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伯努利方程验证实验
伯努利方程验证实验系统图
系统构成:实验导轨及滑座、风机、大圆形→小圆形流管、小圆整流器、文丘里管、软管、多管压力计
如上图所示,将文丘里管的5个静压测试探头用软管顺次与多管压力计相接,开启通风机,观察文丘里管各探测点的压力分布,调节不同风速,分别记录多管压力计中各测压管的液面高度,验证伯努利方程。
文丘里管因边缘测点处流场不均匀,误差较大,故一般舍弃不用。
2. 阻力测试实验(阻力曲线测定)
阻力测试实验系统图
系统构成:实验导轨及滑座、风机、大圆形→中圆形流管、中圆整流器、立杆、横臂组件、导轨座板、
测量小车(A)、扇形拉力计、模块(圆盘形、球形、半球壳形、流线型)
实验系统如上图所示。
● 测量同形而不同截面积的圆盘形模块的面积 及其所受的阻力 ,画出 ~ 曲线。
● 用扇形拉力计测量不同形状模块所受的阻力 ,比较所受阻力的大小。
3.斜体模块实验(连续性方程验证)
按封闭式实验系统安装成风洞实验系统,如下图所示。
斜体模块实验系统图
系统构成:实验导轨及滑座、风机、大方形→方形流管、风洞、方形→大方形流管、立杆、
斜管液体气压计、软管、皮托管、斜体模块
以皮托管作压力传感头,使用斜管液体气压计测量斜面各标线流场处的风压 及风速 值,画出 ~ 曲线。
4. 升力测定实验(升力曲线)
实验系统如下图所示。
升力测定实验系统图
系统构成:实验导轨及滑座、风机、大方形→方形流管、风洞、方形→大方形流管、立杆、横臂组件、
导轨座板、测量小车(B)、扇形拉力计、升力模块
将模型连接螺栓的后部插入机翼模型中央横杆的后圆孔之中,模型连接螺栓的前部螺丝放入模型中央横杆前部的半圆槽中,拧上模型连接螺栓的延长杆,然后放进风洞之中,模型的前后吊杆从风洞顶板缝槽中穿过并与测量小车(B)的升力秤相连。
旋动测量小车上部的升力秤高度调节旋钮(调节时另一手护住测试小车),目测使升力秤处于上下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调节升力秤的可调外盘,使机翼的攻角约在0°的位置。调节升力秤指针刻度盘,置"0"位。
● 开启风机,调节风速,用扇形拉力计和升力秤分别测出模型的阻力 和升力 ,绘出 ~ 曲线。
● 在风速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攻角 (建议从+12°~-8°),逐点测量模型的阻力 和升力 ,绘出 ~ 和 ~ 曲线。
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学实验的一种主要设备,几乎绝大多数的空气动力学实验都在各种类型的风洞中进行。
风洞的原理是使用动力装置在一个专门设计的管道内驱动一股可控气流,使其流过安置在实验段的静止模型,模拟实物在静止空气中的运动。测量作用在模型上的空气动力,观测模型表面及周围的流动现象。根据相似理论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可用于实物的相似准数。实验段是风洞的中心部件,实验段流场应模拟真实流场,其气流品质如均匀度、稳定度(指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湍流度等,应达到一定指标。
风洞主要按实验段速度范围分类,速度范围不同,其工作原理、型式、结构及典型尺寸也各异。低速风洞:实验段速度范围为0~100 米/秒或马赫数Ma=0~0.3左右 ;亚声速风洞:Ma=0.3~0.8左右;跨声速风洞:Ma=0.8 ~1.4(或1.2)左右;超声速风洞:Ma=1.5~5.0左右;高超声速风洞Ma=5.0~10(或12);高焓高超声速风洞Ma>10(或12)。
风洞实验的主要优点是:①实验条件(包括气流状态和模型状态两方面)易于控制。②流动参数可各自独立变化。③模型静止,测量方便而且容易准确。④一般不受大气环境变化的影响 。⑤ 与其他空气动力学实验手段相比,价廉、可靠等。缺点是难以满足全部相似准数相等,存在洞壁和模型支架干扰等,但可通过数据修正方法部分或大部克服。
风洞实验的主要项目有测力实验、测压实验、传热实验、动态模型实验和流态观测实验等。测力和测压实验是测定作用于模型或模型部件(如飞行器模型中的一个机翼等)的气动力及表面压强分布,多用于为飞行器设计提供气动特性数据。传热实验主要用于研究超声速或高超声速飞行器上的气动加热现象。动态模型实验包括颤振、抖振和动稳定性实验等 ,要求模型除满足几何相似外还能模拟实物的结构刚度、质量分布和变形。流态观测实验广泛用于研究流动的基本现象和机理。计算机在风洞实验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自动化、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水平。
由于实际流动的复杂性,单纯理论或计算结果都必须通过实验验证才能应用于实际问题,有关流动机制的研究更需要依靠实验,因此空气动力学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翼的空气动力实验
1.了解空气动力学实验系统的构成;
2.验证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3.掌握流动气体各种压力、流量的测试方法;
4.了解机翼的空气动力学效应。
分实物实验和模型实验两大类 。
实物实验如飞机飞行实验和导弹实弹发射实验等,不会发生模型和环境等模拟失真问题,一直是鉴定飞行器气动性能和校准其他实验结果的最终手段,这类实验的费用昂贵,条件也难控制,而且不可能在产品研制的初始阶段进行,故空气动力学实验一般多指模型实验。
空气动力学实验按空气(或其他气体)与模型(或实物)产生相对运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3类:①空气运动,模型不动,如风洞实验 。②空气静止,物体或模型运动,如飞行实验、模型自由飞实验(有动力或无动力飞行器模型在空气中飞行而进行实验)、火箭橇实验(用火箭推进的在轨道上高速行驶的滑车携带模型进行实验)、旋臂实验(旋臂机携带模型旋转而进行实验)等。③空气和模型都运动,如风洞自由飞实验(相对风洞气流投射模型而进行实验)、尾旋实验(在尾旋风洞上升气流中投入模型,并使其进入尾旋状态而进行实验)等。
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s 力学分类:低速空气动力学流动类型:不可压缩流动气流流速:小于400Km/h研究内容:下压力与阻力研究方法:模型测试F1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与核心手段 在F1中...
