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图书卷》介绍:作为一贯瞩目中外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及思辨的《建筑创作》杂志社,早在2003年起便与《中国建设报》合作,先后推出时论文集系列“点击中国建设”,由于它们的前瞻性、文献性、批评性,使三个年度“点击中国建设”的《温故2003·启示2004》、《回眸2004·影响2005》、《铭记2005倾听2006》深受业内外欢迎;尔后又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再推出“品牌年刊”《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5—2006年版及2006—2007年版),它们不仅在理性上更趋成熟,更通过对业内大事的追踪、评述及记录,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年度总结。
2008年12月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忙碌完历经四年之久的第29I苗奥运会的图片、书刊专业化出版任务后,全力投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的策划、编撰之中。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老院长、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叶如棠部长的题写书名;感谢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的序言;感谢近百计的单位及学者的积极参与,从而使该书问世后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认为,该书的出版在建筑界是第一的作为,它大胆地填补了行业的“空白”,同时《建筑创作》杂志2008年第12期也刊发专辑纪念中国建筑设计30年的征程,应该说也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书写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新篇。事实上,也恰恰在此阶段,时代要求建筑传媒人思考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大事”及“要点”。如何言说建筑中国,如何评价1949年一2009年60载时光中的建筑中国,是我思考良久的命题,如何将中国建筑60年这一甲子的思想与作品串起来更是个极为复杂的事。为此我先后作了一系列研究笔记计有《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如何书写》(《中国建设报》2008年1明7日)、《中国建筑设计改革30年的事件与作品述评》(《中国建设报》2008年11月25日)、《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谁来保护》(《中国建设报》2008年12月18日)、《建筑中国六十年建筑媒体该如何作为》(《中国建设报》2009年2月5日)、《北京当代新十大建筑评选理念及方法建言》(《中国建设报》2009年明1日)等。它们均成为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主策划“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的标志及要义。下面试从几方面阐述对该系列丛书的策划及组织编撰的戛点。
序:建筑设计历甲子
建筑图书发展综述
编辑学者眼中的60年图书编撰
《中国古代建筑史》编写始末
学史明理温故知新一回顾《中国现代建筑史纲》的编写
《室内设计资料集》与我个人的成长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编辑工作有感
《结构构思论》一书出版情况简介
建筑创作与接受理论
书里书外:《北非花园摩洛哥》
编辑《近代哲匠录》的感想
《城记》的缘起
建筑学人眼中的60年期刊回溯
筚路蓝缕兼收并蓄一记《建筑学报》50年
见证中国建筑50年
《建筑学报》片断追忆
回眸——在《建筑师》杂志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初学记——纪念《世界建筑》的创业
《世界建筑》情结
以学术的名义传播建筑思想——出任《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十载感言
国际思维中的中国命题VS中国命题中的国际品质——《时代建筑》杂志的思考
关于《世界建筑》
他们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编《新建筑》有感于出版工作者的创造精神
关于做好建筑传媒的思考
建筑编辑名人名家
纪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首任总编辑夏行时先生
纪念《世界建筑》第一任社长汪坦先生
敬悼《新建筑》原社长黄康宇先生
建筑文化漫谈
建筑编辑名家杨永生
我的《新建筑》主编生涯
回顾——选题与实施
书评集萃
梁思成《拙匠随笔》的随笔
读《刘敦桢全集》体会
为中国建筑师立传——读杨永生著《中国四代建筑师》
从《张镈回忆录》到《百家回忆录》
读童裔《江南园林志》
一部激励进取的“创作经”——评布正伟《创作视界论——现代建筑创作平台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入门的启示——评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评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关于《中山纪念建筑》致建筑文化考察组谢函
推荐保障校园安全的—本书一《保证学校在地震中的安全》读后的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精选》序言
靠特色取胜——评张钦楠著《特色取胜》
建筑国学的建构一评张良皋的《匠学七说》
请向兴亡事里寻一《中国现代建筑史》读后
《中国古典园林史》评述
对工业时代与近期多元论建筑的探索——《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欧洲北部、中部、东部卷读后
阳光普照下的地中海建筑文化一读《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地中海卷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编后感
独特的建筑文化——介绍《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第七卷:俄罗斯一苏联一独联体
南亚建筑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介绍《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第八卷:南亚建筑
走向“新自然美”的道路——介绍《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第一卷:加拿大和美国
拉丁美洲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介绍《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第二卷:拉丁美洲
建筑史学与考古学的遭遇——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一书的引介
“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从《建筑空间组合论》、《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和《中国建筑史》3本书
看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基础
中国建筑图书奖
为什么要策划“中国建筑图书奖”
面向建筑的文化盛典一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典礼侧记
穿越图书欣喜地发现建筑里的文明世界一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活动
中国建筑出版机构辑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建筑分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优秀图书举要
编前编后:希望是“建筑中国60年”的全记录2100433B
本书共分20讲,叙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近现代建筑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中外建筑...
