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美国先使用“会计原则”,后流行“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美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从“有限的、指导性”的规范(会计原则)发展成“数量可观的指导性和技术性并重”的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原则基本信息

会计原则财务会计一般原则

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是指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是对财务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将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归纳为: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项原则。

会计原则客观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

会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使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依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违背这一原则,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就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会计原则相关性原则

亦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密切相关,表现在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把握可能的结果,从而改善当前的决策;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能为决策者证实过去的决策产生的结果,从而修正或坚持原来的决策。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应坚持这一原则,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会计原则一贯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在会计核算中,经常会出现相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办法可供选择,例如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认定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企业可以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使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一经选定某一种方法,就不得随意变动,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当然也不是说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在会计核算中遵循一贯性原则,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可以防止某些企业和个人利用会计方法的变动,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原则可比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要具有横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纵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原则及时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表现在会计信息时效性上,过时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以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会计原则明晰性原则

亦称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要能弄懂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信息内容,才能加以利用,并作为决策的依据,因此,明晰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简明、易懂,能简单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能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理解。在会计核算中只有坚持明晰性原则,才能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利用。

会计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取得和责任完成作为收入和费用发生的标志,有助于正确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方法被称之为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会计原则配比原则

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根据收入与费用的联系方式,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如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相配比,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的收入项目没有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如广告费、办公费和经理人员工资等,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收入相配比。在会计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则,就是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并登记入账,借以计算确定该期的损益。

会计原则实际成本原则

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便于查核;同时实际成本数据的取得和确定也比较容易。坚持实际成本原则能使会计核算资料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业的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其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未来可收回金额,企业就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会计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1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应从当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而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当期、主要是为以后会计期间收入的取得而发生,应由今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来补偿的支出。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区分开来,对于收益性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以正确计算当期经营成果;对于资本性支出应列入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根据其与以后各期收益的关系,将其价值分摊到以后各会计期间,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企业将原本应计入资本性支出的计入了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当期资产和收益;反之,则会高估当期资产和收益;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其正确决策的作出。

会计原则谨慎性原则

亦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遵循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并处理会计事项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到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收益则不预计入账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有多种表现,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物价上涨情况下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当然,遵循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本原则,应当按照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加以纠正。

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会计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问题,使得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避免出现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出现,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起到突出重点,简化核算,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会计核算中,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性质上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查看详情

会计原则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会计档案柜

  • 24层 2400*900*560
  • 13%
  • 南宁贯凯办公家具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水红花勒杜鹃

  • 苗高:45-50cm;冠幅:30-40cm;密度:25株/㎡;九斤袋,自然形>3分支,饱满,有脚叶,以不露土为原则
  • 13%
  • 广州市鑫善园林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紫花马樱丹

  • 苗高:20-25cm;冠幅:20-25cm;密度:64株/㎡;五斤袋,自然形>3分支,饱满,有脚叶,以不露土为原则
  • 13%
  • 佛山市风顺园艺场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小叶栀子

  • 苗高:30-35cm;冠幅:20-25cm;密度:36株/㎡;盆苗,自然形>3分支,饱满,有脚叶,以不露土为原则
  • 13%
  • 广州市鑫善园林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紫花马樱丹

  • 苗高:20-25cm;冠幅:20-25cm;密度:64株/㎡;五斤袋,自然形>3分支,饱满,有脚叶,以不露土为原则
  • 13%
  • 广州市鑫善园林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会计分岗位竞赛教学软件(福思特会计分岗位竞赛教学软件V1.0)

  • . ★教师端功能模块:(1)会计方法管理:包括会计方法的添加、修改和删除.(2)设置关键点:至少能够对480种单据的各个填写内容设置关键点,对关键点的权值进行设置.(3)案例管理:根据行业增加、修改和删除案例
  • 1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09-27
查看价格

会计凭证柜托板

  • 与设备配套,材料厚度:冷轧钢板1.0mm厚
  • 36台
  • 2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4
查看价格

药库管理与药品会计系统

  • 详见附件
  • 1套
  • 1
  • ZLHIS 药库管理与药品会计系统V10.0东华 药库管理
  • 中高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5-13
查看价格

财政会计服务指南宣传展板一

  • 高精度写真喷画过冷膜,尺寸:长1.8m×高1.01m
  • 1套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10-10
查看价格

财政会计服务指南宣传展板二

  • 高精度写真喷画过冷膜,尺寸:长0.97m×高0.84m
  • 1套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10-10
查看价格

