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重点编写了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仪器的使用,建筑工程实地测设以及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充实了现代测绘新技术,如GPS、数字测图等有关内容,以及新的测绘仪器和设备,如精密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内容,便于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当前测绘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更能结合专业的要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更好地应用测绘新技术为其专业服务。本书适宜施工技术人员阅读参考并可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作用和发展简介
第二节 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三节 测量工作概述
第二章 水准测量
第一节 水准测量原理
第二节 水准仪及其使用
第三节 水准测量
第四节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第五节 微倾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六节 自动安平水准仪、精密水准仪简介
第三章 角度测量
第一节 水平角与竖直角测量原理
第二节 普通光学经纬仪的组成及使用
第三节 水平角度测量
第四节 竖直角度测量
第五节 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六节 角度测量的误差分析
第七节 电子经纬仪
第四章 距离测量
第一节 钢尺量距
第二节 视距测量
第三节 光电测距
第四节 距离测量的误差分析
第五节 全站仪
第六节 直线定向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测量误差概述
第二节 衡量精度的标准
第三节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第一节 控制测量概述
第二节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第三节 导线的内业计算
第四节 高程控制测量
第五节 GPs控制测量
第七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及其测绘
第一节 地形图概述
第二节 地形图的比例尺
第三节 地形图的图名、图号和图廓
第四节 地物符号
第五节 地貌符号
第六节 地形图测绘前的准备工作
第七节 碎部测量
第八节 电子平板测图系统简介
第九节 地形图的数字化
第八章 地形图的应用
第一节 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第二节 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第九章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第一节 施工测量概述
第二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第三节 测设平面点位的方法
第四节 已知坡度直线的测设
第五节 圆曲线的测设
第十章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施工测量
第一节 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第二节 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第三节 工业厂房施工测量
第四节 烟囱的施工测量
第五节 管道施工测量
第十一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第一节 建筑物变形观测概述
第二节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第三节 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第四节 建筑物的裂缝、位移与挠度观测
第五节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2100433B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技术 &nbs...
1工程施工测量准备 (1)现场指挥组织项目技术人员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高程是以总平面图给定的水准点进行引测控制。 (2)测设场区平面控制网(首级控制)→复测场区控制网的等级、精度→施测建筑...
1)现场指挥组织项目技术人员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高程是以总平面图给定的水准点进行引测控制。 (2)测设场区平面控制网(首级控制)→复测场区控制网的等级、精度→施测建筑物轴线控制网(二级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测量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测量方案 一、校核起始依据,建立 建筑物控制网 1.校核起始依据 定位测量前,应由甲方提供三个衣刷相互关联的坐标控制点,和两个高程控 制点,作为场区控制依据点。以坐标控制点为起始点。作二级导线测量,作 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以高程控制点为依据,作等外附合水准测量,将高程 引测至场区内。 平面 控制网导 线精度 不低于 1/10000, 高 程控制 测量闭合 差不大 于 ±30√L mm(L为附合路线长度以 km计)。 在测设建筑物控制网时,首先要对起始依据进行校核。