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立体城市

立体城市最早起源于二战后1945年,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勒·柯布西耶为解决欧洲房屋紧缺的状况,提出“ 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城市才有生命力”的理念,结合他对现代建筑的思想,设计了著名的马赛公寓(Marseille Apartment)。

立体城市基本信息

立体城市公司介绍

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是一家致力于打造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操作系统提供商。公司将深入观察中国及国际目前在居住、土地、环保、能源、科技、交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通过相关研究,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应用中进行实施。冯仑先生,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先驱者,地产思想家,立体城市的创始人,一直本着“站在未来,安排现在”的原则通过学习、积累和前瞻、创新的方式,身体力行地追求着心中的立体理想。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正是秉承这种“理想丰满”的精神,通过潜心研究和实践创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整体操作系统,系统由研发、融资、资产管理、产业经营、城市管理五大平台组成,将创新城市规划、财务安排、节能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附加值经济引擎植入,智慧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及管理模式串联、融合,凝聚成为智慧金字塔结构。探索了一条新地产、新建筑、新生活模式的全新城市建设道路,带给居者一种简约绿色的前沿生活方式。

查看详情

立体城市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立体花架

  • 品种:立体花架;备注:2×1.7;规格:2×1.7;系列:民族风4;
  • 秋华
  • 13%
  • 河北秋华环卫设施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立体花架

  • 品种:立体花架;备注:2.8×0.8;规格:2.8×0.8;系列:民族风1;
  • 秋华
  • 13%
  • 河北秋华环卫设施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立体花架

  • 品种:立体花架;备注:2.8×1;规格:2.8×1;系列:民族风2;
  • 秋华
  • 13%
  • 河北秋华环卫设施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立体花架

  • 品种:立体花架;备注:2.8×2;规格:2.8×2;系列:回首;
  • 秋华
  • 13%
  • 河北秋华环卫设施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立体花架

  • 品种:立体花架;备注:1×0.6;规格:1×0.6;系列:高脚杯;
  • 秋华
  • 13%
  • 河北秋华环卫设施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自发电一焊机

  • 305A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广州市2010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广州市2010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

  •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
  • 1台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1-08
查看价格

城市橱窗样式二

  • 城市橱窗样式二
  • 1个
  • 3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0-13
查看价格

城市橱窗样式一

  • 城市橱窗样式一
  • 1个
  • 3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0-13
查看价格

未来智能城市

  • 视频 未来智能城市
  • 120秒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铸铁立体警徽

  • 立体造型,单个面积0.5m2以内
  • 1个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7-02
查看价格

立体城市开发理念

愿景 -------变革都市建设模式,创造新型生活方式

使命 -------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城市

价值观 -------自我驱动、分享与合作、坚持、创新

查看详情

立体城市简介

随着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速度逐步达到顶峰。目前,中国每年有 18,000,000 人口由农村涌入城市,盲目的地域性迁移和城市缺乏理性思考的野蛮生长模式造成了诸如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化矛盾和挑战。

立体城市正是基于对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在产业主导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契合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综合解决方案。立体城市坚持竖向发展、大疏大密、产城一体、资源集约、绿色交通、智慧管理六大规划策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改善城市的低密度分散化倾向,提升城市密集度,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在1平方公里内,打造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常住10-15万人,城市中50%劳动人口本地就业,实现节地、节能、中密度、高强度投资、产业先导、自主就业的中国未来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城市。

查看详情

立体城市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立体城市规划策略

竖向发展

将城市的发展从“摊大饼式”向“三维立体式”转变。联合国在1996年人居会议就指出,紧凑城市是低碳城市的未来方向。即把原有平面无序延展的城市,集中并向空间方向拉伸,高效利用土地,将被解放出来的城市空间还原于自然与城市农业,有效节约耕地,因地制宜,尽量保留场地原有的地貌及优良植被,为当地的动植保留生态通道、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突出“生态、健康”的理念。

