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路基基床病害,基床表面产生的变形。由基床土质不良、水的浸入和列车载荷作用造成。常见的病害有翻浆冒泥、道碴袋、道碴囊、路肩挤起、下沉和冻害等。整治方法有换土、土质改良、基床表面封闭、保温防冻和排水等。
严格控制其压实程度和边坡稳定性。
1.路堤沉陷塌方路基 下沉导致断面尺寸改变的病害现象称为路堤沉陷。沉陷是不均匀的,严重时会破坏局部路段造成交通中断。它有路堤本身的下陷和地基的沉陷两种。 2.路基边坡的塌方 边坡的塌方是常见的病...
答:是的。
路基基床基底填筑技术交底(修改)
路基施工技术交底 交底单位:中国铁建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第一项目经理部 编号: 单位工程名称 DK1+208-DK19+674.67路基工程 主送单位 工程部 分部工程名称 路基填筑 接受单位 1、交底目的 为了规范新建吴忠至中卫铁路路基工程填筑施工的工艺,明确路基 施工的要求,保证路基的填筑质量。 2、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1-201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Q/CR 9602-2015); 吴中施(路) 02-02 吴中施路 -05 3、施工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质量标准 路堤填筑前,先根据填土高度和试验确定的分层厚度及压实参数, 计算出分层数、松铺厚度、压路机行走速度和碾压遍数,现场绘出分层 施工图,以便控制填土厚度,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调配施工机械。 按照试验段取得的施工参数、施工机械组合及碾压工艺、 “三阶段、 四区段
津浦线提速曲线改造路基基床加固的探讨
1工程概况 津浦线上K791+685.434-K792+022.382曲线,改造前曲线半径R=1190m,曲线长L=336.485m,缓和曲线1。=80m;钢轨采用PD3,P60超长无缝线路,锁定轨温T锁=30℃;轨枕69型和Ⅲ型轨枕,配置分别为1840根/km和1667根/km配置,弹条扣件;道床厚度50cm;经过一座框构桥;路堤高度h=3.05-3.65m,砂粘土填筑。 津浦线K784-k834区段,设计客车速度160km/h。由于北端固镇站和南端
《铁路路基基床病害与整治》重点收集哈尔滨铁路局各工务段近些年来整治铁路路基基床病害的资料,同时参考了部分其他铁路局典型的基床病害整治方案。讨论了路基基床在提速情况下受力分析的新的基本理论,对路基基床病害的分类、成因、整治方法作较详细地叙述。重点介绍了铁路路基基床病害整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铁路路基基床病害与整治》可作为铁道工程专业路基t程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铁路工务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路基工程发展新思路
第二节 路基面上的动应力
第三节 路基基床
第四节 基床病害及其整治研究
第二章 基床病害的分类及分级
第一节 基床病害的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基床病害的分级
第三节 基床病害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第三章 基床病害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基床病害的调查
第二节 基床病害的分析
第四章 基床病害的预防
第一节 路基排水
第二节 基床土质及密实度要求
第五章 基床病害的整治
第一节 基床病害整治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
第三节 基床翻浆冒泥的整治
第四节 基床下沉及挤出的整治
第五节 基床冻害的整治
第六节 土质改良加固基床
第七节 改善基床土的排水条件
第六章 基床病害整治实例
第一节 应用土工合成材料整治基床病害
第二节 综合整治措施实例
第七章 铁路路基基床病害评估专家系统模型
参考文献
森林病害种类繁多,但经常造成严重损失的却为数有限。据中国对主要造林树种病害种类调查的结果表明,属于这一类的病害不过百种左右,其中主要有:
