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辅文 |
§10-2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
第1章 绪论 |
§10-3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
§1-1 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 |
§10-4 梁弯曲时的变形和刚度计算 |
1-1-1 结构的概念 |
*§10-5 梁的主应力迹线 |
1-1-2 结构的分类 |
思考题 |
1-1-3 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 |
习题 |
§1-2 建筑力学的基本任务 |
第11章 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刚度 |
思考题 |
§11-1 概述 |
第一篇 结构的力学计算模型 |
§11-2 斜弯曲 |
第2章 结构的计算简图 |
§11-3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
§2-1 力与力偶 |
§11-4 偏心压缩(拉伸) |
§2-2 约束与约束力 |
思考题 |
§2-3 结构的计算简图 |
习题 |
§2-4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
第12章 压杆稳定 |
思考题 |
§12-1 压杆稳定的概念 |
习题 |
§12-2 压杆的临界力与临界应力 |
第3章 几何组成分析 |
§12-3 压杆的稳定计算 |
§3-1 概述 |
§12-4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
§3-2 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
思考题 |
§3-3 几何组成分析举例 |
习题 |
§3-4 体系的几何组成与静定性的关系 |
第五篇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
§3-5 平面杆件结构的分类 |
第13章 力法 |
思考题 |
§13-1 概述 |
习题 |
§13-2 力法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方程 |
第二篇 结构的静力分析 |
§13-3 结构对称性的利用 |
第4章 力系的平衡 |
§13-4 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
§4-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 |
§13-5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
§4-2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
§13-6 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
§4-3 平面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
思考题 |
§4-4 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
习题 |
*§4-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
第14章 位移法与力矩分配法 |
思考题 |
*§14-1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方程 |
习题 |
§14-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
第三篇 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
§14-3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 |
第5章 静定杆件的内力 |
思考题 |
§5-1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
习题 |
§5-2 杆件的变形形式 |
*第15章 用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 |
§5-3 拉压杆 |
§15-1 PKPM系列软件简介 |
§5-4 受扭杆 |
§15-2 用PKPM软件计算示例 |
§5-5 单跨梁 |
思考题 |
思考题 |
习题 |
习题 |
第六篇 移动荷载的作用效应 |
第6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 |
*第16章 影响线 |
§6-1 多跨静定梁 |
§16-1 影响线的概念 |
§6-2 静定平面刚架 |
§16-2 静定梁的影响线绘制 |
§6-3 静定平面桁架 |
§16-3 影响线的应用 |
§6-4 静定平面组合结构 |
§16-4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
§6-5 三铰拱 |
思考题 |
§6-6 静定结构的特性 |
习题 |
思考题 |
附录Ⅰ 截面的几何性质 |
习题 |
§Ⅰ-1 静矩与形心 |
第7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 |
Ⅰ-1-1 静矩 |
§7-1 概述 |
Ⅰ-1-2 形心 |
§7-2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
Ⅰ-1-3 组合截面的静矩与形心 |
§7-3 图乘法 |
§Ⅰ-2 惯性矩与惯性积 |
§7-4 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计算 |
Ⅰ-2-1 惯性矩 |
思考题 |
Ⅰ-2-2 极惯性矩 |
习题 |
Ⅰ-2-3 惯性积 |
第四篇 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
Ⅰ-2-4 惯性半径 |
第8章 拉(压)杆的强度 |
§Ⅰ-3 平行移轴公式 |
§8-1 拉(压)杆的应力 |
Ⅰ-3-1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 |
§8-2 拉(压)杆的变形 |
Ⅰ-3-2 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 |
§8-3 材料在拉压时的力学性能 |
*§Ⅰ-4 转轴公式 |
§8-4 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
Ⅰ-4-1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 |
§8-5 应力集中的概念 |
Ⅰ-4-2 形心主惯性轴和形心主惯性矩 |
§8-6 连接件的剪切和挤压强度计算 |
Ⅰ-4-3 组合截面的形心主惯性轴和形心主惯性矩 |
思考题 |
思考题 |
习题 |
习题 |
第9章 受扭杆的强度和刚度 |
*附录Ⅱ 综合练习题 |
§9-1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
§Ⅱ-1 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 |
§9-2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和刚度计算 |
§Ⅱ-2 框架结构 |
§9-3 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
附录Ⅲ 型钢规格表 |
思考题 |
附录Ⅳ 习题参考答案 |
习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章 梁的强度和刚度 |
彩插 |
§10-1 梁弯曲时的应力 |