大疏大密

立体城市总体分为两部分,在外围田园区范围,是农民集中居住、公共配套完善的现代农业为主的新型现代农村。在都市区范围内,是集高端服务业、绿色低碳、和谐生活、持续发展、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微型城市。相比传统开发项目,立体城市城市核心区集中紧凑,密度适中。

产城一体

立体城市遵循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以医疗健康产业、现代农业、IT等特色产业为主导,实现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保证立体城市居民中约50%的劳动力人口可获得本地就业机会以及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巨大积极影响。

资源集约

立体城市基于可持续城市设计框架建设,在低能耗、可持续方面大量借鉴、吸取了沙漠绿洲马斯达尔和2010AIA大奖得主芝加哥脱碳方案的精髓,引入CCHP能源供给系统、真空垃圾处理系统等。

绿色交通

立体城市鼓励绿色出行,其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就是以步行环境为主旨,绿色代步工具为辅助,街道的设计理念立足于便于步行、骑车、交流,或者流动商业,保证步行的舒适安全,降低事故,减少噪音和废气排放。

智慧管理

在立体城市城市管理中嵌入前沿智能管理系统,为城市提供交通、电力、建筑、安全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健康,都市农业等支柱产业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全域性智能化服务,从而提升城市生产、管理、运行的现代化水平。

查看详情

立体城市标识释义

无限连接的“多维空间”是立体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符号。

立体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由于空间特性的改变导致了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独特性:与常规城市在二维平面上蔓延不同,立体城市高效的空间组合是其独特的优势。

发展于当代物理“多维空间”理论,形象与视觉系统形成全新的空间连接,将“绿色、和谐、能源、全能、科技”的观念、融入立体城市生态系统。

就造型而言:以简介律动、无限循环与空间连接的立体视觉,象征立体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虚实互动的空间结构,予以立体城市中国人文精神的平衡。是通过立体城市诠释人与自然全新和谐的创举。

就精神内涵而言:内外连接的涡线造型,代表了内心与自然的和谐。以前瞻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打造立体城市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活形态。象征立体城市灵活的适用性与无限的创造力,代表立体城市对于人类未来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决胜未来的前瞻力。

品牌宣言:城市进化行动

GREAT:

G - Green 绿色: 创造一种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方向;

R – Relational 和谐: 形成包容性和综合性的社会关系;

E - Economical 经济: 提供高性价比的新型生活形态;

A - All-encompassing 全能: 融合更完善的城市运行职能;

T - Technology 科技: 运用高新科技提升社会生活水平。

GREAT City的命名:源于中国的伟大建造成就“长城——Great Wall”和“紫禁城——Forbidden City”,将两者巧妙融合,将成为纪录中国21世纪伟大成就的里程碑。

查看详情

立体城市立体城史

2009/04 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冯仑先生出任公司董事长

2009/12 冯仑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正式提出立体城市理念

2009/12 “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建筑艺术全球巡展北京站开幕,探讨未来宜居环境,平衡都市生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顶尖专家的跨学科论坛同期举行

2010/09 立体城市正式与迪拜塔设计团队AS GG签约,委托其规划设计第一座立体城市

2010/12 万通立体之城,新希望集团,远大集团,巨人网络于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1/07 首届亚洲垂直城市设计竞赛(VCA)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旨在寻求创新的都市规划模式以舒缓亚洲城市迅速发展带来的拥挤问题。最终,瑞士联邦理工学院队伍的参赛方案“Symbio City”勇夺冠军

2011/11 2011年11月16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召开,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荣获“2011年度中国城市化影响力机构”荣誉称号

2011/11 2011年11月19日,立体城市发展基金路演正式启劢,路演全程历时24天,往返21座城市;与3600名客户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最终取得了超额募集3倍的骄人业绩

2011/12 2011年12月25日,四川省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天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天府新区将被打造为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天府生态健康城作为天府新区重点项目进行现场展示

2011/12 立体城市成都项目控规通过市领导审查,完成公示文件盖章,并在成都规划局网站主页进行公示流程,月末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正式与成都市双流县正式签署“天府生态健康城”投资合作协议,中国第一座立体城市正式落户成都。