F1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与核心手段 在F1中,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核心目的是在保证赛车获得足够下压力的情况下拥有最小的空气阻力,以提高赛车的速度和高速行驶的稳定性,所有为空气动力学服务的部件被称为空气动...
因为重力是不变的,弹力是与位移X有关,当这两个力同时取微分后,重力的微分为零,导致公式中就没有重力了。能量对时间的导数是能量随时间的变化,能量对距离的导数是能量随距离的变化。可以用能量法和牛顿二定律。...
1.风洞的进风口及风机出口前后需有一段开阔区。 2.风机全速运行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低速运行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3.各部件、附件连接时,应保持平稳对接,且将各滚花螺栓拧紧,但不宜用力过大。
4.扇形拉力计、测量小车、升力秤连同导轨座架等构件均为精密组件,装卸和使用时必须小心轻放,仔细操作,不能超载,严禁过度用力。
参考:
空气动力学试题
x y z np p p p d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2008第二学期空气动力学期末考试真题(附答案) (问答题与计算题部分) 一、问答题 1.请结合图描述理想流体微团与粘性流体微团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 的受力差别。 答:(1)静止状态:理想流体与粘性流体均不能承受切向应力,法向 应力即为压强在各个方向上相等。 (2)运动状态:理想流体不能承受切向应力,流体微团受力情况与 静止状态下相同。粘性流体由于存在粘性,可以承受切向应力,而且 剪应力与压强无关,与角变形率成正比。 d du dt dy 2.请分别写出流体微团平动速度、 旋转角速度、线变形速率和角变形 速率的表达式。 答:平动速度: u,v,w 旋转角速度: 线变形速率: 角变形速率: 3.试分析产生压差阻力的原因。 答:粘性力阻滞流体质点运动,使流体质点减速失去动能,在一定的 逆压梯度下,来流与边界层发生分离,在分离点
高速集装箱平车空气动力学仿真研究
通过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200km/h高速集装箱平车进行外流场分析,得到了集装箱平车表面压力分布、机车和集装箱受到的阻力以及车间流体速度分布,并对机车和集装箱相对高度差对列车空气阻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集装箱平车所受的空气阻力以压差阻力为主,并随着机车与集装箱平车相对高度的减小而增大.
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学实验的一项基本设备,迄今为止的大部分气动力实验都是在风洞中完成的。而且,许多空气动力学方面的重要的理论,如俄国科学家儒科夫斯基的空气螺旋桨理论,德国科学家普朗特的附面层理论,都是在风洞实验中经过大量实验后才总结提出的。
世界风洞的发展是从低速风洞开始的。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风洞是英国人温罕姆(F.Wenham)于1871年建造的低速风洞。但真正的风洞是在二十世纪初飞机问世以后。世界上己建成具有规模的常规实验风洞和各种特种实验风洞三百余座。与此同时,风洞实验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来高机动性战斗机的发展、经济舒适的先进民用飞机的发展以及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都对风洞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各种高精度微型传感器的出现,激光、红外、超导、液晶和微电子等测试技术的问世,使风洞的测量精度越来越高,实验范围不断扩大,风洞效率大大提高。
实验段气流的脉动相对量(即湍流度或紊流度)很低的风洞称低湍流风洞,这是揣流机理性实验研究的重要设备之一。这种型式风洞可以是二元的或三元的。它的特点之一是实验段流场湍流度很低,接近于无风时大气的湍流度。即进行均匀各向同性揣流、剪切湍流、层流转抉等机理性风洞实验研究时,需要气流的背景湍流度很低,气流稳定均匀,以消除因气流湍流度对转扳雷诺数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它为专门研究受到湍流度影响较大的那些流动规律,例如物体表面的附面层变化情况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平台。
为了使气动试验的雷诺数和马赫数尽可能接近需要,一些航空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20至30年代就建成了变密度风洞和全尺寸风洞,但在湍流度不同的风洞中大量对比性试验使人们认识到。随着湍流度减小,圆球转捩的临界雷诺数明显增加,平板转捩的临界雷诺数也明显增加;更为人们所重视的是,由于风洞湍流度不同,使翼型、圆球的气动特性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型阻系数有2至4倍的差别。这些重要的气动现象和航空发展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发展新的机种、发展低阻翼型,要研究边界层、层流化、湍流控制,要深入研究湍流模型理论及验证新的气动概念,必须有极低湍流度的、宽范围变湍流度的风洞。正是在这些科研的推动下,自30年代末国内外又建成了一大批性能极佳的、研究方向各异的低湍流度风洞。国外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兰利研究中心(NASA-Langley)的低湍流度压力风洞、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低湍流度风洞和德国哥廷根航天研究院的DLR低湍流度风洞;国内有西北工业大学的低湍流度风洞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NH-3低湍流度风洞。它们的湍流度最低可以达到0.02%,甚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