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是2007年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浮声。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基本信息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目录

地质、测量与勘察

辽宁省山洪地质灾害特点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阜新海州露天矿地质环境特征及地质灾害特点

本钢歪头山选矿厂小西沟尾矿库尾矿砂土动、静三轴试验研究

表面波频谱分析技术及工程应用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场地土腐蚀性评价

软弱土层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

浅谈沈阳地区软土的工程特性

基于GIS系统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工程地质研究

浅谈岩土参数的变异性

浅谈饱和砂土、粉土的液化判别

浅谈沈阳城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降水措施

抽水试验过程中常见问题探讨

锦州南部地区含水层特点及降水措施浅谈室内土工试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主拱墩基础水平位移监测

毗邻建筑物沉降观测实例

浅谈城市拨地测量

利用SuperMap软件对本溪综合管网数字化探讨

沈阳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沈阳市地铁一号线首级GPS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CAD数据转换GIS数据浅谈

在GIS背景下测绘CAD数据的准备

地基处理与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褥垫层技术理论及进展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的应用

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软基处理及检测方法的选择

碎石桩复合地基液化判别

筏板与柱形地基改良及外墙式改良相结合复合地基的沉降分析

本钢供水厂污水处理扩建工程钢矿渣稳定性试验研究

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应用振冲置换法复合地基的经验总结

静压注浆技术的应用实例

复合桩复合地基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旧鱼塘改造建楼的地基处理

基础工程

基坑工程与边坡支护

其他2100433B

查看详情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辽宁锰砂

  • 品种:锰砂;规格:各种规格;说明:高猛;
  • 鑫水泉
  • 13%
  • 哈尔滨鑫水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辽宁锰砂

  • 品种:锰砂;规格:各种规格;说明:普通;
  • 鑫水泉
  • 13%
  • 哈尔滨鑫水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辽宁蓄排水板

  • 08-30mm/08-30mm 聚乙烯
  • m2
  • 领航
  • 13%
  • 泰安领航土工合成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大量辽宁"峥嵘"硼砂

  • 含量 95(%)
  • t
  • 13%
  • 武汉市华创化工有限公司(销售部)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辽宁钢化玻璃

  • 10mm
  • 13%
  • 秦皇岛市平顺玻璃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2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2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2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岩土工程勘察

  • 岩土工程勘察
  • 1000m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0-03-15
查看价格

辽宁产滑石粉

  • 类型 工业滑石 品级 一级品 细度 1250(目) 原产地 辽宁 二氧化硅含量 40(%) 允许误差 ±2.0(kg) 氧化镁含量 不详(%) 白度 92
  • 7277t
  • 1
  • 普通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11-11
查看价格

工程

  • 工程
  • 1m³
  • 1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1-12-12
查看价格

环境工程

  • 环境工程
  • 1项
  • 1
  • 卡特彼勒、康明斯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7-05-08
查看价格

2#工程UPS

  • 2#工程UPS
  • 1台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9-16
查看价格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内容提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辽宁省的基本建设也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为岩土工程界提出了新的课题,岩土工程技术的进展保证了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005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的工程勘察及岩土工程分会等四个学术团体曾在丹东市召开了辽宁省土木工程学术会议,以便总结近年来省内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抗震防灾等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自此次“丹东会议”的两年来,我省的岩土工程界同仁又取得了一批新的技术成果。这本论文集汇集了其中一部分经验,并以此献给我省岩土工程界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学术交流会。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论文集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地质、测量与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复合地基,基础工程,以及基坑与边坡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必将促进岩土工程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在我省岩土工程界的推广和应用,更好地推动我省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

查看详情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辽宁岩土工程进展文献

岩土工程进展与实践案例选编 岩土工程进展与实践案例选编

岩土工程进展与实践案例选编

格式:pdf

大小:72KB

页数: 1页

<正>著译者:孙宏伟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09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装帧:平膜勒口标准书号:978-7-112-19713-2【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有两个部分,上篇是岩土工程的大师学者对我国岩土工程和体制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总结;下篇汇集了国内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基础设计实践的精品论文,涉及超深大基础实践、复杂地质条件分析、基于变形控制的基础设计案例等诸多热点和难点。本书适合从事岩土工程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岩土工程—学科特点与进展 岩土工程—学科特点与进展

岩土工程—学科特点与进展

格式:pdf

大小:72KB

页数: 21页

10 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与进展 李广信 10.1 岩土工程学科的历史 岩土工程(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是由工程地质、土力学和岩石力学及相关 工程技术综合而形成的学科。 这个广义的“岩土工程” 的概念近 30年来已为人们普 遍接受和应用。它的工作对象是地球表面部分的材料—岩石与土。所有的建筑物和 构造物都是建造在岩土之上或者岩土之中。 对于人类,岩土是最古老的材料。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最初始的武器与工具之一 是打制的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则是用土烧制的陶器。 “水来土掩”,古代人 类在与洪水斗争中,土是他们最方便和有效的武器。大禹治水, “兴人徒以傅土,” 也就是大兴土方工程。人类与土之间密不可分,也表现在世界上许多古老文化,如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印弟安人、古希伯莱人和两河文化都有神用泥土造人的 传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见土地成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海岸工程进展内容简介