2012/03 2012年2月10日,总投资300亿元的“西咸新区西咸立体城市“项目签约仪式召开。这座由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咸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陕西企业商会、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建设和运营

2012/07 2012年7月12日,第二届“亚洲垂直城市国际设计竞赛(VCA)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本届竞赛以“每个人都会变老”为主题,寻求应对亚洲“银色浪潮”的方案,最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两支参赛队伍的方案“The Open Ended City”及“Life Time City”同时夺得冠军

2013/01 受关注的“西咸立体城市项目”概念规划及可持续城市设计国际招标优胜方案揭晓,曾成功打造迪拜哈利法塔的美国AS GG建筑设计公司的《绿桥》方案凭借其对立体城市理念的完整体现,以及与西咸新区本土文化融合,被评选为概念规划设计方案第一名,《财富》500强公司之一的美国AECOM设计公司为第二名,世界建筑设计公司100强的意大利波捷特设计公司为第三名 2100433B

查看详情

立体城市文献

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格式:pdf

大小:7KB

页数: 2页

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众追求宽敞、 方便的建筑使用空间的同 时,也追求舒适的建筑外部环境,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几年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当一栋 栋钢筋水泥的建筑挤满了我们周围每一寸土地时, 我们才真正感受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最缺 少的原来是绿色。 当前的矛盾是绿化面积与建筑用地的矛盾。 现在有一种趋势是大量兴建城 市广场,但这种不顾城市属性的绿化似乎更趋向了另一种极端。 我们应该在建筑与绿化中寻 找平衡,应该追求绿化与建筑的整体与统一。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本来就是设计者所应考虑的, 立体绿化的要求是让绿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语言用于设计, 服务于环境, 解决用地紧张的 矛盾。建筑的立体绿化即在建筑设计中将绿化作为一种设计语言, 把绿化的概念扩充到空间 构成中去解决城市用地紧张, 满足市民对公共绿地需求不断增大的愿望。 我们可以试想当一 栋栋建筑被绿

面对21世纪的城市立体绿化 面对21世纪的城市立体绿化

面对21世纪的城市立体绿化

格式:pdf

大小:7KB

页数: 6页

面对21世纪的城市立体绿化

上海将打造“立体城市” 全过程体现“海绵”理念

上海市政府7月份发布的《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到:“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打造“立体城市”,从地面、地下立体空间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改善交通、居住条件。

 

2020年将形成18条轨交线路

构建一网多模式轨道交通体系

《规划》内容显示,上海将推进地下空间和综合管廊建设。其中包括开展地下空间竖向分层规划,结合道路新建改建、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更新等,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十三五”时期,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并探索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机制。

申通集团日前发布新消息,至2020年,上海市将形成18条线路,500余座车站的轨交网络。其中,5号线南延伸、8号线三期、9号线三期和17号线有望于2017年底通车试运行;10号线二期、13号线(长清路-张江路站)2018年底前通车试运行;而14号线、15号线、18号线将于2020年底前建成通车试运行。

隧道股份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关专家透露,综合管廊功能多,有的非常庞大,像将要实施的“地下苏州河”工程,全长将达到15公里,地下通道管径就有10米,有收集雨水,随后净化、沉淀、排放等作用,将成为上海防汛排水最强“武器”。同时,综合管廊还将预留地下物流、能源输送等功能通道。

《规划》还提出,上海将构建一网多模式的轨道交通体系,推进公交线网与轨道交通网络融合,提高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到2020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5%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更多统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同时建设竖向协调一体、横向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系统,重点建设地下公共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空间,预留地下物流、水资源调蓄、能源输送等功能通道。

 

地面发展慢行交通

城市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113日,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向社会首次发布“上海城市摩行指数”。这是全国第一个城市自行车出行方面的交通指数,旨在推动城市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引导社会关注参与生态城区建设,同时,带动自行车行业研发、制造转型升级。

《规划》对于适应绿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改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在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应用系统方法对慢行交通、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和沿街活动进行统筹考虑。其中,特别提到给非机动车的路权保障。

