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检测是多用户检测(Mutil-UserDetection)的一种。CDMA系统中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接收时需要在数字域上用一定的信号分离方法把各个用户的信号分离开来。the technology of united detection

联合检测技术基本信息

联合检测技术相关影响

联合检测技术在改善系统性能的同时还将对降低无线网络成本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联合检测技术可以降低干扰,因而提高了系统的容量。特别是对于容量受限的系统来讲,将减少基站设备的个数,因而大大降低整个网络的成本。

第二,联合检测技术可以削弱″远近效应″的影响,从而降低对功控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的降低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对该模块的投入,从而降低整个网络的成本。

总之,联合检测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它充分利用了所有和MAI相关的先验信息,通过与其它先进技术如智能天线技术相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它不仅提高了频率的利用率,改善了系统性能,同时还降低了网络成本。作为TD-SCDMA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检测技术必将能给运营商带来极佳的经济效益。

查看详情

联合检测技术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测温功能+特性检测功能

  • 品种:断路器附件;系列:CV2-12(i);规格:温度接收模块安装在开关柜上;
  • 常熟开关
  • 13%
  • 上海西屋开关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线路电流检测

  • 16路线路电流检测器,含电流变送器
  • 江苏明朗
  • 13%
  • 江苏明朗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雷达流量检测模块

  • 雷达流量检测模块
  • 海通
  • 13%
  • 江苏海通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线路电流检测

  • 16路线路电流检测器;含电流变送器
  • 大峡谷
  • 13%
  • 大峡谷照明系统(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线路电流检测

  • 16路线路电流检测器,含电流变送器
  • 光联照明
  • 13%
  • 上海光联照明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灰浆联合

  • 出灰量3.5m3/h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灰浆联合

  • 出灰量3.5m3/h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联合冲剪机

  • 板厚16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灰浆联合

  • 出灰量3.5m3/h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联合冲剪机

  • 板厚16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技术服务

  • CPU指令集检测技术服务
  • 6项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5-13
查看价格

定制成品大小联合

  • 详附件:定制成品大小联合门层
  • 33.3m²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7-30
查看价格

联合器械

  • 标准
  • 1副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01-17
查看价格

环保型联合式双箅

  • 联合式、防盗型、铸铁底座、成品截污框(复合材料)
  • 94套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9-10
查看价格

技术服务

  • 平台部署技术服务
  • 1项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5-13
查看价格

联合检测技术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的主要作用如下:

降低多址干扰,提高CDMA系统容量;

增加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和基站发射机的等效发射功率。

单独采用智能天线也存在下列问题:

组成智能天线的阵元数有限,所形成的指向用户的波束有一定的宽度(副瓣),对其他用户而言仍然是干扰;

在TDD模式下,上、下行波束赋形采用同样的空间参数,由于用户的移动,其传播环境是随机变化的,从而使波束赋形产生偏差,特别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更为显著;

当用户都在同一方向时,智能天线作用有限;

对时延超过一个码片宽度的多径干扰没有简单有效的办法。

查看详情

联合检测技术基本定义

信号分离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单用户检测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两种。

在实际的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各个用户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就是多址干扰(MAI)存在的根源。由个别用户产生的MAI固然很小,可是随着用户数的增加或信号功率的增大,MAI就成为宽带CDMA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干扰。传统的CDMA系统信号分离方法是把MAI看作热噪声一样的干扰,导致信噪比严重恶化,系统容量也随之下降。这种将单个用户的信号分离看作是各自独立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技术称为单用户检测(Single-UserDetection)。IS-95等第二代CDMA系统实际容量远小于设计码道数,就是因为使用了单用户检测技术。实际上,由于MAI中包含许多先验的信息,如确知的用户信道码,各用户的信道估计等等,因此MAI不应该被当作噪声处理,它可以被利用起来以提高信号分离方法的准确性。这样充分利用MAI中的先验信息而将所有用户信号的分离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方法称为多用户检测技术(MD)。根据对MAI处理方法的不同,多用户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干扰抵消(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和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两种。其中,干扰抵消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判决反馈,首先从总的接收信号中判决出其中部分的数据,根据数据和用户扩频码重构出数据对应的信号,再从总接收信号中减去重构信号,如此循环迭代。

联合检测技术则指的是充分利用MAI,一步之内将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分离开来的一种信号分离技术。