《中国海岸工程进展》共分为十二章。介绍了我国正在建设和已经完成的海岸工程。各章原则上先对工程历史演变、目前规模等加以概述,然后就自然(设计)条件、平面布置、水工建筑物以及附属设施等进行分述,最后尽可能给出其规划。每章列出一定的参考文献。各地域海岸工程从北向南依次叙述。

查看详情

退耕还林工程工程进展

及建设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急剧恶化的状况,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作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为了摸索经验,完善政策,从1999年开始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了退耕还林试点。到2001年底,全国先后有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试点。2002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分年度进展情况如下: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检查验收,3省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8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38.15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65万公顷。

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退耕还林试点在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个县(市、区、旗)正式展开。国家共下达试点任务87.21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0.4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6.75万公顷。另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安排退耕地造林任务2.8万公顷。9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

2001年,国家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丹江口库区、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陕西延安、新疆和田、辽宁西部风沙区等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部分地区纳入试点范围,退耕还林试点扩大至中西部地区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4个县(市、区、旗)。全年国家下达试点任务98.33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2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6.33万公顷。

2002年1月10日,召开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宣布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4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2002年,国家安排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共572.87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26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08.20万公顷。

2003年,《退耕还林条例》正式施行。国家共安排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713.3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336.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76.67万公顷。各地克服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狠抓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强化工程管理,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2004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退耕还林工程年度任务进行了结构性、适应性调整,退耕还林工作的重心由大规模推进转移到成果巩固上来。全年安排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400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66.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33.33万公顷。4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4]34号),原则上将向退耕农户补助的粮食实物改为补助现金。

1999—2004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916.55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788.62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27.93万公顷。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部分省区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各级检查验收结果表明,工程建设质量总体良好。

2000-2004年,中央累计投入748.03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143.74亿元,前期工作费1.21亿元,生活费补助62.85亿元,粮食补助资金540.23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祖祖辈辈垦荒种粮的传统耕作习惯,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状况,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

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我国造林面积由以前的每年400万—500万公顷增加到连续3年超过667万公顷,2002、2003、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分别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8%、68%和54%,西部一些省区占到90%以上。退耕还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监测报告,2003年长江上游宜昌站年输沙量减少80%,主要支流的输沙量低于多年平均值,寸滩以下各站的平均含沙量减少50%-79%。专家认为,退耕还林是长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四川省1999-2004年实施退耕还林80.53万公顷,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2.67亿t,年均减少0.53亿t,占全省森林年滞留泥沙总量近1/4,长江支流岷江、涪江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分别下降了60%和80%。可以说,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国生态建设步入“破坏与治理相持”的关键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过去,山区、沙区干部群众明知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种粮产量低,有调整结构的愿望,但调整后短期内没有生计来源,结构调整缓慢。退耕还林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机遇。各地把退耕还林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行生态林草、林果药、林竹纸、林草畜以及林经间作、种养结合、产业配套等多种开发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安市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按照“壮大林果业,发展草畜业,开发棚栽业,推进加工业,带动劳务业”的思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3、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退耕还林后,由于生态状况的改善、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工程区及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在近几年来全国粮食单产下降3.67%、总产量下降15.9%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粮食单产由1999年的每hm2 3728kg提高到2003年的3951kg,粮食总产量仅下降6.3%。贵州省、甘肃省、四川省凉山州、内蒙古赤峰市和乌兰察布盟等地还实现了减地不减收。同时,退耕还林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把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耕地还林,有利于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退耕还林中还发展了大量的水果、木本粮油等林木资源,培育了丰富的牧草资源,不但能增加食物的有效供给,还能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

4、较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是国家粮款补助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04年底,退耕还林工程已使3000多万农户、1.2亿农民从国家补助粮款中直接受益,农民人均获得补助600多元。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退耕农户高于没有退耕的农户。二是退耕还林收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结合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竹、林果、林茶、畜牧等生态经济产业,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由于退耕还林营造的经济林木绝大部分还没有进入盛果期,再过几年,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转移,减轻了农民对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的依赖。据四川省对丘陵地区的调查,大约每退耕0.2 公顷地就转移1个劳动力,全省丘陵、盆周地区大约有200万个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得以转移,年劳务创收约100亿元。四是退耕还林使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大大缓解了因灾返贫的问题,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促进了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思想意识的根本转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干部群众更加认识到,生态恶劣是其贫困的主要根源,改善生态是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各级政府加强了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生态移民、舍饲圈养等配套措施建设,引导和鼓励退耕农户发展生态经济型后续产业以及进城务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区干部群众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契机,使其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退耕还林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退耕还林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退耕还林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的生态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看详情

张生明督查检查我县部分重点工程进展情况

张生明督查检查我县部分重点工程进展情况

来源:定襄广电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