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土木工程与土木工程专业
1.1 土木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1.2 土木工程的发展简史
1.3 土木工程基本属性
1.4 土木工程的对象与体系
1.5 土木工程专业概念
1.6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第2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假设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2.6 研究理论基础
2.7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第3章 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3.1 人才概述
3.2 特色教育与应用型人才
3.3 特色专业建设
3.4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特点
3.5 行业特色人才危机与应对
3.6 大众化教育下特色专业建设
3.7 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2100433B
毕业一年: 自动转为助理工程师毕业两年:二级注册 建 造 师、二级注册 结 构 师毕业四年:一级注 册 建 造 师毕业五年 :评中级工程师 从事造价行业考造价师、 一级注册结构师专业课毕业八年 :评中...
你这问题,随便拿出个词来,就能写一篇论文。到底想知道什麽?额。还是这些词,你一个都不懂 0..0 这样解释起来可不知道猴年马月了啊!
土木工程所以的注册证书都要工作经验的在校期间考不了在施工单位主要考建造师造价师在勘探单位需要岩土工程师监理单位需要监理工程师设计院需要结构工程师含金量最高的书结构工程师很难的哦
基于能力培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改模式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专业,也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点专业。认真研究现代土木工程具有现代化、多样化和科技化的特点,完善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专业化程度,保证人才质量,保障工程质量。本文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中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提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教改新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研究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强调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营造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内外部环境,开发学生潜能,鼓励个性发展。“双师型”师资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工程素养,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项目改变城市景观特色审美判断的非区域、非等级模糊方式,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学、认知心理学、视觉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景观特色的定位理论和结构理论,研究提出城市景观特色审美判断的区域 等级理论模式,研究阐明特色区和特色级是影响城市景观特色判断的关键因素和前提条件,并研究阐明城市景观特色和区级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同时研究提出城市景观特色的级区类型模式,并进行实证研究。.本项目首次进行城市景观特色审美判断依据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城市景观特色研究的全新视野和类型。该成果为提高城市景观特色判断的科学性,为我国城市景观特色保护和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模式指导,为完善景观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优化我国城市景观环境质量,为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健康与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100433B
批准号 |
79970024 |
项目名称 |
基于因特网的招标投标新模式的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G0207 |
项目负责人 |
鲁耀斌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0-01-01 至 2002-12-31 |
支持经费 |
9(万元) |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抓住院校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加强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以材料化学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修订创新创业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将学生开展学科竞赛、从事创新实验、发表学术论文、授权专利及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成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只有修满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创业学分,学生才能顺利毕业。在通识教育课程上开设创新创业类的基础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
(2)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中摒弃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尝试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不再是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而是注重平时成绩和创新能力提高,平时布置一些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作业,如文献综述、课程论文、学期论文等。教学内容上,将一些新研究成果和新理论融入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材料化学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通过双向自由选择,确定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下,导师在学生大学期间对其进行全方位指导,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选择给出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际中寻找应用型课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4)依托科研仪器平台、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创业竞赛
鼓励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科研项目,在这些科研项目的驱动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互联网 ”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为毕业后想创业的学生提供项目思路 。
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紧扣科研实际,开发新课程
在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中,整合结构化学和材料化学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将结构化学、材料化学原理及应用中的结构化学内容合并,课程名称为材料化学原理;将材料化学原理及应用中的应用部分的内容分解到各个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如材料制备内容融入材料合成与加工课程中。计算化学课程原有的理论授课内容通过计算化学课程讲解,课内实验单独出来,设为计算化学实验,理论课与实验课交叉融合进行,增加学生动手和实践的课时;新设的功能材料器件设计训练课程,紧密结合科研实际,挑选出典型的功能材料器件,在科研基地由基地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器件设计;在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中,依托科研基地,增加选修课的比重,设置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聘请科研基地教师授课。
(2)紧密联系科研方向,更新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内容,又把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起点,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沿性,使理论课程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同步更新和发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科研方向和材料化学学科发展,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3)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形成了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三级实验平台和七个系列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电工力学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计算化学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实验、材料的化学合成及表征实验),为本科生开设科技前沿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把实验课变成“全面的智能考核和小型的科学研究”。
实习方面,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专业结合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教学环节,邀请企业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开展培训和讲座,将最新的工程、技术进展和需求引入课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挖掘企业的科研资源,使学生立体地、多维度地掌握专业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4)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构建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去,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受到启发和锻炼,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此,专业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了专业—校级、省部级—国家级的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每一层包含若干小项目。专业层级积极开展导师制活动,大二起,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直接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到大三,导师制基本做到了全覆盖,专业把普及性的创新活动与专业性的学术竞赛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科研基地举办材料文化节,进行材料基础知识大赛、功能材料制备与性能竞赛、陶艺大赛等;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校级、省部级的自主创新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节能减排大赛,为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类全国性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师傅”与“徒弟”的双向选择
大一阶段,向学生介绍本系每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及现有的仪器设备,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师傅”与“徒弟”的选择。
(2)教学地点和时间
双向选择完成后,教学地点为相应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和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室;教学时间可由学生和导师沟通决定,原则上不得与正常上课时间相冲突。
(3)教学内容的实施
教学内容采用先教师拟定,然后学生创新的模式。第一阶段(大一至大二上学期):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设定相应的研究内容,学生根据相应的内容进行科研实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样品的制备、表征和结果与讨论工作。第二阶段(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下学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文献调研,可以自行设定自己喜欢的研究内容。此阶段的样品表征可在研究生或是导师的监督下,独立操作大型检测设备,完成样品的测试。另外,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发挥校外导师的职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力,了解实际工作岗位对本专业的需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