CDMA系统中的主要干扰是同频干扰,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小区内部干扰(IntracellInterference),指的是同小区内部其他用户信号造成的干扰,又称多址干扰(MultipleAccessInterference,MAI);另一种是小区间干扰(IntercellInterference),指的是其他同频小区信号造成的干扰,这部分干扰可以通过合理的小区配置来减小。

CDMA系统中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接收时需要在数字域上用一定的信号分离方法把各用户的信号分离开来。传统的CDMA系统信号分离方法是把MAI看作同热噪声一样的干扰,当用户数量上升时,其他用户的干扰也会随着加重,导致检测到的信号刚刚大于MAI,使信噪比恶化,系统容量也随之下降。这种将单个用户的信号分离看作是各自独立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技术称为单用户检测(Single-userDetection)。

为进一步提高CDMA系统容量,人们探索将其他用户的信息联合加以利用,也就是多个用户同时检测的技术,即多用户检测。多用户检测是利用MAI中包含的许多先验信息,如确知的用户信道码,各用户的信道估计等将所有用户信号统一分离的方法。

联合检测技术是多用户检测(Multi-userDetection)技术的一种。

查看详情

联合检测技术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联合检测技术相关分析

传统的检测技术完全按照经典直接序列扩频理论对每个用户的信号分别进行扩频码匹配处理,其接收端用一个和发送地址码(波形)相匹配的匹配滤波器(相关器)来实现信号分离,在相关器后直接解调判决。如果匹配滤波采用的是结合了信道响应的相关波形,相当于是RAKE接收机,实现了利用多径响应的作用。这种方法只有在理想正交的情况下,才能完全消除多址干扰的影响,对于非理想正交的情况,必然会产生多址干扰,从而引起误码率的提高。TD-SCDMA系统中采用的联合检测技术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MAI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及其多径的先验信息,把用户信号的分离当作一个统一的相互关联的联合检测过程来完成,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上行链路频谱资源,显著地提高系统容量。

一个CDMA系统的离散数学模型可表示为:e=A*d+n,式中d是发射的数据符号序列,e是接收的数据序列,n是噪声,A是扩频码c和信道冲激响应h有关的矩阵。联合检测的目的就是根据上式中的A和e估计出用户发送的原始信号d。A由所有用户的扩频码以及信道冲激响应决定,因此联合检测算法的前提是能得到所有用户的扩频码和信道冲激响应。TD‐SCDMA系统中在帧结构中设置了用来进行信冲激响应。TDSCDMA系统中在帧结构中设置了用来进行信道估计的专用训练序列,根据接收到的训练序列部分信号和我们已知的专用训练序列就可以估算出信道冲激响应,而扩频码也是确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估计用户原始信号d的目的。

联合检测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有多种,大致分为非线性算法、线性算法和判决反馈算法等三大类。根据目前的情况,在TD-SCDMA系统中采用了线性算法中的一种,即迫零线性块均衡(ZF-BLE)法。

随着算法和相应基带处理器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联合检测技术的优势也会越来越显著。经过大量的仿真计算和实际的现场实验,我们发现使用联合检测技术可以为系统带来了以下好处:

降低干扰。联合检测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甚至完全消除MAI干扰。

扩大容量。联合检测技术充分利用了MAI的所有用户信息,使得在相同RAW BER的前提下,所需的接收信号SNR可以大大降低,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接收机性能并增加了系统容量。

削弱“远近效应”的影响。由于联合检测技术能完全消除MAI干扰,因此产生的噪声量将与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无关,从而大大减少“远近效应”对信号接收的影响。

降低功控的要求。由于联合检测技术可以削弱“远近效应”的影响,从而降低对功控模块的要求,简化功率控制系统的设计。通过检测,功率控制的复杂性可降低到类似于GSM的常规无线移动系统的水平。

联合检测技术已成功的应用于TD-SCDMA系统,该技术在TD-SCDMA系统中的成熟性和可应用性是没有问题的。

查看详情

联合检测技术联合检测

联合检测的主要作用如下:

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值;

同时处理多码道的干扰抵消。

单独采用联合检测会遇到以下问题:

对小区间的干扰没有办法解决;

信道估计的不准确性将影响到干扰消除的效果;

当用户或信道增多时,算法的计算量会非常大,难于实时实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智能天线还是联合检测,单独使用都难以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要求,必须扬长避短,将两种技术结合使用。

