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将直角坐标指令下的直线轴的移动(刀具的移动)切换为回转轴的移动(工件回转),控制其轮廓的机能称为极坐标插补。
G112 极坐标插补模式(进行极坐标插补)
G113 取消极坐标插补模式(不进行极坐标插补)
对于刚接通电源和复位(置O或切换)时,机床取消极坐标插补,即处于G113模式。在进行极坐标补偿前,要预先设置直线轴及回转轴的初参量(参数为291、292) 。执行G112指令,转换为极坐标插补模式,将工件坐标系的原点设为极坐标工作的原点,极坐标插补在极坐标平面上进行。极坐标插补平面即第一平面轴(直线轴)和第二平面轴(假想和第一平面轴正交的轴—虚轴)确定的平面。
极坐标插补模式中的指令值就是极坐标插补平面仁的正交坐标系值,平面第二轴(假想的虚轴)指令的地址使用回转轴(参数292)的地址。指令值的单位和平面轴的单位(mm或inch)相同在极坐标插补模式中,使用G01、G03和G03指令时,绝对坐标或相对坐标均可。另外,对于G112指令也可以对刀尖半径R进行补偿,刀尖半径R补偿的路径为极坐标插补进行的路径。在G41、G42模式下不能直接切换到G112、G113模式,但在G40模式中可以进行极坐标G112、G113 的转换。根据F确定(F单位mm/min或inch/min)的极坐标插补平面上的进给速度,即刀具和工件的相对速度,G112在虚轴的坐标值变为0(即执行G112的位置的角度为0度)时开始进行极坐标插补。
一是刀具数据。在铣削刀具偏置设置中输入下面几何尺寸:X-20;Z(刀具z向长度);R(钻头半径);T0(0型)。
二是G12.1和G13.1必须在G40模式里编程。
三是铣削刀具半径补偿编程必须在开启极坐标插补后进行。
四是通过活动的极座标插值,任何运动都不允许在G10的快速运动里被横跨。
五是通过开启G12.1,在X轴上具有线性运动,必须在第一个G41/G42运动之前被优先编程(看编程例子)。
六是直径编程被用于线性轴(X轴),半径编程被用于旋转轴(C轴)。
七是在G12.1模块里,不能更改坐标系。
八是G12.1和G13.1在互相独立模块里编程。在G12.1和G13.1之间的模块里,中断程序不能重新开始。
九是圆弧插补(G2/G3)的弧半径可通过R命令或者用I和J坐标编程 。 2100433B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UG编程CNC小北 大家好UG编程CNC经验交流
FANUC系统XZC极坐标插补G12.1编程加工
这段时间因为一个产品在搞G12.1极坐标插补的后处理及在实际上机测试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及经验,汇总了一些跟大家分享一下:极坐标插补是一种轮廓控制,它把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编程命令转换为线性轴的通过机床的X 轴(运动轴)与C轴(旋转轴) 复合运动得到轨迹。这种方法可用。格式:在...
2020-07-020阅读36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法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法——一、用极坐标求解的平面问题 构件特征:圆筒、圆盘、扇形板.半平面体.楔形体、带孔物体。 应力分量:r (r, q), q (r, q), rq = qr(r, q) 应变分量:er , eq , g rq = g qr(r, q) 位...
极坐标放样法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应用
本文首先阐述传统放样法的发展及其弊端,总结出一种更精确、更快捷、更方便的放样方法--极坐标法。
圆弧插补的定义是给出两端点间的插补数字信息,借此信息控制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使其按规定的圆弧加工出理想曲面的一种插补方式。它所属的学科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切削加工工艺与设备(二级学科);自动化制造系统(三级学科)
圆弧插补(Circula : Interpolation)这是一种插补方式,在此方式中,根据两端点间的插补数字信息,计算出逼近实际圆弧的点群,控制刀具沿这些点运动,加工出圆弧曲线。
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技术是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数控机床,是当前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更新的必由之路,是FMC、FMS、及CIMS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备。
圆弧插补:就是用直线运动的两个轴X和Y共同确定一个点,然后呢,X直线运动,控制Y的坐标画圆
数控机床中圆弧插补只能在某平面进行,因此若要在某平面内进行圆弧插补加工,必须用G17、G18、G19指令将该平面设置为当前加工平面,否则将会产生错误警告,空间圆弧曲面的加工,事实上都是转化为一段段的空间直线构成的平面构造类圆弧曲面而进行的。2100433B
圆弧插补(Circula : Interpolation)这是一种插补方式,在此方式中,根据两端点间的插补数字信息,计算出逼近实际圆弧的点群,控制刀具沿这些点运动,加工出圆弧曲线。
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技术是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数控机床,是当前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更新的必由之路,是FMC、FMS、及CIMS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备。
