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原著致谢辞
译者序
原序
第1章 地震地面运动特征
1.1 引言
1.2 全球地震活动性
1.3 地震成因
1.4 地震断层源
1.5 地震波
1.6 地震破坏机理
1.7 地震的度量
1.8 震源模型
1.9 地震危险性估计
1.10 地震和地面运动估计
1.11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地震地面运动与反应谱
2.1 引言
2.2 地面运动记录
2.3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2.4 地面运动的影响因素
2.5 地震危险性估计
2.6 地面运动估计
2.7 地震反应谱
2.8 反应谱的影响因素
2.9 设计谱
2.10 非弹性反应谱
2.11 能量和能量谱
2.12 人工合成地震动
2.1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岩土工程设计要点
3.1 引言
3.2 场地和土壤条件
3.3 场地效应
3.4 土壤液化
3.5 地震沉降、沉陷和差异密实
3.6 滑坡和倾斜
3.7 洪水、海啸和湖啸
3.8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3.9 断层断裂
3.10 侧向地震土压力
3.11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构动力反应
4.1 引言
4.2 动力平衡方程
4.3 单自由度体系
4.4 基本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反应
4.5 广义坐标原理
4.6 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响应
4.7 多自由度体系
4.8 多自由度体系非线性响应
4.9 计算结构反应的验证
参考文献
第5章 水平地震作用的线性静力方法
5.1 引言
5.2 规范的基本原理
5.3 1997年版统一建筑规范的规定
5.4 2000年版国际建筑规范的规定
5.5 结论
第6章 建筑设计要求
6.1 引言
6.2 建筑方案设计的特点及其作用
6.3 分析方法
6.4 建筑的一般特征
6.5 建筑布置不规则性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6.6 建筑平面布置问题
6.7 建筑竖向布置问题
6.8 受限于结构的建筑构造设计
6.9 防震缝
6.10 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关系
6.11 展望未来
6.1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层间位移和横向稳定性设计
7.1 引言
7.2 层间位移设计要求
7.3 层间位移,P-△效应,横向稳定性
7.4 实用的二阶分析技术
7.5 层间位移设计过程
7.6 抗震规范对层间位移和P-△分析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章 楼板的抗震设计
8.1 引言
8.2 楼板性能分类
8.3 楼板刚性的确定
8.4 影响楼板性能的主要因素
8.5 规范中关于楼板设计的相关规定
8.6 算例
参考文献
第9章 钢结构的抗震设计
9.1 引言
9.2 抗弯框架的性能和设计
9.3 中心支撑框架的性能和设计
9.4 偏心支撑的性能和设计
9.5 设计算例
参考文献
第10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10.1 引言
10.2 结构抗震延性设计
10.3 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
10.4 抗震设计规范条文
10.5 某12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代表性构件抗震设计举例
参考文献
第11章 木结构和砌体结构建筑抗震设计
11.1 引言
11.2 LRFD/木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
11.3 LRFD/砌体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
11.4 侧向地震力和水平楼板
11.5 水平弹性板(胶合板)
11.6 带有CMU墙的L型建筑
11.7 CMU细高墙(出平面受力)
11.8 剪力墙设计
参考文献
第12章 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
12.1 引言
12.2 抗震加固的目的
12.3 常见问题
12.4 加固标准
12.5 常用的加固方法
12.6 算例
参考文献
第13章 非结构体系和构件设计
13.1 概述
13.2 性能目标
13.3 非结构构件特性
13.4 设计标准
13.5 建筑构件的设计
13.6 设备与电器部件
参考文献
第14章 隔震结构设计
14.1 介绍
14.2 隔震的注意事项
14.3 隔震系统的基本构件
14.4 力-挠度特性
14.5 隔震设计原则
14.6 隔震的可行性研究
14.7 设计规范要求
14.8 隔震体系的构建
14.9 隔震器设计步骤
14.10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15.1 引言
15.2 抗震设计和结构性能的不确定性
15.3 AYC40
15.4 FEMlA 273和FEMA 274
1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 抗震设计中的计算机应用
16.1 引言
16.2 地震记录
16.3 地震活动性监测
16.4 地震危险性分析
16.5 损失估计,情景分析和规划
16.6 EERI/IAEEO全球住房百科全书项目
16.7 安装仪器的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分析
16.8 结构分析与设计
16.9 结论
参考文献
英中译名对照
附录单位换算2100433B
