大,楼板产生显著的变形,这时刚性楼板的假定不再适用,要采用考虑楼板变形影响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计算程序。考虑楼板的实际刚度可以采用将楼板等效为受弯水平梁的简化方法,也可以将楼板划分为单元后采用有限单元法
进行计算。
(4)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高规》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
2)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3)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4)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5)对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包括某楼层抗侧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结构的计算分析应符合《高规》第5.1.13条的规定,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学员问题】高层建筑结构规则性问题?
【解答】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