根据红线桩及图纸上 的建筑物角点坐标,反算出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并进行角度、距离校测。 校测允许误差:角度为± 12〃;距离相对精度不低于为 1/15000. 对起始高程点应用附合水准测量进行校核,高程校测闭合差不大于± 10mm√n (n为测站数)。 2.建立建筑物控制网 以导线点为依据,测设出距 建筑物外边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管理制度 8.1 主要内容 本章规定了建筑施工测量管理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管理机构与程序,新开工程定 位放线及水准点引测,沉降观测,测量仪器的管理及使用。 8.2 测量管理机构 8.2.1 公司设测量管理人员,在技术质量部领导下工作,负责公司的测量管理工作 和施工中测量技术的指导工作。 8.2.2 区域公司设测量人员,在本单位技术科的领导下工作,负责本单位的测量管 理工作及测量和施工中测量技术的指导工作。 8.2.3 项目部设专(兼)职测量人员,接受项目主管工程师的领导,负责本项目的 工程施工测量放线工作。 8.3 新开工程定位放线及水准点引测 8.3.1 各区域公司测量人员负责本单位新开工程的定位放线及水准点引测工作。 8.3.2 工程定位放线应有项目主管工程师或工长在现场。工程定位放线后测量人员 及时绘制出定位放线记录和定位放线验线记录,由项目主管工程
在电子测量中,为了绕过在某些量程、频段和测量域上对某些参量的测量困难和减小测量的不确定度,广泛采用下列各种变换测量技术。
① 参量变换测量技术:把被测参量变换为与它具有确定关系但测量起来更为有利的另一参量进行测量,以求得原来参量的量值。例如,功率测量中的量热计是把被测功率变换为热电势进行测量,而测热电阻功率计是把被测功率变换为电阻值进行测量;相移测量中可把被测相位差变换为时间间隔进行测量;截止衰减器是把衰减量变换为长度量进行测量;有些数字电压表是把被测电压变换为频率量进行测量。
② 频率变换测量技术:利用外差变频把某一频率(一般是较高频率或较宽频段内频率)的被测参量变换为另一频率(一般是较低频率或单一频率)的同样参量进行测量。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计量标准和测量器具在较低频率(尤其是直流)或单一频率上的准确度通常会更高一些。例如,在衰减测量中的低频替代法和中频替代法就是在频率变换基础上的比较测量技术;采样显示、采样锁相在原理上也是利用了采样变频的频率变换测量技术。
③ 量值变换测量技术:把量值处于难以测量的边缘状态(太大或太小)的被测参量,按某一已知比值变换为量值适中的同样参量进行测量。例如,用测量放大器、衰减器、分流器、比例变压器或定向耦合器,把被测电压、电流或功率的量值升高或降低后进行测量;用功率倍增法测噪声和用倍频法测频率值等。
④ 测量域变换测量技术: 把在某一测量域中的测量变换到另一更为有利的测量域中进行测量。例如,在频率稳定度测量中,为了更好地分析导致频率不稳的噪声模型,可以从时域测量变换到频域测量;在电压测量中,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分辨力,可以从模拟域测量变换到数字域测量。
通常指一公式可以快速的解答一种高深的题目,或者用某一仪器精确的完成某一测量,在国际或国内有着领先的地位等。
在这技术中大致有
温度测量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2100433B
—般应变测量技术应变测量技术可分为静态应变测量和动态应变测量两类:
工作过程如下:
应用电阻应变计测量常温下的静态应变时,可达到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其最小应变读数为1微应变,一般精度为1~2%,应变测量范围从1微应变到2万微应变,特殊的大应变电阻应变计可测到结果为20%的应变值。常温箔式电阻应变计栅长可短到0.178毫米,适于测量应力梯度较大的构件的应变。采用应变花,可方便地测定平面应变状态下构件上一点的应变。多点巡回的测量装置,可在数分钟内自动记录上千个应变数据。如果采用存储器,由于每抄可存储数万个数据,适合测量测点较多的大型构件的应变。
环境温度变化时,安装在可自由膨胀的构件上的电阻应变计,由于敏感栅的电阻温度效应,以及敏感栅和被测构件材料的线胀系数不同,电阻应变计的电阻将发生变化,其值为:
式中
温度的变化使电阻应变计产生的指示应变值,称为热输出(或称视应变),它和所需的应变无关,必须消除。消除的方法:①采用补偿块线路补偿法。在一块和构件材料,同但不受力的补偿块上,安装一个和工作电阻应变计的规格性能相同的电阻应变计(称为补偿应变计),将补偿块和构件置于温度相同的环境中,并将工作应变计和补偿应变计分别接入电桥的相邻桥臂,利用电桥特性消除热输出。②采用特殊的温度自补偿应变计。③采用热输出曲线修正法,将和工作应变计规格性能相同的应变计,安装在材料和被测构件相同的试件上,在和实测相似的热循环情况下,测取应变计的热输出和温度的关系曲线。在现场测量应变的同时,测定相应的温度,根据上述曲线对测得的应变数据进行修正。④采用温差电偶补偿法。在直流的电桥电路中,用温差电偶的热电动势将热输出的电压变化预先抵消。一般在常温条件下测量应变时,采用第一种方法;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测量应变时,采用第一、第二或第四种方法,也可在用第二种方法之后,再用第三种方法将前法测得的应变数据修正。
另外,在使用长导线及与电祖应变仪的电阻不匹配或灵敏系数不相同的应变计时,对测量结果要进行修正。
工作过程如下:
电阻应变计的频率响应时间约为10-7秒,半导体应变计可达10-11秒,构件应变的变化几乎立即传递给敏感栅,但由于应变计有一定栅长,当构件的应变波沿栅长方向传播时,应变计的瞬时应变读数为应变波在栅长间距内的应变平均值。这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假设应变波为正弦波,其传播速度与声波在材料中传播速度相同,若采用栅长1毫米的应变计对钢构件进行测量,则当应变频率达25万赫时,应变测量误差小于一般机械的应变频率都不超过25万赫,应变测量误差也不超出上值。高频应变测量的范围,主要受电阻应变仪和记录器的限制,在测量动态应变时,要根据被测应变的频率,对应变计进行动态标定及选择合适的电阻应变仪和记录器。对于随机应变信号,采用数据处理装置,可大大减少整理工作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