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这是一本以城市建筑漫游为线索的“为提高普通人对建筑的理解而编写的书”,书中涉及16个20世纪著名建筑,其中有勒·柯布西耶、密斯、路斯、沙龙、罗杰斯和皮亚诺、佩罗、高迪等人的作品。作者是目前韩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也是一位在建筑理念、尤其是建筑文化方面有着极大抱负的亚洲建筑大师,所以所选作品虽然广为业内人士所知、文字又较平易,却隐含了作者对建筑本体问题的一系列反思。
讲述建筑大师的故事,解读世界经典建筑
1、作者是韩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在国际上也非常活跃,在韩国有很大在争议,在中国也有设计项目: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
2、本书讲述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故事,赏析他们的经典建筑作品。
3、散文化的写作给读者文学式的浪漫享受,是建筑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1树立在米歇尔广场的时代精神 阿道夫·路斯与路斯住宅
2理想主义者打造的纪念碑 朱塞佩·特拉尼与科莫的法西斯大厦
3发生在斯图加特的革命 魏森霍夫居住区
4优美的建筑游廊,西方住宅的完成 萨伏伊别墅
5真实的建筑 勒·托罗内修道院和拉图雷特修道院
6太阳的城市 勒·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
7心中的风景 汉斯·沙龙的柏林爱乐音乐厅
8诗意真实性成就的20世纪建筑的大革命 柏林国立美术馆新馆
9沉默的寓意 路易斯·康和路易斯·巴拉干的建筑精神
10孟加拉的光和沉默 路易斯·康和孟加拉国会大厦
11“大技术”建造的“反建筑” 巴黎蓬皮杜中心划时代的成就
12通往世界之窗 约翰·奥托·凡·斯普雷克尔森的新凯旋门
13建筑和记忆 法兰克福的罗马广场和席恩美术馆
14知识之城 法国国家图书馆
15盖尔公园的再发现 安东尼奥·高迪的理想城市
16圣诗般的风景 西格德·莱韦伦茨和伍德兰公墓 2100433B
《建筑,思维的符号》这本书简单地说是建筑游记,作者是韩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在国际上也非常活跃,在韩国有很大在争议,在中国也有设计项目: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本书讲述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故事,赏析他们的经典建筑作品。散文化的写作给读者文学式的浪漫享受,是建筑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我依然记得目睹这一建筑的时候不断产生的疑问。我们当初所钟爱的空与留白的美为何不再存留在我们的城市,而是出现在遥远的异邦?我们的城市热衷于经济数值的幻想中,在西方人带来的物质理论的武装下,究竟要繁杂地填充到何时才肯罢休?我们的城市果真还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吗?为什么城市总在被五颜六色的墙体所围困,其中还会有我们美好的生活吗?
目睹用空来填补未来的这一本质性空间的建筑,我们得到了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应有的教训。
根据符号的来源和目的将其分为两类。“某些符号是为了意指而制造出来的客体(OBJECT),而另一些符号是为了使用功能而制造出来的客体。” 而建筑符号,就是后一种,它之所以具有实用功能,恰恰是因为“它们被...
回答:如下图解释,LL1表示的是剪力墙连梁的意思
你是什么地区的?就去找那个地区的建筑图集.像我是湖南的,用的就是中南地区建筑标准图集,里面有很详细的做法,材料等等!看样子你是学室内设计的吧?那还是去问问搞室内的人吧!
承孝相,1952年出生,毕业于首尔大学,硕士学位。曾就读过维也纳工科大学。师从金寿根15年,于1989年开设了建筑事务所履露斋,并参加了引领韩国建筑界新风气的“4·3集团”。基于对主导20世纪的西方文明的批判,以“贫困美学”为建筑哲学的根底,开展着工作。作品有守白堂(韩国,1998)、WelcomeCity(韩国,1999)、大田大学惠化文化馆(韩国,2000)、长城脚下的公社会所(北京,2000)、博鳌蓝色海岸(海南,2001)、朝外SOHO(北京,2004)、长城脚下的公社二期(北京,2005)等。他作为坡州出版城市的总设计协调者,指挥了新城市规划。于2002年被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了名誉会员(HonorarvFellowoftheAmerecnInstituteofArchitects)的荣誉。同一年,作为建筑师首次被选为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主办的“今年的艺术家”,举行了“建筑师承孝相展”。此后,2003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2004年在东京Gallery间举办了邀请展。著作有《贫困美学》(1996)、《智慧的城市/智慧的建筑》(1999)、Works;10x2(2004)等。
思维科学的新发展与建筑符号学的近期前景
要应对目前城市化和国际化时期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所面临的几个普遍性问题,建筑符号学能够有所贡献。为此它需要某些扩展,并与思维科学的最新发展相结合。该文回顾了建筑符号学的学问传承,分析了最近的思维科学诸学科尤其是环境行为研究(EBR)对建筑——建筑群设计构成法研究的影响,指出了建筑符号学的近期前景。
基于符号思维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念探析
通过对建筑符号与建筑设计符号思维的分析,总结了建筑符号的实用性、类比性、几何性几类型性思维。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探析。