本书是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基础,墙体,楼板层与地面,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遗产卷》介绍:作为一贯瞩目中外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及思辨的《建筑创作》杂志社,早在2003年起便与《中国建设报》合作,先后推出时论文集系列“点击中国建设”,由于它们的前瞻性、文献性、批评性,使三个年度“点击中国建设”的《温故2003·启示2004》、《回眸2004·影响2005》、《铭记2005倾听2006》深受业内外欢迎;尔后又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再推出“品牌年刊”《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5—2006年版及2006—2007年版),它们不仅在理性上更趋成熟,更通过对业内大事的追踪、评述及记录,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年度总结。
2008年12月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忙碌完历经四年之久的第29I苗奥运会的图片、书刊专业化出版任务后,全力投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的策划、编撰之中。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老院长、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叶如棠部长的题写书名;感谢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的序言;感谢近百计的单位及学者的积极参与,从而使该书问世后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认为,该书的出版在建筑界是第一的作为,它大胆地填补了行业的“空白”,同时《建筑创作》杂志2008年第12期也刊发专辑纪念中国建筑设计30年的征程,应该说也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书写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新篇。事实上,也恰恰在此阶段,时代要求建筑传媒人思考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大事”及“要点”。如何言说建筑中国,如何评价1949年一2009年60载时光中的建筑中国,是我思考良久的命题,如何将中国建筑60年这一甲子的思想与作品串起来更是个极为复杂的事。为此我先后作了一系列研究笔记计有《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如何书写》(《中国建设报》2008年1明7日)、《中国建筑设计改革30年的事件与作品述评》(《中国建设报》2008年11月25日)、《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谁来保护》(《中国建设报》2008年12月18日)、《建筑中国六十年建筑媒体该如何作为》(《中国建设报》2009年2月5日)、《北京当代新十大建筑评选理念及方法建言》(《中国建设报》2009年明1日)等。它们均成为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主策划“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的标志及要义。下面试从几方面阐述对该系列丛书的策划及组织编撰的戛点。
《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作品卷》介绍:作为一贯瞩目中外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及思辨的《建筑创作》杂志社,早在2003年起便与《中国建设报》合作,先后推出时论文集系列“点击中国建设”,由于它们的前瞻性、文献性、批评性,使三个年度“点击中国建设”的《温故2003·启示2004》、《回眸2004·影响2005》、《铭记2005倾听2006》深受业内外欢迎;尔后又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再推出“品牌年刊”《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5—2006年版及2006—2007年版),它们不仅在理性上更趋成熟,更通过对业内大事的追踪、评述及记录,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年度总结。
2008年12月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忙碌完历经四年之久的第29I苗奥运会的图片、书刊专业化出版任务后,全力投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的策划、编撰之中。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老院长、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叶如棠部长的题写书名;感谢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的序言;感谢近百计的单位及学者的积极参与,从而使该书问世后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认为,该书的出版在建筑界是第一的作为,它大胆地填补了行业的“空白”,同时《建筑创作》杂志2008年第12期也刊发专辑纪念中国建筑设计30年的征程,应该说也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书写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新篇。事实上,也恰恰在此阶段,时代要求建筑传媒人思考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大事”及“要点”。如何言说建筑中国,如何评价1949年一2009年60载时光中的建筑中国,是我思考良久的命题,如何将中国建筑60年这一甲子的思想与作品串起来更是个极为复杂的事。为此我先后作了一系列研究笔记计有《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如何书写》(《中国建设报》2008年1明7日)、《中国建筑设计改革30年的事件与作品述评》(《中国建设报》2008年11月25日)、《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谁来保护》(《中国建设报》2008年12月18日)、《建筑中国六十年建筑媒体该如何作为》(《中国建设报》2009年2月5日)、《北京当代新十大建筑评选理念及方法建言》(《中国建设报》2009年明1日)等。它们均成为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主策划“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的标志及要义。下面试从几方面阐述对该系列丛书的策划及组织编撰的戛点。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1831946, 7561831943
条形码: 9787561831946
尺寸: 24.8 x 18.2 x 2 cm
重量: 78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