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简介
1920-30年代的法蘭克福學派等批判理論發展出精細複雜的現代性與現代主義批判。現代主義建築的理論與實踐雖然與之同時,但是其發展卻大多自外於這個豐富的傳統。藉由探討現代性、居住、與建築的關係,Hilde Heynen企圖彌合現代運動論述與現代性的文化理論之間的斷裂。一方面,她從批判理論的觀點來討論建築;另一方面,藉由連繫批判理論與建築,她修正批判理論中的一些立場。從文化領域的角度來檢視建築是如何構成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且體現了現代性的主要衝突與矛盾,她認為建築擁有某種能力,以批判的角度來面對現代性。 除了討論建築、現代性、與居住之間的關係,這本書也可以被視爲針對建築系的學生而作的批判理論論述介紹。班雅明、布洛赫、阿多諾、與威尼斯學派(塔夫利、卡其亞里、達•科)的章節可以各自獨立地閱讀。 「Heynen這本書明白批判地指出現代人的『無家狀態』,並且以一種...(展开全部) 1920-30年代的法蘭克福學派等批判理論發展出精細複雜的現代性與現代主義批判。現代主義建築的理論與實踐雖然與之同時,但是其發展卻大多自外於這個豐富的傳統。藉由探討現代性、居住、與建築的關係,Hilde Heynen企圖彌合現代運動論述與現代性的文化理論之間的斷裂。一方面,她從批判理論的觀點來討論建築;另一方面,藉由連繫批判理論與建築,她修正批判理論中的一些立場。從文化領域的角度來檢視建築是如何構成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且體現了現代性的主要衝突與矛盾,她認為建築擁有某種能力,以批判的角度來面對現代性。 除了討論建築、現代性、與居住之間的關係,這本書也可以被視爲針對建築系的學生而作的批判理論論述介紹。班雅明、布洛赫、阿多諾、與威尼斯學派(塔夫利、卡其亞里、達•科)的章節可以各自獨立地閱讀。 「Heynen這本書明白批判地指出現代人的『無家狀態』,並且以一種深具啟發的方式區分『保守的』與『激進的』現代主義,不僅是每個學生,也是每個建築專業人士必讀的著作。」 Kenneth Frampton,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教授 「這本書追溯建築在面對現代性時的一些重要關鍵。從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這本書仔細地重新檢視一些著名的論述,而康斯坦的新巴比倫更讓這本書令人眼睛一亮。這是一本引介二十世紀建築爭論的好書。」 Beatriz Colomina,普林斯頓建築學教授 「這本書綜觀批判理論是如何討論現代性…學生將會發現這本書引介建築的討論中非常重要的現代性、現代化、與現代主義理論。事實上,因為這本書大量論及與建築相關的其他領域──藝術史、文學、哲學、與社會學──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建築系學生,也適合各個領域的學生。」 《南卡羅萊納評論》2100433B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1.功能不同。传统建筑是为古代的生活而建造的,现代建筑是为现代的生活而建造的,如传统建筑就没有电梯,厨房、卫生间也和现在大不一样。2.结构、材料不同。限于当时的...
中国古建筑 西方古建筑 特点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
传统广府民居与当代住宅建筑的现代性
建筑的现代性源于西方理论,我国在解放后也在现代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显而易见的有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住宅建筑。本文将通过传统建筑中的传统广府民居的形式与现代住宅单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解读当代居住形式所体现的现代性。
科学范式的革命对建筑现代性的影响
现代科学精神曾经在历史中占据过压倒性的支配地位,现代主义建筑实际上是笛卡尔主义的;从现代科学到新科学这一范式的革命,给建筑现代性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建筑从此走向后现代,并更加趋于关照人类本身。
《中国建筑设计意识现代性研究》是作者在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旨在以“现代性”概念阐述中国建筑现象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划分可以用来解释现代中国建筑,纪念碑性与园林性作为建筑属性,分别代表了中国建筑的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是整体性在个体性之上,以局部的审美现代性来补充主体框架的启蒙现代性。作者还梳理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意识的发展与转变。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性
第三节 中国建筑设计意识的现代性
第四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接着讲”与“照着讲”的中国现代建筑
第一节 冯友兰新理学中的概念层次分析方法
一 “别共殊”的二元分析方法
二 体现文化层次的体用观
三 文化层次和花样的产生
四 花样不同导致程度的不同
五 强调具体事物的层次
六 解释文化现象的三分论的建构
第二节 建筑中的体用、质文与相似性的辨析
一 森佩尔与里格尔的建筑与装饰理论比较研究
二 建筑中体用与质文的划分
三 各层次相似性的辨析与模仿
第二章 分析方法——“接着讲”的中国建筑现代性
第一节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一 近现代学者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论述
二 李允鉌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论述
三 质的层次的相似性
第二节 中国现代建筑与体一质一文分析
一 中国传统宫殿形式的现代化改造
二 适应现代结构,局部构件结合传统纹样装饰
第三章 模仿方法——“照着讲”的中国建筑现代性
第一节 梁漱溟的路向论与全盘西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意欲
二 三种文化的路向
三 中国文化的复兴
第二节 建筑的西化与模仿
一体——西化论
二 质——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引入
三 文——建筑设计形式
第三节 并置、模仿与消化过程问题——回到中西调和
一 张东荪的文化并置理论
二 模仿与消化问题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形式的延续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质”与“文”的发展
一 注重实用的现代建筑发展时期(1949-1952)
二 批判结构主义和大屋顶时期(1952-1955)
三 批判复古主义和提倡节约时期(1955-1959)
四 街道景观与住宅小区
五 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195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文”的延续与变化
一 大屋顶的嬗变——从突出表现屋面转为突出表现檐下的斗拱
二 当代居住建筑的纪念碑性与局部乌托邦
第五章 以园林性建筑为例的中国建筑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园林理论
一 叶广度与陈植的造园理论
二 童寯与《江南园林志》
第二节 以同济大学为中心的上海园林建筑
一 鲁迅纪念墓和陈列馆
二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
三 方塔园与何陋轩
四 习习山庄
五 现代人文园林建筑的小规模、边缘性、局部性的特点
第三节 以华南工学院为中心的岭南园林建筑
一 夏昌世的园林思想
二 夏昌世关于园林的论述与现代空间观念的相似性
三 莫伯治的放大庭园建筑
第四节 从“城市山林”到“山水城市
一 城市山林
二 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散论
三 高密度巨构设计问题
四 巨构建筑中的放大模仿设计意识
五 马岩松的“山水城市”解释策略
参考文献2100433B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建筑与文化》共出版文献8614篇。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建筑与文化》载文量为7217篇。
《建筑与文化》论文电子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ASTP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收录。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建筑与文化》总被下载904063次、总被引7461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3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008。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建筑与文化》2015年影响因子为0.17,被引量为3348次,下载量为108808次。2015年影响因子排名为: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第5612名;交通运输,工业技术,文化,教科文艺(2989种)第232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