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者:孟萍 张敏
ISBN 号 :9787564365455
图书定价:¥39.00
出版时间:2018-10-01
本书是大学本科层次的教材,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用的建筑结构型式,包括梁板、屋架、刚架、拱、薄壁空间结构、网架、网壳、索承结构、膜结构、高层建筑结构等。 对上述各种结构型式分别介绍其结构组成、受力特点、布置方式、适用范围、构造要点等。编写时力求对各种结构型式的系统归纳,给读者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的概念,同时又注意介绍国内外各种结构体系的实例,巩固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及相近专业、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学习结构概念、体系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1绪论 1
1.1结构体系 1
1.2一些重要的结构概念 3
2梁、板结构 12
2.1板式结构 12
2.2梁板式结构 16
2.3工程实例 23
3桁架结构 26
3.1桁架结构的特点 26
3.2屋架结构的形式和适用范围 31
3.3屋架结构的选型 39
3.4工程实例 44
4单层刚架结构 50
4.1刚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50
4.2单层刚架结构的形式 55
4.3刚架结构的构造与布置 59
4.4工程实例 62
5拱结构 65
5.1拱的演变 65
5.2拱结构的类型 70
5.3拱的受力特点 71
5.4工程实例 73
6薄壁空间结构 77
6.1概述 77
6.2薄壳结构的曲面形式 78
6.3圆顶 82
6.4筒壳 88
6.5双曲扁壳 95
6.6鞍壳、扭壳 97
6.7折板 101
7网架结构 106
7.1网架结构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106
7.2网架的结构形式 107
7.3网架的杆件与节点 115
7.4网架的支承方式与支座节点 116
7.5网架的屋面做法与屋面坡度 121
7.6工程实例 123
8网壳结构 126
8.1概述 126
8.2网壳的分类 127
8.3工程实例 134
9索承结构 137
9.1索承结构概述 137
9.2索承体系桥梁——悬索桥 137
9.3索承体系桥梁——斜拉桥 144
9.4悬索屋盖结构 150
9.5索承结构的刚度问题 154
10膜结构 155
10.1概述 155
10.2膜结构的材料 156
10.3膜的剪裁与连接 158
10.4膜结构的类型 159
10.5工程实例-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161
11高层建筑结构 163
11.1概述 163
11.2框架结构 165
11.3剪力墙结构 167
11.4框架—剪力墙结构 171
11.5板柱-剪力墙结构 173
11.6钢框架-支撑(延性墙板)结构 174
11.7筒体结构 175
11.8巨型结构体系 178
11.9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179
参考文献 184 2100433B
一、混合结构体系适合6层以下,横向刚度大,整体性好,但平面灵活性差。二、 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向框架,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的结构。适合15层以下建筑。三、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
故宫图片: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word=%B9%CA%B9%AC&z=3北京故宫 中国明清两代...
现在有种新材料,房屋结构采用一种新型橡胶,大型桥梁采用阻尼器!
巨型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展望
巨型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展望——从高层建筑抗侧力体系出发,通过丰富的实例,分析了巨型结构体系的各种形式和受力特点.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巨型建筑结构在传力、抗震、抗侧剐度和发挥材料特长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且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在高层和超...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介绍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介绍——本资料为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介绍,共17页。内容简介:详细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目录:装配式建筑介绍装配式产业链体系工程业绩相关图片:钢结构木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发展---实现手段装修阶段PC剪力墙体系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筒体体系
筒体体系。凡采用筒体为抗侧力构件的结构体系统称为筒体体系。筒体是一种空间受力构件,分实腹筒和空腹筒两种类型。筒体体系具有很大的刚度和强度,各构件受力比较合理,抗风、抗震能力很强,往往应用于大跨度、大空间或超高层建筑。
建筑结构体系应符合哪些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5、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6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7、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本书的创新之处是将所有的建筑结构体系分为两大类,即“平板结构”和“曲面结构”。比起传统教材中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结构类型的罗列介绍,本书能使读者更加清晰且容易地学习和掌握建筑结构体系的精髓。
本书的写作理念,是采用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最基本的力学原理、最形象的语言表达,把看起来似乎很复杂的建筑结构阐述清楚。这是作者的初衷,希望也是最后的效果。本书同时强调建筑结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建立,并通过新建筑的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掌握如何应用所建立的结构概念。
本书的编写注重结构体系的系统性和结构理论的可读性。全书共包括绪论及上篇平板结构体系、下篇曲面结构体系及附篇膜建筑结构。此外,本书在各章之后还给出了一些复习思考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复习思考题要点分析”。
本书是在作者近二十年来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开设《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积累而成的。本书可以作为该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土建类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本书还可以作为注册建筑师考试的辅导教材以及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土建工程技术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的学习参考资料。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ystem and Selec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This book’s innovation starts with dividing all building structures into two categories: planarstructures and curved structure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xtbooks that can include dozens of structural types, this book enables readers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esse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clearly and easily.
The author’s goals in writing the book were to use the simplest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echanics, and the most vivid language to explainbuilding structures, even seemly complicated ones, to make them as clear as possible.This is the author’s original objective,hoping it will be handsomely achieved. Also emphasized is the correct establishment and comprehension of structural concepts for buildings, and through case study analyses of new buildings, readers can master how to apply structural concepts in practice.
The book’s composition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structural types and the readability of structural theories. Sections include an introduction, a first sectionon planar structural systems, a second section on curved structural systems, and an additional section on membrane building structures. In addition, questions for review are provided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with the answers, which include the main points and helpful guidance, shown in the appendix.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author’s accumulated knowledgefrom the past two decades of teaching the “System and Selec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course to architecture majors. The book can be used as a textbook for the course or as a textbook and teaching reference book for selective courses in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t also would be helpful study material for the Certified Architect Examination, and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resourcefor structural design engineers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