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两种技术相合,不等于将两者简单地相加。TD-S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技术和联合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在计算量未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上行能获得分集接收的好处,下行能实现波束赋形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查看详情

联合检测技术文献

声电联合检测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声电联合检测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声电联合检测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格式:pdf

大小:1.8MB

页数: 5页

组合电器具有占地面积小,安全可靠,维护工作量少,检修周期长等优点,近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内部不可避免的绝缘缺陷会逐步扩展并有可能发展成为故障。此文结合乌鲁木齐220kV化工园变电站组合电器的实际带电检测情况,介绍了超声波与特高频相结合的局部放电声电联合检测技术,以及基于多路局部放电信号之间的时差,实现局部放电源定位的方法。结果表明,声电联合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准确判断组合电器绝缘状态及快速排除故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支撑了状态检修工作的可行性。

声电联合检测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声电联合检测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声电联合检测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格式:pdf

大小:1.8MB

页数: 5页

组合电器具有占地面积小,安全可靠,维护工作量少,检修周期长等优点,近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内部不可避免的绝缘缺陷会逐步扩展并有可能发展成为故障。此文结合乌鲁木齐220kV化工园变电站组合电器的实际带电检测情况,介绍了超声波与特高频相结合的局部放电声电联合检测技术,以及基于多路局部放电信号之间的时差,实现局部放电源定位的方法。结果表明,声电联合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准确判断组合电器绝缘状态及快速排除故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支撑了状态检修工作的可行性。

联合检测技术简介

联合检测(JD,JointDetection)是多用户检测(Multi-UserDetection)的一种。CDMA系统中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接收时需要在数字域上用一定的信号分离方法把各个用户的信号分离开来。信号分离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单用户检测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两种。在实际的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多址干扰(MAI),这是由于各个用户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个别用户产生的MAI固然很小,可是随着用户数的增加或信号功率的增大,MAI就成为宽带CDMA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干扰。传统的CDMA系统信号分离方法是把MAI看作热噪声一样的干扰,导致信噪比严重恶化,系统容量也随之下降。这种将单个用户的信号分离看作是各自独立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技术称为单用户检测(Single-UserDetection)。而联合检测则充分利用MAI,一次性将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分离出来。

有K个用户的典型多址接入系统的连续时间传递模型可以由图1表示。

图1 多址接入系统连续时间传递模型

对用户k而言,接收机收到的总信号可以表示为式(2-1),即

(2-1)

式(2-1)中,表示加性噪声,用户k发送的信号经过空中信道后到达接收机时可用式(2-2)表示,即

(2-2)

式(2-2)中,表示用户k发出的信号;τmax表示由多径传播造成的最大时延,冲激响应表示空间信道特性。在采用线性码片调制方案的CDMA系统中,可表示为

(2-3)

式(2-3)中,表示用户发送的数据符号,N是用户发送的符号数目;表示码片值,Q是扩谱系数。式(2-3)可表示成矩阵A和向量d相乘的形式,即 e=Ad+n (2-4)

这就是TD-SCDMA系统多址接入的矩阵和向量表达方式,联合检测的目的就是根据式(2-4)中的A和e估计出用户发送的d。

由于A由K个用户的扩频码及信道冲激响应决定,因此联合检测算法的前提是能得到所有用户的扩频码和信道冲激响应。为了给联合检测算法提供信道估计,在TD-SCDMA系统的突发结构中专门定义了训练序列Midamble,如图2所示。

图2TD-SCDMA系统突发结构

工作在同一时隙的所有用户使用基本Midamble码(128chip)经循环移位后产生,根据接收的Midamble部分和已知的Midamble码,就可以估计出信道冲激响应。

联合检测算法可以分为3类:非线性算法、线性算法、判决反馈算法。非线性算法主要有最大似然序列估计,该算法具有极高的复杂度,在要求实时性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难以应用。判决反馈算法是在线性算法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扩展得到的,有迫零判决反馈均衡器(ZF-BDFE)算法和最小均方误差判决反馈均衡器(MMSE-BDFE)算法,它们的计算复杂度较大。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线性算法。

线性算法首先用线性块均衡器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得到K个用户发送符号的连续值估计。然后用K个量化器对这些连续值估计进行量化,得到对用户发送符号的离散值估计。根据准则的不同,线性联合检测算法大致可以分为解相关匹配滤波器(DMF)法、迫零线性均衡(ZF-BLE)法和最小均方误差线性块均衡(MMSE-BLE)法3种。

