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建筑节能的发展1
11 建筑节能发展概述1
12 本书主要内容10
13 本书研究思路12
14 新时期科学认识建筑节能的意义13
15 研究路线及全书结构
1 6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7
第2章 建筑节能的认识论基础19
21 节能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20
22 建筑节能的概念及其发展24
23 从科学体系角度认识建筑节能27
24 从学科体系角度认识建筑节能33
25 建筑节能的再认识35
26 建筑节能的复杂性认识44
27 建筑节能科学认识体系的建立46
本章小结4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8
第3章 建筑节能的方法论基础50
31 建筑节能的思维构建51
32 建筑节能的工程思维方法56
33 建筑节能工程的方法论基础58
34 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分析方法67
35 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决策方法72
36 建筑节能工程的价值评价方法74
37 建筑节能的思维层次模型81
本章小结8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82
第4章 建筑节能的工程系统观84
41 建筑系统的复杂性84
42 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模型构建89
43 建筑节能工程多元目标体系90
44 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设计方法95
本章小结9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99
第5章 建筑节能的适宜技术观100
51 建筑节能的地域性概述100
52 建筑节能的地域性特征104
53 建筑节能技术的气候适应性原理108
54 基于建筑节能气候适应性原理的适宜技术观114
55 建筑节能适宜技术的系统特性118
56 建筑适宜技术的案例分析119
本章小结12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21
第6章 建筑节能的社会适应观123
61 建筑节能自组织机制123
62 基于自组织机制的建筑节能社会适应性原理131
63 建筑节能技术系统的自组织132
64 建筑节能技术的社会适应性分析135
本章小结13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40
第7章 建筑节能工程思维与工程实践141
71 工程思维概述141
72 基于建筑节能工程思维的事例分142
73 典型示范工程中建筑节能工程思维的综合实践148
74 面向建筑节能产业人才需求的程思维培养152
本章小结15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59
第8章 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160
81 基于历史观的建筑节能发展161
82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164
83 不同类型的仿生节能建筑171
84 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城市181
85 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189
本章小结193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93
附录 中国和德国主要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5
表A-1 德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5
主要参考文献196
表A-2 中国主要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7
本书针对建筑节能领域学科认识不清晰和工程实践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建立了建筑节能科学观及其实践方法体系。将建筑节能科学观应用于建筑地域性研究,建立了建筑节能适宜技术观。本书可作为土建类学生及其相关从业人员的学习参考用书。本书针对建筑节能领域学科认识不清晰和工程实践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建立了建筑节能科学观及其实践方法体系。将建筑节能科学观应用于建筑地域性研究,建立了建筑节能适宜技术观。本书可作为土建类学生及其相关从业人员的学习参考用书
余晓平,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持负责完成的科研教改项目6项,发表论文24篇;张慧玲,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2100433B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第一篇 个人礼仪1 讲究礼貌 语言文明2 规范姿势 举止优雅3 服饰得体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礼仪1 家庭和睦 尊重长辈2 情同手足 有爱同辈第三篇 校园礼仪1 尊重师长 虚心学习2 团结同学 共同进...
电厂图书目录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内涵。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耦合交错,故建筑节能工程实践离不开理论(软件)的正确指导;而理论的任何瑕疵可能误导建筑节能工作方向,使建筑节能实践产生困惑。本书从宏观、中观、细观层次介绍了对建筑能耗的感性认识,归纳了对建筑能耗的理性认识,回顾了建筑能耗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分析了在现有理论指导下的建筑节能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以此为基础,作者首次阐释了建筑能耗基因概念的内涵,构建了建筑能耗基因理论,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方法,并从各种角度对该理论体系进行了广泛的验证。本书创造性地把微观到宏观的基因分析方法和节能基因图谱重要理念引入建筑节能领域,对于拓展学术研究思路、揭开理论(软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神秘感、拨开建筑节能的重重迷雾,意义重大。全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主要矛盾论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研究,针对当前建筑节能领域内若干争议性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难题阐述作者的观点与看法,对业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建筑设计、能源等专业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也可作为建筑节能关注者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谢华生等主编的《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 园区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生态工业园理论和实 践进行了认真的汇总和梳理,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全书共11 章,首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工业园概述、国内外 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国内外生态工业园比较研究、生态工业园学科理论基 础与方法,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当今发展趋势的、适应低碳发展要求的生态 工业园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其次,从生态产业体系、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污染控制与生态景观体系、管理与保障体系这四大部分进行生态产业园的 各子系统具体内容的论述;最后,分别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 高新技术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为例,论述了有关理论 在综合加工区、高新区、研发加工混合区这三种类型的生态工业园中的具 体应用,并总结了实践经验,结合园区特...(展开全部) 谢华生等主编的《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 园区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生态工业园理论和实 践进行了认真的汇总和梳理,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全书共11 章,首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工业园概述、国内外 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国内外生态工业园比较研究、生态工业园学科理论基 础与方法,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当今发展趋势的、适应低碳发展要求的生态 工业园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其次,从生态产业体系、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污染控制与生态景观体系、管理与保障体系这四大部分进行生态产业园的 各子系统具体内容的论述;最后,分别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 高新技术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为例,论述了有关理论 在综合加工区、高新区、研发加工混合区这三种类型的生态工业园中的具 体应用,并总结了实践经验,结合园区特色展开生态工业园的实践。 《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兼顾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具有 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价值,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同时也可供 环境管理、工业园区管理、工业行业、区域规划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 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2100433B
实施建筑节能不仅需要理论与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建筑节能科研与技术人才的支撑。本书是在融会建筑节能所涉及的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材料、气象、环境工程以及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所形成的一部完整讲述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体系的教材,对于建筑节能人才培养和推动建筑节能理论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