配套教材
《建筑力学学习与考核指导》是《建筑力学》的教学参考书,书号为978-7-04-035029-6,2012年9月4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20千字。
《建筑力学练习册》是《建筑力学》的教学辅导用书,书号为978-7-04-034588-9,2012年6月20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60千字、122页。
课程资源
《建筑力学》开通有Abook数字课程,该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涵盖教学课件、习题库及答案、动画、视频、案例等。
《建筑力学》是中国国内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过程中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该书的编写工作人员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沈养中(第1章、第5~9章、第16章、附录I)、陈年和(第12~14章)、杨梅(第10~11章、第15章),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刘晓敏、汪耀武(第2~4章、附录II)。全书由沈养中统稿,由沈养中、陈年和任主编。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王长连教授和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卢光斌教授审阅了该书,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其他院校的老师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8年11月26日,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建筑力学》分6篇共16章,内容包括:绪论、结构的计算简图、几何组成分析、力系的平衡、静定杆件的内力、静定结构的内力、静定结构的位移、拉压杆的强度、受扭杆的强度和刚度、梁的强度和刚度、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刚度、压杆稳定、力法、位移法与力矩分配法、用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影响线、截面的几何性质、综合练习题。每章前有内容提要和学习目标,每章后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附习题参考答案。
《建筑力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基本建筑力学问题的能力。
该书遵循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结合建筑工程实际,重视建筑结构的计算简图,突出建筑结构的内力,将计算软件引进教学。
该书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强调基本概念、减少理论推导、重视宏观分析、降低计算难度、突出工程应用、注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该书图文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沈养中,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陈年和,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党支部书记。 2100433B
0727建筑力学
- 1 -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 网教 专业: 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技术 2016 年 12月 课程名称【编号】: 建筑力学 【0727】 A 卷 大作业 满分: 100 分 一、图示外伸梁,受均布载荷作用,已知: q=10kN/m,a=4m,试计算梁的支座反力。(20 分) 解: 做力矩图,由图可知: FA=45KN, F B=15KN 二、图示水平悬臂梁 AB,受铅垂集中力 F和集度为 q 的铅垂均布载荷作用,且 F=2qa, 若不计梁重,试求固定端 A处的约束反力。(20分) 三、铸铁梁的荷载及截面尺寸如图示,材料的许可拉应力 [ t]=40MPa,许可压应力 [ c] =60MPa,已知: P=3kN, a=1m,I z=765×10-8m 4 ,y1=52mm, y2=88mm。不考虑弯曲切应 力,试校核梁的
建筑力学(0727)
建筑力学( 0727) 一、选择题 1、材料力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 A、质点)。 2、二向应力状态是指主单元体中 3、截面上的剪应力的方向( B、垂直于截面) 4、 5、梁在集中力偶作用的截面处,实验室的内力图为( C、M 图有突变 Q 图无变化) 6、平面任意力系( C、可列出三个独立平衡方程) 7、第三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为 8、空间一般力系的独立的平衡方程的个数是( A、6 个) 9、力偶对物体产生的运动效应为( D 它与力对物体产生的运动效应有时相同 ,有时不同) 10、作用于物体上一点的二个力 ,其合力 可表示为( D) 二、填空题: 1、混凝土和天然石料都是 (脆性 )材料,一般都用作 (受压 )构件 2、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有轴向拉伸和 (压缩 )、 (剪切 )、(扭转 )和 (弯曲 )四种 3、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帮总是成对出现,这对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4、通常梁横
配套教材
《建筑力学》有相关配套教材《建筑力学练习册》 。
书名 |
书号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作者 |
《建筑力学练习册》 |
978-7-111-38263-8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9年9月19日 |
刘思俊 |
数字资源
《建筑力学》配套有开放式多媒体课件(PPT) 。
《建筑力学》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对力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组织编写而成。该教材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思俊担任主编,西安科技大学屈钧利教授担任主审。参加该教材编写工作的人员及分工为:乔琳(第一至第三章),翟芳婷(第四至第六章),樊爱珍(第七至第九章),刘思俊(绪论、第十至第十四章) 。
责任校对 |
刘怡丹、樊中英、贾立平 |
||
策划编辑 |
李大国 |
版式设计 |
石冉 |
责任编辑 |
刘良超 |
封面设计 |
马精明 |
2011年12月,《建筑力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
2018年4月8日,《建筑力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重新修订再版 。
内容简介
《建筑力学(上下册)》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中少学时的建筑力学教材。《》主要介绍建筑力学原理及其应用。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