匹配滤波器难以消除多用户干扰。ZF-BLE算法与MMSE-BLE算法性能相近,都不同程度地消除了多用户干扰,改善了系统的性能,但后者要好一些。主要原因就在于MMSE-BLE考虑了噪声的影响,加入噪声的方差估计,增加了其运算复杂度。所以在TD-SCDMA系统中采用ZF-BLE算法。ZF-BLE的核心思想是迫零滤波,它能够解决ISI和MAI造成干扰的问题。

查看详情

联合检测联合检测技术简介

联合检测(JD,JointDetection)是多用户检测(Multi-UserDetection)的一种。CDMA系统中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接收时需要在数字域上用一定的信号分离方法把各个用户的信号分离开来。信号分离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单用户检测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两种。在实际的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多址干扰(MAI),这是由于各个用户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个别用户产生的MAI固然很小,可是随着用户数的增加或信号功率的增大,MAI就成为宽带CDMA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干扰。传统的CDMA系统信号分离方法是把MAI看作热噪声一样的干扰,导致信噪比严重恶化,系统容量也随之下降。这种将单个用户的信号分离看作是各自独立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技术称为单用户检测(Single-UserDetection)。而联合检测则充分利用MAI,一次性将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分离出来。

有K个用户的典型多址接入系统的连续时间传递模型可以由图1表示。

图1 多址接入系统连续时间传递模型

对用户k而言,接收机收到的总信号可以表示为式(2-1),即

(2-1)

式(2-1)中,表示加性噪声,用户k发送的信号经过空中信道后到达接收机时可用式(2-2)表示,即

(2-2)

式(2-2)中,表示用户k发出的信号;τmax表示由多径传播造成的最大时延,冲激响应表示空间信道特性。在采用线性码片调制方案的CDMA系统中,可表示为

(2-3)

式(2-3)中,表示用户发送的数据符号,N是用户发送的符号数目;表示码片值,Q是扩谱系数。式(2-3)可表示成矩阵A和向量d相乘的形式,即 e=Ad n (2-4)

这就是TD-SCDMA系统多址接入的矩阵和向量表达方式,联合检测的目的就是根据式(2-4)中的A和e估计出用户发送的d。

由于A由K个用户的扩频码及信道冲激响应决定,因此联合检测算法的前提是能得到所有用户的扩频码和信道冲激响应。为了给联合检测算法提供信道估计,在TD-SCDMA系统的突发结构中专门定义了训练序列Midamble,如图2所示。

图2TD-SCDMA系统突发结构

工作在同一时隙的所有用户使用基本Midamble码(128chip)经循环移位后产生,根据接收的Midamble部分和已知的Midamble码,就可以估计出信道冲激响应。

联合检测算法可以分为3类:非线性算法、线性算法、判决反馈算法。非线性算法主要有最大似然序列估计,该算法具有极高的复杂度,在要求实时性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难以应用。判决反馈算法是在线性算法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扩展得到的,有迫零判决反馈均衡器(ZF-BDFE)算法和最小均方误差判决反馈均衡器(MMSE-BDFE)算法,它们的计算复杂度较大。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线性算法。

线性算法首先用线性块均衡器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得到K个用户发送符号的连续值估计。然后用K个量化器对这些连续值估计进行量化,得到对用户发送符号的离散值估计。根据准则的不同,线性联合检测算法大致可以分为解相关匹配滤波器(DMF)法、迫零线性均衡(ZF-BLE)法和最小均方误差线性块均衡(MMSE-BLE)法3种。

匹配滤波器难以消除多用户干扰。ZF-BLE算法与MMSE-BLE算法性能相近,都不同程度地消除了多用户干扰,改善了系统的性能,但后者要好一些。主要原因就在于MMSE-BLE考虑了噪声的影响,加入噪声的方差估计,增加了其运算复杂度。所以在TD-SCDMA系统中采用ZF-BLE算法。ZF-BLE的核心思想是迫零滤波,它能够解决ISI和MAI造成干扰的问题。