本书是美国2003年出版的《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书中内容主要根据美国几本现行的有关规范编写,有些还直接引用了美国统一建筑规范(UBC1997)、国际建筑规范(IBC 2000)、国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NEHRP)的有关指南和应用技术理事会规范(ATC40)等规范和指南的内容。全书涉及的内容包括:地震地面运动,地震地质和场地效应,结构动力学基本原理和等效静力分析方法,建筑设计要求,结构层间位移和横向稳定设计,楼板抗震设计,钢、钢筋混凝土、木和砌体等各类结构和非结构的抗震设计,现有建筑抗震加固设计和隔震结构设计等,还讨论了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以及计算机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对每种建筑结构还提供若干算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价值。本书作者都是美国地震工程和抗震设计领域著名的教授和工程师,有的是直接参与美国有关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制订。
本书可供建筑工程抗震研究与工程设计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抗震科学研究与教学人员阅读。
从抗震规范10版出来后就已经在编写第三版了,速度比较慢,还没出版。
按设防烈度8度输入
你好:在有抗震设计的工程里有这些构件属于非抗震要求的:基础、板、非框架梁、楼梯。从101图集中的锚固长度要求中可以看到凡是用La作为锚固的构件除图纸另有要求外都是非抗震构件。
抗震设计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981-2014 1总则(适用抗震设防烈度 6度至 9 度) 1.0.4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 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机电工程必须 进行抗震设计。 建筑设计:抗震设防烈度: 6度。 3.1.2 建筑机电工程重要机房不应设置在抗震性能薄弱的部位, 重要机房指:消防水泵房、生活水泵房、锅炉房、制冷机房、热 交换站、配变电所、柴油发电机房、通信机房、消防控制室、安 防监控窒等。 3.1.6 重力不大于 1.8KN=1.8*102=183.6公斤,吊杆计算长度不大 于 300mm。 需进行抗震设防的大于 1.8kN的设备应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悬吊管道中重力大于 1.8kN的设备; 2 DN65以上的生活给水、消防管道系统; 3 矩形截面面积大于等于 0.38m2和圆形直径大于等于 0.7m 的风管系统; 4 对于内径大于
抗震支架抗震设计要求
抗震支架抗震设计要求 支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只要你稍加注意, 就会有 支架 的出现,下面 南通正道 就详细为你介绍一下抗震支架抗震设计要求。 (1)以下设备及管道应采用抗震支吊架: 重力大于 1.8KN的空调机组风机。 矩形截面面积大于等于 0.38m2和圆形直径大于 等于 0.7m 的风道。 防排烟风管、事故通风风管及相关设备。 需要设防的室内给 水、热水以及消防管道大于或等于 DN65的水平管道。 8 度、 9 度地区的高层建筑 的给水、排水立管直线长度大于 50m时,宜采用抗震措施,直线长度大于 100m时, 应采取抗震措施。 内径不小于 60mm的电气配管及重力不小于 150N/m的电缆梯架、 电缆槽盒、母线槽。 (2)抗震 支架应和结构主体可靠连接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以地震力为 主要荷载,由锚固件、加固吊杆、抗震连接构件及抗震斜撑组成。
《简支变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手册》主要参考了公路桥梁抗震细则( JTG/T B02-01-2008),对简支变连续梁桥进行了研究,分别从模型计算、强度与变形验算、延性构造设计、减隔震设计、抗震措施等方面给出了高墩和矮墩的简支变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
《简支变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手册》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抗震设防准则
第二章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要点
第三章 场址动力分析确定设计地震动
第四章 抗震设计有关的部分文件、资料
第五章 名词术语含义
第二篇 场地、地基与基础
第一章 地震作用概述
第二章 场地效应与场地分析
第三章 地基基础抗震验算
第四章 液化地基
第五章 软土地基与不均匀地基
第六章 桩基
第七章 计算例题
第三篇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2100433B
内容简介 本手册根据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编写,对规范内容作必要的阐述,并对设计原则和方法在规范的基础上作补充和引申,场地、地基基础、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验算,以及多层砌体房屋、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单层厂房、多层内框架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空旷房屋、钢结构房屋、隔震和消能、非结构构件等的抗震要求、抗震计算、抗震措施,还有例题及图表。
本手册可供土建设计、科研、教学、施工和管理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