(立枯病)。是苗圃中威胁最大的病害,几乎见于所有苗圃和育苗温室,针、阔叶树种均可感染。出土一个月之内的针叶树幼苗最易受害,未木质化的幼苗受侵袭后迅速倒伏,木质化的苗木根系腐烂,地上部枯死。病原主要是丝核菌属 (Rhizoctonia)、镰刀菌属 (Fusarium)和腐霉属(Pythium)的一些种。寄主范围很广,对环境适应性强,能长期生活在土壤中,不易根除。前作为棉花、马铃薯、瓜类等农作物时,土壤中病菌积累多,苗木易发病;出苗期间多雨、灌水过多,苗床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时也能促其发病(见猝倒病)。
为害各种年龄的松树,以幼树受害最重。病菌先侵染针叶,然后由针叶进入枝干,所以凡生针叶的枝干均可能发病。被害枝干的症状因病菌种类的不同而表现为肿瘤、梭形肿大或溃疡。春、夏季病部皮层开裂,出现黄色疮状物,疮破后散出大量黄色粉末,即病菌赖以传播的孢子。病原是真菌中的锈菌,约10余种,主要属柱锈属(Cronartium),其中以茶藨生柱锈菌(C.ribicola)和梭形疮锈菌(C.quercuum)为害最大。美国五针松、白山松、红松、糖松等五针松类对茶藨子柱锈菌高度感病,瑞士五针松、新疆五针松等抗病性较强。五针松疱锈病流行于欧洲、北美和亚洲东北部地区,曾造成欧美大片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毁灭。50年代以来日本有的地方用美国五针松营造的人工林因罹此病而失败。中国东北地区的红松幼林和南朝鲜的美国五针松人工林也因此病而受严重损害。梭形疱锈菌为害两针松类,主要流行于美国南部的湿地松和火炬松林,被害幼苗多枯死,幼树主干受病后形成梭形肿瘤和溃疡斑,生长不良,且易风折。柱锈属真菌都是转主寄生菌,没有中间寄主便不能完成其生活史(见锈病)。
见于各种针、阔叶林,多由真菌引起。被害枝、干的树皮局部变褐、发软,最后坏死、干裂或下陷,枝干被病斑环绕一周后枯死。如林木抗病力增强,病斑外围可形成愈伤组织,限制病菌扩展。板栗疫病是最严重的森林病害之一。病菌可能原产于亚洲,19世纪随引种亚洲栗类苗木而传入美国。由于当地原产的美国板栗对此病极其敏感,造成病害大流行,损失惨重,至今未能恢复。此病在欧洲造成的损害较美洲轻。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栗林中虽也有此病发生,但因所栽栗类具有较强抗性,受害很小。病菌主要通过细小伤口侵入,在枝干上引起典型的烂皮病斑,剥开病皮可见扇形菌丝片。
林木受病后,起初往往是日间呈萎蔫状,夜间因蒸腾量减少而暂时恢复。病害进一步发展则呈永久性枯萎。旱、涝、真菌和细菌等各种因素都可引起。真菌或细菌侵染维管束后,因机械堵塞作用使水分不能正常输入枝叶,或由于病菌分泌有毒物质使林木中毒而枯萎。榆荷兰病是最著名的林木枯萎病,因对此病的早期研究主要在荷兰而得名。病害症状初现于树的嫩梢或嫩枝,叶片萎蔫,嫩枝枯死,并迅速蔓延至大枝。全株1~2年内枯死,较小植株则可在感病后数周内即枯死。病枝横断面的外层年轮上有许多黑点,排列成一个环圈,是此病症状的一个重要特征。病菌主要由大棘小蠹和榆波纹棘胫小蠹等昆虫传播。此病自1918年在法国发现以来,先是流行于欧洲,30年代末传入北美,数十年内毁灭了大量的庭园树和行道树。自1970年至1975年止,仅英格兰因病死亡的榆树即达1720万株以上。迄今中国尚未发现此病,是重要检疫对象。
林木受害后局部枝条丛生有如鸟巢。见于多种针、阔叶树种。
在森林中极为普遍 ,种类复杂,但一般不酿成严重灾害。受害叶片上出现坏死枯斑,大小、形状、颜色因病害种类而异。严重发病时提前落叶,林木生长量下降。落叶松早期落叶病(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pis)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人工落叶松林的重要病害。病菌每年6月开始侵害针叶,病叶上生1至数个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红褐色斑段。8 月中、下旬即大量落叶,约比正常树木提前30~50天。病菌在落叶上过冬,次年再侵害新叶。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见落叶松)和朝鲜落叶松为感病树种;日本落叶松较抗病。此病大多由真菌和细菌所致,由风或风雨传播,蔓延很快。一般采用喷洒化学药剂方法进行防治。
是各种成、过熟林分最突出的病害。在中、幼龄林中虽然也有发生,但一般为害不重。此病具有多年延续的特性,树木一旦受到侵染,病菌便在体内逐年扩展,所致腐朽的程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加重,直至林分自然更替。在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成、过熟原始林中,腐朽株率一般高达50%以上(见木材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