一些区政府也开始对绿色出行、共享经济越来越重视。宝山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政府出资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自行车,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正在探索政企合作模式,政府部门成立了“慢行交通工作联席会议”,并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大数据共享优势,根据居民实际使用量和社会效果给予相应奖励,以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方便居民出行。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由于慢行交通的特点是慢,不可能作长途使用的工具,因此城市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选择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租赁业的迅猛发展值得点赞,不仅重新让自行车回归人们的视野,其可追踪分析的大数据也可以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积极意义。但真正要发展慢行系统,仅仅靠公共自行车肯定不够,目前上海的存量自行车已达到1000多万量,但活跃度明显不高。因此,那些拥有自行车用户的需求也非常值得研究。

据悉,对于如何改善慢行交通环境,上海也已经有了详尽规划,包括商业、办公、居住等建筑物应严格按照标准配置自行车停车设施,改善停车换乘便利度,研究出台换乘停车优惠政策;有序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研究出台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的制式标准和服务;鼓励各区围绕公园、绿地、林荫道路和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建设方便市民健身和休闲出行的自行车道路等。

 

全过程体现“海绵城市”理念

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点工作

在此次规划中,“海绵城市”的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至2020年,上海全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

上海建设将结合旧区改造、道路和排水系统改造等,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而郊区新城、重点功能区域、成片开发区域和郊野公园建设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目前,原世博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实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建立了全场地雨水管理监测系统,成为国内首个海绵城市计量监控后评估项目。

桃浦地区海绵城市试点也即将开始。相关项目人士透露,或引入木屑沥青、彩色混凝土等新透水工艺,让人行道、公园、绿地等率先实现中雨时快速排水完全不积水,一改地势低洼地区排水不畅的问题。

根据规划,中心城及郊区新城城镇排水建设标准至2020年将不低于5年遭遇一次,其他地区城镇排水建设标准不低于3年遭遇一次,用5年时间消除中心城排水系统空白。

查看详情

冯仑:立体城市,一场城市化的革命

万通控股董事长 冯仑

4月24日,冯仑与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国家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杜平一起,就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新机遇展开跨界对话。以下为冯仑的发言摘录:

做立体城市,就像把墙上美人变成炕上媳妇

2009年我和周其仁老师在哥本哈根的一个气候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构想,就是在中国能不能建一个中密度的城市,我们不敢说高密度,一说高密度大家就反对,所以我们想把高中低模糊一点,做一个中密度、紧凑型、节地的理想城市,叫“立体城市”,以区别于摊大饼的城市。2009年提出来以后,我们做了很多展览,把全世界的城市找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做的。这6年来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就是希望墙上的美人儿变成炕上的媳妇,就在做这一件事。

如何不让城市管理者谈“密”色变?

立体城市的密度在现实的操作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很多人批评我们,说容积率太高,我们到成都,到西安,到任何一个城市,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密度。我们不讲的时候大家第一感觉就是密度大,所以我们一直用很简单的语言去讲,最后我们就说跟国贸差不多,大家说这没问题。为什么说和国贸差不多呢?实际上国贸的平均容积率大概就是4,个别高的,像中国樽、写字楼那些大概是15-20。我们在那里做了一个项目叫“新城国际”,大家认为在北京算比较不错的国际化社区,那个容积率就是4。所以说和国贸差不多,大家就会觉得还好,如果笼统地说平均容积率到4,几乎每个城市都不接受这个密度,这就是生活经验和传统观念,以及过去规划中的一些概念经常打架,所以一定要把密度概念翻译成很直接的东西。

