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竿高1.5-2米,直径3-6毫米;节间无毛或具白粉和微毛,节下方有一圈淡棕色贴生毛环;竿壁厚1.5-2.5毫米;竿环较箨环为高;节内长6.5-7毫米。箨鞘长7-10厘米,紧密抱竿,长为节间的1/2,干时呈稻草色,无毛而有纵肋;箨耳无;箨舌甚低,高0.3-1毫米,弧形;箨片基部向内收窄,抱竿。小枝具5-7叶;叶鞘具隆起纵肋,背面下部光亮,上部近边缘处生有伏贴棕色疣基刺毛或无毛,边缘有棕色纤毛;叶耳无,叶舌高0.5-1.5毫米,边缘有长2.6-3厘米的波状棕色繸毛;叶片长19-38.5厘米,宽2.6-4.6厘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狭状渐尖,基部楔形,无毛或下表面可生稀疏伏贴的短硬毛,两边边缘具微锯齿;次脉10-11对,小横脉形成较长的长格状。圆锥花序生于有叶或无叶的枝条上,长约26厘米,直立,花序轴无毛或具明显棱角,分枝细长,初紧贴花序轴,后开展,分枝腋间具枕瘤;小穗纺锤形,长4.5-5厘米,淡绿色,含12-13朵小花,具长8-12毫米的小穗柄;小穗轴节间长3-3.2毫米,有纵棱,棱缘具纤毛;第一颖长3.2-4毫米,具3脉,第二颖长4.5-5毫米,具5脉;第一外稃长6-6.9毫米(包括长约0.7毫米的基盘在内),具5-7脉,无毛,光亮;基盘有白柔毛;内稃长5.8-6.2毫米,背部具2脊,先端钝,但具2齿裂。雄蕊和雌蕊均未见。
生于山坡路旁。海拔300-1400米。
产海南保亭、东方等县。生于山坡、路旁。模式标本采自海南保亭。
树竿高2— 5米,直径4-10厘米,幼时无毛,微被,绿色,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猪皮状小凹穴或白色晶体状小点;中部节间长20--4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
竿劲直,高5-12米,粗2-5厘米,幼时被,无毛,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中部节间长15-30厘米,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缢缩或肿胀,或其节交互倾斜,中、下部正常节间的上端也常明显膨大,竿壁厚...
竿高5-12米,直立,直径2-6厘米,幼竿深绿色,无毛,被,尤以在下方更为显著,老竿无毛,有纵脉;节间在分枝一侧扁平而有沟槽,节间长30-40厘米,最长可达80厘米;箨环木栓质隆起,起初具紫褐色刚毛;...
分株繁殖。春秋两季采用成丛挖取母竹进行分株,修剪下部枝叶,勿伤鞭芽、鞭根,多带宿土移植于盆中,压紧、浇水保湿。新笋发生后要注意保护,防止损伤;置于阴湿处,待新芽萌发后,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种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笋破土困难,若过浅竹笋出土后细而弱。
带母竹繁殖: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留来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叶、然后栽入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
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50厘米~8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盘枝叶。
挖穴埋鞭:根据竹鞭长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长条穴,埋入竹鞭,覆土后踏实,浇足水。箬竹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路边或林下,喜阴湿,但又需一定的阳光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复轴混生型、单轴散生型竹类培育管理技术,对箬竹高产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为杂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过劈山、清除杂灌,达到改善、优化生长环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时,砍除所有灌木、杂草,适当保留乔木,特别要保留各种阔叶乔木,以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从而利于箬竹的生长。而对生长于乔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层林冠郁闭度达0.7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提供箬竹足够的阳光。同时,清除林中较大的石块、柴根,从而利于竹鞭繁殖。
削山松土:5~6月为竹鞭生长期,也称行鞭期。因此,5~6月进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应掌握"近蔸丛浅,远蔸丛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丛生地方要浅,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离竹蔸(丛)较远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损伤幼壮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头、树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结合削山松土进行,将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盖。此时施肥目的主要为竹鞭的生长提供条件,因此要以速效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机肥,这样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营造纯林: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纯林,且有的箬竹林叶用利用价值较低,需要改造。通过营造繁殖优质箬竹林,既可方便林农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带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为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及箬竹片区周围林地,挖穴或开沟造林,株行距:0.5M*1M。
国槐形态特征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紫竹种苗林地下鞭系分布特征
为了给优良观赏、材用、笋用竹种紫竹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紫竹种苗林为对象,开展了地下鞭系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紫竹地下鞭系分布浅,分布于20 cm土层内,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鞭段数和鞭长分布比例均差异极显著,0~10 cm土层的鞭段数、鞭长分别占总鞭段数、总鞭长的90.30%、92.23%。不同年龄竹鞭平均鞭径无显著差异,2年生和3年生竹鞭鞭长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1年生竹鞭鞭长。1~3年生竹鞭侧芽数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竹鞭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无显著差异,1~2年生竹鞭鞭段平均侧芽数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3年生竹鞭;0~10 cm、10~20 cm土层1~3年生竹鞭鞭段数、鞭长的分布比例差异显著,1年生竹鞭100%分布于0~10 cm土层中。2年生竹鞭平均鞭径、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和鞭段平均侧芽数均差异不显著,鞭长、鞭节数和侧芽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3年生竹鞭平均鞭径、侧芽数、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和鞭段平均侧芽数差异不显著,鞭段数、鞭长和鞭节数差异显著。
锦帐竹(原变种)
竿高1.5-2米,直径3-6毫米;节间无毛或具白粉和微毛,节下方有一圈淡棕色贴生毛环;竿壁厚1.5-2.5毫米;竿环较箨环为高;节内长6.5-7毫米。箨鞘长7-10厘米,紧密抱竿,长为节间的1/2,干时呈稻草色,无毛而有纵肋;箨耳无;箨舌甚低,高0.3-1毫米,弧形;箨片基部向内收窄,抱竿。小枝具5-7叶;叶鞘具隆起纵肋,背面下部光亮,上部近边缘处生有伏贴棕色疣基刺毛或无毛,边缘有棕色纤毛;叶耳无,叶舌高0.5-1.5毫米,边缘有长2.6-3厘米的波状棕色繸毛;叶片长19-38.5厘米,宽2.6-4.6厘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狭状渐尖,基部楔形,无毛或下表面可生稀疏伏贴的短硬毛,两边边缘具微锯齿;次脉10-11对,小横脉形成较长的长格状。圆锥花序生于有叶或无叶的枝条上,长约26厘米,直立,花序轴无毛或具明显棱角,分枝细长,初紧贴花序轴,后开展,分枝腋间具枕瘤;小穗纺锤形,长4.5-5厘米,淡绿色,含12-13朵小花,具长8-12毫米的小穗柄;小穗轴节间长3-3.2毫米,有纵棱,棱缘具纤毛;第一颖长3.2-4毫米,具3脉,第二颖长4.5-5毫米,具5脉;第一外稃长6-6.9毫米(包括长约0.7毫米的基盘在内),具5-7脉,无毛,光亮;基盘有白柔毛;内稃长5.8-6.2毫米,背部具2脊,先端钝,但具2齿裂。雄蕊和雌蕊均未见。
密脉箬竹(植物分类学报)(变种)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的小横脉密集形成方格形而非很长的长方格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