这是一本以城市建筑漫游为线索的“为提高普通人对建筑的理解而编写的书”,书中涉及16个20世纪著名建筑,其中有勒·柯布西耶、密斯、路斯、沙龙、罗杰斯和皮亚诺、佩罗、高迪等人的作品。作者是目前韩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也是一位在建筑理念、尤其是建筑文化方面有着极大抱负的亚洲建筑大师,所以所选作品虽然广为业内人士所知、文字又较平易,却隐含了作者对建筑本体问题的一系列反思。 2100433B
1、作者承孝相是韩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在国际上也非常活跃,在韩国有很大在争议,在中国也有设计项目: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 2、本书讲述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故事,赏析他们的经典建筑作品。 3、散文化的写作给读者文学式的浪漫享受,是建筑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本稿件为齐康院士专门为《建筑与文化》杂志撰写,独家供稿
齐 康
《建筑与文化》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任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 名誉会长
中国科学院 院士
东南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Spatial Thinking
空间思维
建筑是个空间体,其内部供人们工作、学习、研究、生产、办公、休憩等功用。其外部与其他建筑群相关联,扩而大之是为城市。建筑要适合其地形地貌,以及所处位置的气候及当地风俗。
建筑的内部由各种类型的房间及高低大小的空间所串联,人们要达到的空间必然要有序列,是为 sequence。建筑总是有新和旧,有传承traditional,有转化 transformation,有创新 creation,人类的进步是在创新中行进。新与旧必然有一个新陈代谢,这是必然的。
江苏江阴
▲江苏省江阴市 望江楼
我们要求设计者有空间思维,这是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在室内有天花、地面和四面的墙,共六个面,其中开窗面要争取足够的阳光和空气。有物体存在就有空间感,假如在室外草皮上铺上席子,人们就想到可以坐着,如果是 L 形,人们可以仰望和休憩,如三个面,就成为房间,我们关注空间感,即感受空间。
建筑的结构是支撑建筑必要的构件。历史的进程经过梁柱建筑到拱劵,到穹顶 dome。由于建筑材料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可以有大跨度,它是可塑性的建筑。希腊雅典神庙是为梁柱建筑的典范,古罗马的承梁是为拱劵,至今保留,也是著名历史文物。中世纪教堂的拱顶,Gothic 哥特式,它高耸而有垂直的神圣。在我国多为木构架建筑,是一种举架。
建筑的结构是为了建筑的形式。建筑的功能与空间是相互匹配的,我们说“功能是基本的,形式又是必要的”,我们思维要随功能function,形式 form,空间 space 而变化。
福建长乐
▲福建省长乐市 冰心文学馆
空间思维即要求我们具有空间的知觉 space perception,即感觉物体空间的距离、形状、大小、方位、远近等空间性,以及物质的质感、色彩等。空间思维是一种对建筑师的训练,加大空间中有效空间。空间有光亮,有过渡的灰空间。
空间也是一种空间艺术 space arts,建筑是为空间艺术之一(包括雕塑、绘画、工业美术、书法、篆刻等)。建筑的空间艺术是以其外围形体,即屋顶、墙身、门、窗、基层、入口等为标志,其内部以天花、四个墙壁为装饰的艺术品为标志来实现。一种是虚空间,再是实空间,是人们活动中的视觉感受。
我们讲建筑的空间思维,是在众多的观察学习、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想象力,能在设计中做出多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使设计通过脑、心、手得以快速反应,从虚幻的各种空间中得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辽宁
大连
▲辽宁省大连市 大连贝壳博物馆
空间思维是怎么得来,创作的灵感怎么获得,我想有几点:
首先,不断地观察,即处处留心皆学习。平时来到一个城市,能看到许许多多的建筑,其中有优有劣。在老师同样的指点下区别优劣,学其优者,观察是个好方法。青年时我在观察各城市、各建筑时,总是尽快地速写,有时 7 分钟,有时 15 分钟,好像到一个地方次数多了,日积月累,我就能信手画出草图。福建省长乐的冰心文学馆,当甲方来时,我总十分仔细倾听“冰心的历史和故事”,于是心里不断捉摸,走出办公室,我已有了初步的构思。
福建长乐
▲福建省长乐市 冰心文学馆
其次是大量的抄图。我画了许多世界名建筑,同时也看过相关的分析,大量的抄图是个十分好的办法。正好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大学毕业后我收集老师的改图,也为老师画历史上的名建筑的插图,这使我获益颇多。日积月累,我的手上有许多抄图,这对思维的充实很有益处。
第三,建筑创作的思维,要不断地实践,实践是增长自己的思维的源泉之一。我二十一岁大学毕业,便参加工程,并不断下工地,向书本学习,又向施工工人师傅学习,心、手、脑都得到知识,这也是向能者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定要有谦逊的态度,才能获取真知。这种方法即要下工地,多思多问,就会有自我启迪。
最后要熟读基本经典,且要作笔记,并把心得记下来,作好分析及体会,使读书要读“活”,而不是死读书。
本文章使用的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杂志2018年1月刊“建筑师的建筑”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