我们到全世界去看城市密度,日本的大丸有地区,1.2万平方公里,建了800万平米建筑,1平方公里600万平米的建筑,我们立体城市的标准就是根据这个来的,我们不是做学术研究,就是去看,到全世界密度最大的城市找比较舒服的地方,大丸有是又大又舒服。最密的地方芝加哥,卢普区一平方公里1000万平米的建筑,这个地方有点压迫感,不如日本舒服。新加坡现在很有意思,原本国土面积570平方公里,现在填到600多平方公里,但它承载的人现在也是600多万。现在新加坡规划的新住宅区一平方公里就4万人,就是按照这个规划的,但是我在那里住了一年多,非常舒服。按密度来说最密的地方不是这些地区,是南非首都,那里一平方公里住了100万人,为什么呢?贫民窟。所以密度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吓人的问题。只要我们规划得当,我们可以有大丸有这样的享受,可以有新加坡新地区的这种便利,也可以有国贸的舒服。我们过去经常有一个概念,似乎是越松散,住的密度越低越好。所以我们在密度的问题上遇到很多技术性的质疑,一是高了不接地气,就像中国人说的“上火”这个词一样,谁也没见过,但是什么都拿上火来解释。“地气”也是,究竟是一楼小孩考北大概率高还是20楼以上考北大的概率高?其实现在上北大的都是二楼以上的。你到北大去看住在平房的一定是少数,中国绝大部分城里人都不接地气,都比原来聪明了,都会互联网了,都是在楼里。

互联网时代,越拥挤越方便

我们常说拥挤、不方便,后来我们就发现什么叫拥挤了不方便呢?拥挤了方便。比如说现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人对空间的需要更少了还是更多了?我们也在研究这个事,因为决定我们未来的市场是大了还是小了,我们得到的结论非常简单,互联网时代对空间的要求是,第一是频次高了,第二是使用功能高度复合化。频次高了是什么呢?以前我们一辈子见的人很少,我们从这儿要见个美国人几乎一辈子不大容易,他不来传教你一点概率都没有,但来传教撞上的概率也很小。但现在呢?越往后,越现代,人接触的频率,一辈子认识人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互联网以后最大的特点就是让陌生人之间越来越容易说话,也很容易见面,陌陌上市了,世纪佳缘也上市了。陌生人之间说话的机会多了,也会不断要求见面。所以你们现在一看年轻人上网一认识就约,约在哪儿呢?一约就是咖啡厅,干什么呢?吃快餐、说事、聊天、创业、约会,之后大家就开始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是什么呢?结婚。所以对城市的需求不断增加,不是在乡下,一定是在城市,所以拥挤在一起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人们之间交往的密度加大了,空间的需求成倍增加,但它不是在远的地方,而是在近的地方。

高楼和胡同大火,哪里更容易活下来?

对我们这个密度还有质疑的就是消防,这是我们在规划中碰到的最多的问题,后来我就问了一个问题,说胡同里着火好救还是楼里着火好救?胡同里一着火车都开不进去,连个消防栓都没有,火烧联营就烧掉了。楼里面一般的小火基本上没事,大火技术上能防范的在一开始规划的时候就考虑进去了,所以存活率远比传统的胡同要高。所以就有一个问题,在国贸着火了容易活还是在南城的老胡同里面容易活?我们也看了,现在城市消防技术的进步已经到了在楼里活下来的概率大大提高。比如541米的世贸中心,“911”后复原状态时发现,造成人伤亡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消防通道设计考虑有,但是没有考虑到紧急时候的状态。目前中国所有的高楼就一个逃生通道,一旦有事救火的往上走,逃生的往下走,就都堵在路上了,一堵就容易发生踩踏,所以现在“911”之后最新的一号楼变成两个通道了,逃生走一边,上来走一边,牺牲一点面积,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存活的概率大大提高。第二个原因,我们现在仍然有一个危险,我前几天在上海四季酒店,我们华夏同学有一个会,刚入住,广播播报火警,头一回碰到,我住在23楼,我在纠结走消防通道还是走电梯?我决定走电梯,我觉得火刚上来电梯应该没问题。我知道纽约“911”当时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就一个楼道,没有技术处理的话这个楼道里面就是一个烟囱,所有烟往上拔,走过去就会被先呛死,所以“911”之后又一个变化就是“气幕技术”,有一个强大的气压把这个烟顶下来,上面没有烟,保证你在通道里面还是能存活的。也就是说城市里的消防技术、防火规范远比乡村低矮的房子做得好,所以高密度我觉得方便、安全,同时也能够有效率。