圆弧插补:就是用直线运动的两个轴X和Y共同确定一个点,然后呢,X直线运动,控制Y的坐标画圆
数控机床中圆弧插补只能在某平面进行,因此若要在某平面内进行圆弧插补加工,必须用G17、G18、G19指令将该平面设置为当前加工平面,否则将会产生错误警告,空间圆弧曲面的加工,事实上都是转化为一段段的空间直线构成的平面构造类圆弧曲面而进行的。
在极坐标中,x被ρcosθ代替,y被ρsinθ代替。ρ^2=(x^2+y^2)
直角坐标系坐标与极坐标的转化:
例如:(2,π/3)为极坐标,它所对应的直角坐标为(2×cos π/3,2×sin π/3),及 (1,√3);(R,a°或A·π)对应(R·cos a°,R·sin a°)
ρ的值是可以正负的,ρ随θ变化,负号表示反向。
极坐标系是一个二维坐标系统。该坐标系统中的点由一个夹角和一段相对中心点——极点(相当于我们较为熟知的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的距离来表示。极坐标系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工程、航海以及机器人领域。在两点间的关系用夹角和距离很容易表示时,极坐标系便显得尤为有用;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样的关系就只能使用三角函数来表示。对于很多类型的曲线,极坐标方程是最简单的表达形式,甚至对于某些曲线来说,只有极坐标方程能够表示。
众所周知,希腊人最早使用了角度和弧度的概念。天文学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 190-120 BC)制成了一张求各角所对弦的弦长函数的表格。并且,曾有人引用了他的极坐标系来确定恒星位置。在螺线方面,阿基米德描述了他的著名的螺线,一个半径随角度变化的方程。希腊人作出了贡献,尽管最终并没有建立整个坐标系统。
关于是谁首次将极坐标系应用为一个正式的坐标系统,流传着有多种观点。关于这一问题的较详尽历史,哈佛大学教授朱利安·卢瓦尔·科利奇的《极坐标系起源》作了阐述。格雷瓜·德·圣-万桑特 和博纳文图拉·卡瓦列里,被认为在几乎同时、并独立地各自引入了极坐标系这一概念。圣-万桑特在1625年的私人文稿中进行了论述并发表于1647年,而卡瓦列里在1635进行了发表,而后又于1653年进行了更正。卡瓦列里首次利用极坐标系来解决一个关于阿基米德螺线内的面积问题。布莱士·帕斯卡随后使用极坐标系来计算抛物线的长度。
在1671年写成,1736年出版的《流数术和无穷级数》(en:Method of Fluxions)一书中,艾萨克·牛顿第一个将极坐标系应用于表示平面上的任何一点。牛顿在书中验证了极坐标和其他九种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在1691年出版的《博学通报》(Acta eruditorum)一书中雅各布·伯努利正式使用定点和从定点引出的一条射线,定点称为极点,射线称为极轴。平面内任何一点的坐标都通过该点与定点的距离和与极轴的夹角来表示。伯努利通过极坐标系对曲线的曲率半径进行了研究。
实际上应用“极坐标”en:Polar coordinate system这个术语的是由格雷古廖·丰塔纳开始的,并且被18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所使用。该术语是由乔治·皮科克在1816年翻译拉克鲁瓦克斯的《微分学与积分学》(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一书时,被翻译为英语的。
阿勒克西斯·谢罗特和莱昂哈德·欧拉被认为是将平面极坐标系扩展到三维空间的数学家。
点(3,60°) 和 点(4,210°)正如所有的二维坐标系,极坐标系也有两个坐标轴:r(半径坐标)和θ(角坐标、极角或方位角,有时也表示为φ或t)。r坐标表示与极点的距离,θ坐标表示按逆时针方向坐标距离0°射线(有时也称作极轴)的角度,极轴就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正方向。
比如,极坐标中的(3,60°)表示了一个距离极点3个单位长度、和极轴夹角为60°的点。(−3,240°) 和(3,60°)表示了同一点,因为该点的半径为在夹角射线反向延长线上距离极点3个单位长度的地方(240° − 180° = 60°)。
极坐标系中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平面直角坐标中的任意一点,可以在极坐标系中有无限种表达形式。通常来说,点(r,θ)可以任意表示为(r,θ ± n×360°)或(−r,θ ± (2n + 1)180°),这里n是任意整数。[7] 如果某一点的r坐标为0,那么无论θ取何值,该点的位置都落在了极点上。
极坐标系中的角度通常表示为角度或者弧度,使用公式2π rad = 360°.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基本都是由使用场合而定。航海(en:Navigation)方面经常使用角度来进行测量,而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大量使用到了半径和圆周的比来作运算,所以物理方面更倾向使用弧度。
极坐标系中的两个坐标 r 和 θ 可以由下面的公式转换为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x = r*cos(θ),
y = r*sin(θ),
由上述二公式,可得到从直角坐标系中x 和 y 两坐标如何计算出极坐标下的坐标
r = sqrt(x^2 + y^2),
θ= arctan y/x
在 x = 0的情况下:若 y 为正数 θ = 90° (π/2 radians); 若 y 为负,则 θ = 270° (3π/2 rad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