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产云南中部(富民、禄丰)、东南部(屏边、砚山)、南部(普洱)、西南部(凤庆)、西部(鹤庆)等地,海拔(1400—)1650—2400米湿润的山谷杂木林中。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各省。自克什米尔地区经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东达朝鲜、日本均产之。辽宁有一变种。
木材稍硬,心材黄色,边材黄白色,刨削后具光泽,供制器材;树皮及根皮极苦,含苦楝树甙(quassin C22H30O6)与苦木胺(picrasmin C22H30O6),为苦树中的苦味质,有毒,入药能泻湿热、杀虫治疥;亦为园艺上著名农药,多用于驱除蔬菜害虫。
奇数羽状复叶常聚生于枝顶,长20—35厘米;
小叶3—7对,对生,近无柄,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4—)7—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渐狭,常偏斜,边缘或至少在中部以上的两侧具钝圆锯齿,表面发亮,背面较淡而无毛,或在幼时沿中肋甚至侧脉被毛。叶柄约为叶轴的1/3—1/5,均无毛。
花小而黄绿色,径达8毫米,集成腋生经8—15厘米的两歧聚伞花序,花轴密被微柔毛;花萼4—5,卵形,先端锐尖,背面被毛;花瓣卵形,与萼齿同数,比萼片长约2倍,内面略被毛;雄花:雄蕊长于花瓣2倍,花丝无毛或有毛;花盘4—5浅裂,无毛,退化子房微小;雌花:较雄花小,雄蕊较花瓣远短;花丝下部被毛;花药有小尖突;花盘垫状,无毛;子房具4—5个离生心皮,卵形,常无毛或疏被毛;花柱4—5,较子房长约2倍,基部分离,中部常扭转,粘合,顶端分离,微反折。
小核果熟时蓝绿色转黑色,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8毫米,果皮肉质,干时皱缩,着生于增厚的花盘上,并有稍增大的果萼宿存于基部。花期4月,果7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