我们在“立体城市”里反复讲这些问题,所有人都说你们太密没法住。所以我们现在理想的城市是一平方公里放600平米的建筑,住6到8万人,刚才周老师给我很大的启示,静安寺的人数比这个还多,我们都知道静安寺住得非常舒服。所以我们要反复强调这个密度在实践中没有问题,慢慢说服大家。

建筑往上“长”的三大技术支撑

一个城市要不断地密下去,靠什么?一个是建筑技术,这个很重要,没有建筑技术,大家往一块凑,凑几万人,楼怎么往上盖呢?建筑技术很有意思,全世界做了一个统计,大体上一百年城市长大概七十多米,而这个长的过程主要依靠技术。什么技术呢?第一个摩天大楼时代是在美国大危机之后一直到二战结束,1929年到1956年,这段时间曼哈顿掀起了摩天大楼时代,在此的建筑技术,石头、柱子最多二三层楼,有穹顶有尖顶,基本上面不住人。金融危机之后,曼哈顿变得非常拥挤,于是出现了三大技术使摩天大楼时代得以实施。三大技术一是钢结构,因为要建高楼一定要钢结构,当时钢产业不景气,这个改变不得了,有了钢结构往上盖楼的基本结构问题就解决了;二是电梯,没有电梯即使有楼,人怎么上去?但是当时的电梯很简单,直上直下,只有一个功能,上面是写字楼就是写字楼,因为电梯只能这样往上走,太复杂的电梯还没有发明出来,只有最简单的垂直升降;第三个技术是玻璃,保证建筑自重不那么重,如果都是石头建二十层,建筑太重,地基受不了。

有了三大技术以后,建筑往高盖就变成可能,到摩天大楼建完,曼哈顿平均长了差不多一百米,现在的高楼都是那个时候建的。这三大技术到目前为止看来留下了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功能只能简单化,因为当时的技术只能是一种,那时候的建筑没有综合体,写字楼就是写字楼,住宅就是住宅。

但是最近30年,特别是六本木以后建筑又出现了三大技术的改进,使建筑复合功能的多样化变成可能。这三大技术一是通讯技术,保证在复杂功能里能找到你,以前太复杂的结构,进去了可能就找不着人了,这有安全问题。通讯技术能让你在任何复杂的空间里找到人,不仅能找到好人,坏人也能一眼找到,所有人都无处藏身,走哪儿都方便。这就带来了建筑功能复合化的可能,六本木(日本地名)大概有六种功能。一个城市基本上是120个功能,现在一个复合建筑功能可以做到十个以上,包括酒店、公寓、剧场、车站,甚至上面做工厂、农业,什么功能都可以有。所以功能的复合化,人行为的多样化都靠里面的通讯连接起来。

第二个技术就是能源技术,保证不管在多大的空间里,光是一样的、热是一样的、冷是一样的,使人造空间的舒适度不因为功能多样化了而降低。第三是纳米技术,材料改变以后建筑不会被因为高产生的自重压垮。

最近的建筑除了功能多样化外,高度又开始长了,现在已经建成的在运营的最高楼是迪拜哈里法塔,880米,从地面到最顶楼57秒,这就是技术进步。在拉登老家吉达有一座正在建的楼,1000米,楼名就叫“一公里”。巴黎有一座在建的,1100多米的,最近阿布扎比正在筹备建1200米的楼。在中国,大家知道,500米以下建筑太容易了,南通、浙江的那些建筑工程队都能盖500米以下的楼,也就是现在500米以下的楼是常规技术,盖到500米以上有点挑战。所以技术的进步太重要了,没有这些我们向上长也不大容易。

城市土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城市向上长另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成本和市场的竞争因素。因为之前总是做信息分析的工作,所以我在做房地产很多年以后,想问题总愿意反着想。他们老说没地了,“你再不拿这块地,又没有了”,老吓唬我,可是我口袋里的钱又有限,所以我总在想我能不能不着急买地,以后掏比较少的钱来买地。我去纽约60多次,去到30多次以后就碰到了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不断有人找我看地,按照中国的发展阶段土地早就应该没有了,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让我去看地?哪儿来那么多地呢?

