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绪论
第2章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变化及生态调度
第3章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荆江—洞庭湖水文水力关联性动态响应
第4章三峡水库下游河道水动力–水质模拟技术及数学模型
第5章长江中游生态流量和枯水期环境水位
第6章长江河口南支上段水源地压咸流量阈值
第7章以改善下游水环境为目标的三峡水库出库流量过程需求
第8章长江中游突发污染事件应急调度三峡出库流量需求
参考文献
附图
本书围绕三峡及其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改善水库下游水环境问题,阐述利用溪洛渡—向家坝—三峡三库联合调度改善三峡下游水环境对三峡水库出库流量需求及其调控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变化及生态调度效果;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荆江—洞庭湖水文水力关联性动态响应;三峡水库下游河道水动力–水质模拟技术及数学模型;长江中游生态流量和枯水期环境水位阈值确定;长江河口压咸流量阈值计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改善下游水环境为目标的三峡水库出库流量,以及长江中游突发污染事件应急调度的三峡水库出库流量过程需求及其确定方法。
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蓄清排浑”,就是汛期来沙较多时,在下游防洪承受能力范围内降低三峡水库水位运行,让含沙量较大的洪水顺利排到下游;汛期过后,水中的含沙量少了,10月份水库开始存蓄清水,保证发电和航运...
一、正常蓄水位 三峡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兴利除害的要求而蓄到的最高蓄水位叫做正常蓄水位。 初步设计阶段,长江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quo...
万都时代认为水环境治理过程需注意:用地指标(绿地浇灌道路喷洒用水如何解决、水系依靠什么水源补水);周边水环境(如何高效利用周边水环境);降雨量蒸发(蒸发量大雨降雨量时水系补水如何将进行);规划水系区分...
三峡水库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特性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改变了下泄的水沙条件,引起坝下游水沙过程及输移特性的变化。采用以旬为单位的统计时段,分析比较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旬平均流量、输沙量及含沙量的变化。蓄水前后坝下游各站洪水、中水、枯水3个流量区间的出现频率变化分析表明,建库后距坝距离愈远其洪水流量区间出现频率的减小愈显著。统计分析了不同流量级下含沙量的沿程恢复程度,发现高、低水流量级下其沿程恢复程度较中水流量级高。分析了各站悬移质中值粒径和床沙级配的变化,发现床面粗化主要位于距坝较近的荆江河段,由于粗细粒径的交换作用,悬移质中值粒径在下荆江显著变粗。
葛洲坝-三峡水库不同蓄水阶段对中下游水沙影响
以葛洲坝-三峡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根据水库的不同运行阶段划分研究时段,基于寸滩、宜昌、汉口、大通站1954~2008年的日流量和日含沙量资料,计算分析了梯级水库运行对长江中下游输沙量及水沙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水文站的年输沙量、含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梯级水库运行对中下游输沙量及水沙关系的影响与水库库容和距离水库远近有关;水库拦截造成的泥沙减少与年径流量变化无关,与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变化有关,径流量季节分配的变化和梯级水库的蓄水拦沙都使大通站月输沙量的年内分配更加均匀。
据新华社消息 三峡水库上游水位2日8时已降至149.51米,释放库容超过196亿立方米,腾出防洪库容近九成,目前三峡水库正按计划有序消落至145米汛限水位。
5月以来,长江上游降雨明显增多,三峡水库日均入库流量从月初的9000立方米每秒逐步涨至25000立方米每秒,给三峡水库消落带来较大压力。进入5月29日后,三峡水库入出库流量缓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发布的水情信息显示,至6月2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为14000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为15600立方米每秒,三峡水库水位波动下降至149.51米,释放库容超过196亿立方米,腾出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近九成。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最大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三峡水库在每年汛末蓄水,在枯水期至次年汛前逐渐释放并腾出库容,汛期利用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对主要来自上游的大洪水进行调节,通过拦洪、削峰、错峰等措施来实现防洪作用。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偏振光源作为普通光源一种功能上的扩展,在CCD偏振成像、光学存储、光通信、光电探测、平板显示背光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GaN基LED的微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研究方向。本项目开展了表面微纳结构对LED出光特性的调控研究工作,设计并制备了基于纳米结构偏振转换的高效偏振出光GaN基LED。主要工作包括:1) 利用时域有限差分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并制备了基于可见光波段的偏振纳米光栅,以及基于纳米结构偏振转换的高效偏振出光GaN基LED。采用深紫外曝光技术制作了最小周期190nm的纳米偏振光栅,偏振度达到25 dB。2) 提出、设计并制备了二维椭圆柱纳米阵列结构,实现了半波片偏振转换的功能,并将该结构集成到振度LED上,进一步提高了偏振光出光的效率,在宽角度内(±60o内)平均提高20%。3)提出了一种基于荧光陶瓷和纳米光栅集成的GaN基白光LED复合结构,能在450nm~650nm光谱范围内实现高偏振度白光出射。利用纳米压印及反应离子束刻蚀工艺,实验制备了荧光陶瓷基底上周期150nm,有效面积达20mm×20mm的介质/金属复合纳米光栅结构。测试结果表明偏振白光LED在450nm~650nm可见光范围内的消光比大于20dB,TM波透过率高于60%。本项目的研究对拓展LED应用领域、创新平板显示的解决方案、探索氮化镓基材料的微纳光电子学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氮化镓基LED的发展逐渐从追求单一的高流明效率向多功能化过渡,数字照明、通讯照明正在逐渐成为前沿研发热点,基于氮化镓LED的微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本项目拟开展表面微纳结构对LED出光特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设计反射面微纳结构实现TE光的反射和位相转换,设计出光面为金属/介质的复合微纳光栅结构,大幅度提高LED的偏振出光消光比和出光效率,获得偏振消光比100:1的高效偏振出光LED。进一步深入研究金属微纳结构中等离子激元波的电磁特性对LED偏振光输出的特性的影响,探索LED在未来纳米光子学的应用方案。在制备工艺技术上,创新采用金属/介质复合光栅,在实现同样偏振消光比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对光栅周期和占空比的容差要求,实现可以大面积(2英寸及以上)制备的工艺技术。本项目的研究对拓展LED应用领域、创新平板显示的解决方案、探索氮化镓基材料的微纳光电子学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