会计原则新准则

新准则下财务会计一般原则的变更

新准则下只有8个基本原则,取消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其中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第十七条)、谨慎性原则(第十八条)、实质重于形式(第十六条)原则,也强调了可比性(第十五条 ,把原准则的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相关性(第十三条)、明晰性(第十四条)、及时性(第十九条) 、客观性(第十二条)原则。另外。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历史成本属于会计计量范畴,因此将历史成本原则在新增的第九章“会计计量”中进行了规定)。2100433B

查看详情

会计原则内容

我国财政部在其首次拟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用明文分别规定为四个。

会计原则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个体、会计实体,会计个体的说法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会计个体由某一个单位组成,会计实体的说法往往也不能与会计客体的说法相对应)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eg.它可以是独立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如分厂),还可以是几个不同法律主体的企业(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团公司)。

企业有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

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⑴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⑵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⑶实行独立决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原则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持续经营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按既定目标正常地持续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原先承诺的条件清偿它的债务。一句话,会计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现状,对经营状态的预测将不会改变。

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前景,唯有两种可能,持续经营和停业清算。

有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只见到经营而见不到停业。

持续经营与下面阐述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有联系。eg.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一贯性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提供了条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原则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及时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可以将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相等的期间(月、季、年)来反映。按年划分的称为会计年度,年度以内,还可分季、分月。要分别计算、报告各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便考核,进行对比,改善经营。会计年度可采用历年制,即与日历年度保持一致,如我国及法、德、俄、韩国,也可采用非历年制,如英、日为四月一日,澳、意为七月一日,美国为十月一日。会计年度的划分取决于国会、人大开会的时间。我国会计年度与财政年度一致,以自然公历年份为准。

例如:.运用:“应计”、“递延”、“预提”、“待摊”等几种会计程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转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会计原则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运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与反映,且其币值不变。其中要用货币来计量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要求,但币值不变才是一种假定,所以,我们认为,货币计量前提最好改称为币值不变前提。一般在通货膨胀不大的情况下,货币计量实际上同时也假定币值不变。

货币计量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把那些不能用货币去量度的因素,纵然它们能传输的信息很重要,很有用,除了象存货数量等一概排除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如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这为确定历史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提供了条件。

查看详情

会计原则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会计原则文献

浅谈公路工程建设会计核算中的《会计配比原则》 浅谈公路工程建设会计核算中的《会计配比原则》

浅谈公路工程建设会计核算中的《会计配比原则》

格式:pdf

大小:1.6MB

页数: 1页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各个领域的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但在公路工程建设核算的过程中,执行会计配比原则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分析目前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对今后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在财务预算中的运用 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在财务预算中的运用

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在财务预算中的运用

格式:pdf

大小:1.6MB

页数: 1页

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发展,财务预算的地位也日益突出。为了提高财务预算的效率和水平,本文从分析传统财务预算存在的不足入手,探讨了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在财务运算中的具体运用,并认为有效全面的在财务预算中推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将大大提高财务预算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财务预算对资金的配置和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原则

预算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

查看详情

管理会计原则原则体系

管理会计原则体系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

一、有关决策的管理会计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指管理会计在各项决策过程中所决策项目取得的效益应大于该项目所发生的成本,即此决策项目必须为决策主体带来净效益。

(二)稳健性原则

指管理会计人员在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决策时应保持适当的谨慎,以免因过于乐观的估计给决策主体带来损失。它包括不高估收益,也不低估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及风险只做合理的估计。管理会计人员的决策存在许多风险,应贯彻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费用与风险,尽量降低费用和化解风险,预警和防范风险的发生,提高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

(三)客观性原则

指管理会计人员能客观地预测决策对象的活动,使决策产生的管理会计信息能客观真实。这就要求决策依据的信息和决策运用的管理会计方法都要客观。

(四)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要与使用人的决策有关。相关性强调三点:1.可预测性,即:根据相关的管理会计信息能预测未来的管理会计水平,或者说根据相关的信息,通过改善决策者的预测能力来影响决策;2.可反馈性,即:能够将会计主体过去或现在管理会计的信息反馈给有关信息使用者或决策者,或者说通过统一或修正决策者原来的预期来影响管理会计决策;3.及时性,即:预测和反馈的资料必须是及时的,及时才能有用。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信息具备相关性,但是,不具备及时性的信息就不具备相关性。