查看详情

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目录

第1章 TD-SCDMA系统原理 1

1.1 TD-SCDMA的概念 1

1.2 TD-SCDMA帧、时隙结构 3

1.3 物理信道 8

1.4 码资源 12

1.5 TD-SCDMA关键技术 15

1.5.1 TDD技术 15

1.5.2 智能天线技术 16

1.5.3 联合检测技术 19

1.5.4 功率控制 21

1.5.5 同步技术 24

1.5.6 接力切换技术 26

1.5.7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27

1.6 TD-SCDMA与其他系统主要技术区别 28

1.6.1 TD-SCDMA与GSM主要技术区别 28

1.6.2 TD-SCDMA与WCDMA主要技术区别 29

1.6.3 TD-SCDMA与CDMA 2000主要技术区别 29

第2章 无线网络优化原理及方案 31

2.1 网络优化概念 31

2.1.1 总体目标 31

2.1.2 网络优化主要内容 31

2.1.3 TD-SCDMA与GSM优化主要异同 34

2.1.4 TD-SCDMA与WCDMA、CDMA 2000优化主要异同 35

2.2 开网优化 35

2.2.1 开网优化目标 35

2.2.2 开网优化流程 36

2.2.3 开网优化方案 37

2.3 日常运维优化 39

2.3.1 日常运维优化目标 39

2.3.2 运维期优化流程 40

2.3.3 日常运维优化方案 42

2.4 专题网络优化 43

2.4.1 室外宏覆盖优化方案 43

2.4.2 广域覆盖优化方案 44

2.4.3 密集城区覆盖优化方案 44

2.4.4 热点覆盖优化方案 45

2.4.5 磁悬浮优化方案 45

2.4.6 高速铁路优化方案 45

2.4.7 室内分布系统优化方案 46

2.4.8 体育场馆优化方案 48

2.4.9 地铁覆盖优化方案 48

第3章 RAN高层信令过程 49

3.1 概述 49

3.1.1 接口协议和功能 50

3.1.2 内部协议转换 54

3.1.3 信令过程总览 55

3.2 随机接入和RRC连接建立 56

3.2.1 物理层随机接入过程 56

3.2.2 RRC连接建立 57

3.3 移动性管理 61

3.3.1 位置区更新 61

3.3.2 路由区更新 64

3.3.3 URA更新 66

3.3.4 小区更新 68

3.4 CS域的业务 72

3.4.1 MOC过程 72

3.4.2 MTC过程 80

3.4.3 MMC过程 84

3.5 PS域业务 85

3.5.1 PS域业务总体流程 85

3.5.2 PS Attach流程 86

3.5.3 PDP激活流程 88

3.6 切换 93

3.6.1 切换概述 93

3.6.2 接力切换整体过程 94

第4章 无线网络优化工具 107

4.1 SPAN Outum路测系统 107

4.1.1 软件安装及各种驱动安装 107

4.1.2 SPAN Outum用户界面简介 110

4.1.3 用户接口 111

4.1.4 SPAN Outum的前台数据采集模式 115

4.1.5 SPAN Outum的后台Analysis模式 128

4.2 SPAN Analysis数据统计专用软件 135

4.2.1 软件安装 135

4.2.2 工程管理 136

4.3 Scanner常用数据采集功能 147

4.3.1 驱动安装 148

4.3.2 连接配置 148

4.3.3 参数设置 150

4.3.4 扫频观察 153

4.4 DU Meter常用功能 156

4.4.1 DU Meter安装 157

4.4.2 DU Meter设置 157

4.4.3 流量监控 163

4.5 自动路测仪(ADT) 168

4.5.1 前台设备说明 168

4.5.2 自动路测设备后台监控 172

4.6 罗盘使用 183

第5章 TD-SCDMA无线优化案例 185

5.1 覆盖优化 185

5.1.1 知识链接 185

5.1.2 覆盖优化案例 191

5.2 干扰优化 203

5.2.1 知识链接 203

5.2.2 干扰问题分析定位思路 210

5.2.3 干扰优化案例 220

5.3 接入优化 225

5.3.1 知识链接 225

5.3.2 接入优化案例 230

5.4 切换优化 235

5.4.1 知识链接 235

5.4.2 切换优化案例 241

5.5 掉话优化问题 252

5.5.1 知识链接 252

5.5.2 掉话优化案例 257

5.6 HSDPA优化 266

5.6.1 知识链接 266

5.6.2 HSDPA优化案例 273

5.7 2G/3G互操作优化 283

5.7.1 知识链接 283

5.7.2 TD-SCDMA与GSM系统间重选 285

5.7.3 TD-SCDMA到2G的系统间切换 288

5.7.4 跨系统切换(重选)优化案例 291

附录1 缩略语 296

参考文献 303 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