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目录
建筑史学史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体系的思考
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国建筑史基础史学与史源学真谛
梁思成与梁启超:编写现代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
汉代的建筑式样与装饰
中国古代院落布置手法初探
大乘的建筑观
明代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
五凤楼名实考——兼谈宫阙形制的历史演变
斗棋、铺作与铺作层
石头成就的闽南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主题:现代转型
近代中国私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历史回顾
清末天津劝业会场与近代城市空间
当代建筑理论
建筑的模糊性
现代化一国际化一本土化
当代建筑批评的转型——关于建筑批评的读书笔记
白墙的表面属性和建造内涵
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
传统园林
我国古代园林发展概观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若干问题
山林凤阙——清代离宫御苑朝寝空间构成及其场所特性
中国城市史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西汉长安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汉魏西晋北魏洛阳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六朝建康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隋唐长安
民居与乡土建筑研究
难了乡土情——村落·博物馆·图书馆
从文化整体性上研究与保护我国传统民居
乡土建筑研究的反思
2100433B
《建筑理论·历史文库(第1辑)》主要包括建筑史学史、中国建筑史研究、外国建筑史研究、建筑考古、传统园林、民居与乡土建筑研究、建筑思潮、建筑评论、国外建筑理论译介、建筑名著评介、建筑名家解析、西方建筑理论、当代建筑理论、理论历史研究、建筑美学、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设计等栏目设置。
《便衣警察》 《死于青春》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海岩文集》 《永不瞑目》 《海岩散文》 《玉观音》 《海岩中篇选》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海岩长篇经典全集》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煽》 ...
徐韦华,在台湾很有影响力的著名拼布作家,从事 拼布材料包 设计多年,经验非常丰富。《一缝就成的拼布小物》是一本实用的拼布书,以面纸套、手机袋、卡片夹、零钱包、笔袋、相机包等非常实用的拼布小物的制作讲解...
前言绳结名称举例一 结 主要指一条绳的两上绳头这间所结的结,这一类结比较简单,变是最基本的结二 接结 主要用于连接、加长粗细和质地相差不大的两条线,绳、索三 圈结 这一类结完成后,紧连结身处可形成一个...
山东省建筑节能领域推广、限制、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第一批)
类 目 类 别 1 有机保温板薄抹 灰外墙外保温系 统 置于建筑物外墙外侧,与基层墙体采用粘结为主、锚栓固定为辅粘锚方式固定的保温系统,由 保温板、胶粘剂、抹面胶浆、玻璃纤维网格布、锚栓、饰面材料以及防火构造措施等组成。保温板 包括聚苯板( EPS、XPS)、硬泡聚氨酯板( PU)、改性酚醛泡沫板。该系统已经过多年大面积工程 实践应用,具有保温效果好、施工便捷等特点。 执行标准:国家标准《模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 GB/T 29906)、行业标准《 硬泡聚氨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 JG/T 420)、《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JGJ144)和山东省地方标准《外墙外保温应用技术规程(聚苯板增强网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DBJ14-035)、《外墙外保温应用技术规程(改性酚醛泡沫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DBJ/T14-100)。 混凝 土和
《山东省建筑节能推广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第一批)》
0 《山东省建筑节能推广和限制禁止使用 技术产品目录(第一批)》 2015年 3月 1 山东省建筑节能推广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第一批) 推广使用部分 类 别 序 号 技术产 品名称 技术特点 主要性能指标 质量控制要点 适用范围 保 温 与 结 构 一 体 化 技 术 1 钢丝网 架板现 浇混凝 土结构 保温系 统 以工厂制作的单面或双面钢丝网架 保温板为保温层, 并采用钢筋作为连接件 (必要时) ,保温板两侧同时浇筑混凝土 后形成的结构自保温系统。 该系统具有保温与主体结构拉结性 能好、防火性能优良, 质量安全耐久等特 点。 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结构保温系统复 合墙体热阻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要求。采用 EPS板、 XPS板或 PU板等作为保温层,燃烧 等级不低于 B2级;镀锌钢丝直径≥ 3.0mm,抗 拉强度≥ 550N/mm2;弯曲次数 (次/180°)≥6 次,镀锌层质量
内容简介
建筑理论·历史文库 第1辑,ISBN:9789978711217,作者:2100433B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20余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及口述史工作经验论文。在延续《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一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中国现代建筑记述、建筑遗产保护与中国建筑史研究记述的专题外,加入了华侨建筑与传统匠作记述、口述史工作经验及论文、历史照片识读三个主题。拟为建筑史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和口述经验参考。 陈志宏,男,1973年1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建筑史、闽台地域建筑、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出版《闽南近代建筑》等著作。2100433B
建筑理论并不是某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公式,也不是一个可以包治百病的万能剂,建筑创作并不直接地依赖某位建筑理论家的任何理论界说。何况,这里所译介的理论著述,都是西方建筑发展史中既有的历史文本,其中也鲜有任何直接针对我们现实创作问题的理论阐释。因此,对于这些理论经典的阅读,就如同对于哲学史、艺术史上经典著作的阅读一样,是一个历史思想的重温过程,是一个理论营养的汲取过程,也是一个在阅读中对现实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的过程。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所在吧。
中国人习惯说的一句话是“开卷有益”,也有一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资讯发达了,人们每日面对的文本信息与电子信息,已呈爆炸的趋势。因而,阅读就要有所选择。作为一位建筑工作者,无论是从事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或是从事建筑历史、建筑创作的人士,大约都在“建筑学”这样一个学科范畴之下,对于自己专业发展历史上的这些经典文本,在杂乱纷繁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之余,挤出一点时间加以细细地研读,在阅读的愉悦中,回味一下自己走过的建筑之路,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摘自“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