(五)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指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能够依靠或者能相信所报告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必须建立在对该资料如实反映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提供的资料除应计量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外,还应如实地反映会计信息准备反映和应当反映的管理会计事实。

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提供管理会计信息的人依据正确的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站在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上反映。可靠性可以有定性的判断和定量的描述,不同的管理决策对可靠性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定量描述上对精确程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是指在决策时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对同一问题可既有质的判断,又有量的确认。对不同的决策项目,在质和量的判断上可有所不同,但对每一项目都要有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定性分析离不开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也离不开定性分析。

(七)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是指在提供管理会计信息时,不仅在时间上有要求,在范围上也要求管理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单位的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应分清主次,对重要的信息需要重点处理、重点对待。重要性应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判断。重要且相关又可理解的信息,应具有更高的质量特征。

(八)综合性原则

管理会计决策时,要求所划分的责任中心和规定的考核指标要符合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能够比较全面、完整地反映责任中心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如在责任指标的综合性方面,一般可设置效益、消耗和资金等相应的配套指标。其中,效益指标应通过内部利润、利润率、净收益和净收益率、报酬率、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益率来反映;资金指标可通过货币资金、材料资金、成品资金、债权债务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占用的时间和周转次数来反映。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中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较强的管理活动。企业在管理会计中只有贯彻综合性原则,才能克服由于考核指标单一而忽视工作中其他方面的倾向,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九)反馈性原则

管理会计要根据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做出决策。1.对各管理部门已达到的目标、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考核,了解其目标完成情况;2.检查是否有不可控因素反映到管理范围中来;3.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随时调整各责任中心的可控范围等,所有这些都要求管理会计中贯彻反馈性原则,反馈的信息必须可靠、准确和讲求实效。

(十)适应性原则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部门在划分管理中心,规定管理中心的考核指标时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若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管理会计部门就要随时、准确地调整各管理中心的管理范围和考核指标。要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会计部门必须将企业内外各有关因素结合起来,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和确认变化了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要求,来确定管理范围等。同时,管理会计的适应性原则还表现在管理会计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如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相适应,即管理会计决策既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令,还要适应人们道德规范等。只有这样,管理会计才能正常、顺畅地起作用,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目标相一致。

(十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会计在考虑选择最优方案时,既要从目前利益出发,又要考虑将来的利益,两者要同时兼顾,不可偏废。若只顾短期利益,就有可能使企业畸形发展;反之,若只考虑长期利益则有可能使企业经营困难,职工意见增多,从而使企业无法进行属于长期收益的投资。

(十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可与其他会计单位的相似信息相比较,并可与同一会计单位不同时期的相似信息相比较。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信息既具有同一的基础又具有一致的内涵,从而便于使用者使用。同时,可比性也是国家和单位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括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统一性是发挥管理会计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价值的必要条件。一贯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在时间上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可以互相比较。

(十三)模糊性原则

模糊性是指由于价值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人为的非客观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会计信息的不精确。管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日常会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此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管理会计决策时,则要求会计信息精确无误。虽然管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也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控制,因此,只要通过研究认识其规律,寻求有效控制模糊的途径,就能够使管理会计信息既经济又可靠。

二、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

(一)可控性原则

这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

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

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而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而言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这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

(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

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诿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三)灵活性原则

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四)可理解性原则

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五)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2.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3.从时间观点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三、有关决策与控制共同的管理会计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二)及时性原则

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三)整体性原则

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由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四)一致性原则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否则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

(五)可验证性原则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2100433B

查看详情

会计核算核算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入市的反应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能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核算所产生的数据应当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是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

4、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一贯性原则是在可比性原则基础上产生的,是实现可比性原则的保证。

5、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实效,会计处理应及时进行,一边会计信息得以及时利用。

6、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与会计报表应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

7、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实际发生和影响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费用的核算,能够准确的反映特定会计期间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它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个会计期间予以确认、计量,要求企业根据一定期间收入与费用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对本期的收入与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坚持配比原则,有利于正确计算和考核经营成果。

9、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权益的计量,应以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为依据,而不考虑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物价变动时,除另有规定外,一律不调整其账面价值。

10、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基于会计分期的前提,会计核算应遵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凡支出的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

1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纪业务或会计事项如有不同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应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要求在会计处理尚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尽量规避风险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计提坏账准备和计提折旧的做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1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咋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遵循重要性原则,要求对那些重要的会计事项(如事关企业经营决策或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应分别核算、分享反应,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予以合并反映。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