有两个原因决定了城市土地供应是无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刚才我们讲的,只要技术进步,往高盖其实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土地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聚集,城市的土地就不是问题。因为现在我们住到500米以上也接地气,住在一层也接地气,越往高住,上北大的越多,大家都往上住,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技术决定了我们向上发展土地的供应是无限的。

第二个原因是成本比较,假定说现在这个地没有了,但是经济成长了,加上前面的技术发展,我可以多盖一倍的房子出来,那么原有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偿,因为多盖的面积赚出来的钱可以补偿这个土地。这样一来只要聚集,经济上的合理性是永远存在的,也就是说土地的价格可以得到不断补偿,可以再往上盖。所以只要聚集,经济总量在增加,地价永远被包含在向上发展的成本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所以后来我想,城里的地没有一块我们第一次来就盖了高楼的,我们不知道拆迁了多少次了。我第一个大楼是在阜成门盖的,那是第一次盖楼,每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时候33岁,我们每天没事就到大坑看一眼,还照一个相,那时候觉得20多岁都能挖大坑盖楼了,后来挖出了很多东西,那时候才知道在我们盖之前这里被折腾了多少次了,我们肯定不是第一次来的。所以只要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能承受盖楼的成本,建筑技术又保证能盖上去,土地的供应其实就是无限的。

中国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三大障碍

我前一段时间去日本看,我发现从规划上来说,中国做的不输给日本,为什么呢?中国现在有钱、任性,请全世界最牛的人来规划,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紧凑型城市什么概念都用了,什么钱都花了,规划上一点不落后,能力很强,概念也没错。比如室内密度大体上一个人一百平米,各种加注加起来只要室内一个人一百平米就是舒服的,日本和中国我们现在规划都是这样。

但是有三件事情我们望而兴叹,确实有很大差距。第一件事情土地成本,我们在紧凑的过程中土地成本占建筑成本的50%~70%,日本和澳洲大体上是15%-30%,所以他往一块凑,来的人更多,因为土地成本太高大家往一块凑的可能性就小,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差距。

第二个差距就是财务成本。我们政府现在都是快速建筑,财务成本都在10以上,而日本是1,所以它可以举债,慢慢地来做,我们不能,我们必须很快,两年不开发政府就收地了。

第三我们的土地制度是使用权,不是永久产权。在日本城市,做两万人、两百万平米的建筑,要建20年。我们在中国一平方公里做600万平米建筑,装6万人,其实规划标准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五到七年要做完,我们有财务成本。

所以我们的土地制度、财务金融服务体系还有我们开发的整个主体、产权制度等等,包括形成事业家的制度,这些东西如果不进行改变,我们往一块凑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消除不了。

查看详情

生态文明理念下绿色建筑和立体城市的构想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理念下绿色建筑和立体城市的构想》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有关绿色建筑的内容,共三章;下篇是有关立体生态城市的内容,共卜章。在该书的出版过程中,许多人(包括身边同事和好友)都对书中提出的立体绿化表示过极大的怀疑。坦率地说,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对这种想法不太自信,在研究过程中反复自问和徘徊不前。但通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特别是从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和氧化还原反应层面得到启示,我认识到,建筑和城市的立体绿化也应该与人类社会的氧化还原模式紧密联系,仅仅用氧化的模式进行绿化和城市规划并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理念,只会离绿色环保的目标越来越远。产生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而在于所用的方法和角度不同。

《生态文明理念下绿色建筑和立体城市的构想》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研究跨度和难度也非常大,因而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比较有限,笔者亦非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士,因而试图从非专业的角度出发,用非专业的语言来论述,用大胆、创新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现在及未来的绿色建筑、立体生态城市和整个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