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装在自行轮胎底盘上的伸缩臂架式集装箱起重机。
《机械工程名词 第五分册》第一版。
集装箱正面吊运机是特种设备——起重机械(臂架式类型旋转起重机),属汽车和轮胎式起重机械的类别。应当考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批准项目为流动起重机械司机。
集装箱正面起重机属于国家特检部门监管的特种设备,其操作人员必须持有国家特检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操作证才可以上岗作业,特种设备操作证在当地所属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办理,经过定期培训,考试合格后予以颁发,...
那考什么证才能开
集装箱正面吊运机制动系统故障处理
制动系统是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的主要动力源,由于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装卸动作较频繁,而且需要连续工作很长时间,因此很容易出现系统故障问题。对此,从制动系统原理入手,列举了设备的常见故障,并提出相应处理方法和改进措施,以解决正面吊运机的制动故障。
《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安全规程(GB/T 17992-200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提出。由交通部港机标准归口单位归口。
《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安全规程(GB/T 17992-200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提出。由交通部港机标准归口单位归口。2100433B
在港口、中转站和货场等场所从事集装箱搬运作业的部分操作和管理人员,未能充分了解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Container Reach Stacker,以下简称正面吊)与集装箱空箱堆高机(EmptyContainer Handler, 以下简称堆高机)的结构和性能特点,经常将二者等同对待。为此,本文从设备类别、起升装置、专用属具和特征参数等方面,对正面吊与堆高机的主要区别进行阐述。
图1 正面吊起升作业
设备类别
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特种设备目录》,正面吊和堆高机划分的设备类别完全不同。正面吊属于特种设备中起重机械类别下的流动式起重机,正面吊操作人员应持有流动式起重机类别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堆高机属于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类别下的机动工业车辆,是一种配备有集装箱专用属具的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堆高机操作人员应持有叉车司机类别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图2 堆高机起升作业
起升装置
正面吊的起升装置主要由起重臂、变幅缸、集装箱专用属具等组成,如图1 所示。具有与汽车起重机相类似的伸缩式起重臂是正面吊的显著特征。正面吊通过控制起重臂内的伸缩缸,使起重臂伸长或缩短;通过变幅缸的动作使起重臂带载变幅,可在一定幅度范围内调整所吊集装箱的码放位置。
堆高机的起升装置主要由内门架、外门架、升降缸、倾斜缸、集装箱专用属具等部件组成,如图2 所示。具有与叉车相似的内、外门架是堆高机的一个显著特征。堆高机通过控制内、外门架之间的升降缸使内门架升降,利用倾斜缸的动作使门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前倾或后仰,以完成集装箱对接及码放。
专用属具
正面吊吊运集装箱的专用属具主要由主框架和伸缩梁组成,如图3 所示。吊运时专用属具位于集装箱上部,伸缩梁在伸缩缸的驱动下沿主框架空心梁内腔伸缩。该专用属具的4 个角上对应集装箱的4 个角孔位置处,设置有4 个旋锁装置。
图3 集装箱堆高机专用属具
当专用属具通过导向角板与集装箱对齐时,旋锁装置即插入集装箱角孔内,旋转90°后就可以锁紧集装箱进行吊运。专用属具通过旋转铰接装置悬挂在起重臂前端,利用转位缸推动专用属具沿旋转铰接装置芯轴左、右转动一定角度,从而提高了正面吊作业时的工作效率。
图4 集装箱堆高机专用属具
堆高机装运集装箱的专用属具由承载横梁和伸缩梁构成,如图4 所示。装运时专用属具位于集装箱侧面,伸缩梁可在伸缩缸的驱动下横向伸缩。该专用属具通常只有2 个旋锁装置,分别位于伸缩梁的两端。专用属具的承载横梁不具备旋转调整功能,无法进行水平面内的旋转定位,只能依靠堆高机整机进退和转向调整集装箱位置、完成集装箱对接及堆高作业。
特征参数
正面吊的吊运对象一般为重载集装箱,额定起重质量通常在40 ~ 50t 之间。因为起重臂架同时具有伸缩和变幅功能,所以正面吊具备跨箱作业的能力。受起重臂架长度和倾覆力矩的限制,正面吊作业时的堆垛层数一般最高为5 层,只有个别少数品牌正面吊的堆垛层数可以达到6层。
堆高机的装运对象通常为空集装箱,额定起重质量通常在8 ~ 10t 之间,一般只用于空集装箱的堆垛、码放作业。因为其专用属具沿门架垂直升降,因此堆高机只能对外侧的集装箱进行堆垛,无法实现跨箱作业。堆高机门架的高度通常较高,在内门架上升到极限位置时,其堆垛层数可达到9 层。
随着集装箱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正面吊和堆高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正面吊和堆高机的事故数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安全管理人员均应充分了解正面吊和堆高机的结构、性能、用途,掌握这两类机械的异同点,以期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正面吊和堆高机的安全作业。
本文选自《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