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林业工程学,简称“林业工程”。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以及传统工程学科及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以林业资源环境及有关工程装备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林业生物繁育、生长与产后处理工艺所需的机械与装备、设施与环境、资源科学利用,现代生产技术的继承与管理等。包括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等分支学科。
现在最新的版本,分支已经不需要做任务了,直接在奥格瑞玛的技能训练师就可以选择,好像是到了275还是225就可以选
菏泽信息工程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菏泽粮食学校,始建于1975年6月,隶属山东省粮食厅。2003年4月,全省省属中专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该校整体划转菏泽市人民政府管理,隶属菏泽市教育局。2003年4月,经山...
长春工程学院是2000年由三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原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等学...
人机工程学在林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论述了人机工程学对林业机械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指出了在机具和林业设备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学(第3版)》由林业生态工程基础理论与概况、林业生态工程营造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与规划设计技术等四大模块组成,包括绪论、林业生态工程基本理论、林业生态工程概况、人工林培育基础知识、人工造林技术、水源保护林工程、山地水土保持林工程、平原防护林工程、海岸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矿废弃地复垦林业工程、能源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等13 章。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如下:
注: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6所,本次有6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0所。得分相同的高校按照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学校代码及学校名称 |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
---|---|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
92 |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
89 |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
84 |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76 |
10677 西南林业大学 |
70 |
10341 浙江农林大学 |
68 |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
|
10129 内蒙古农业大学 |
65 |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
|
10593 广西大学 |
60 |
2016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
A |
10225东北林业大学 |
10298南京林业大学 |
|
B |
10022北京林业大学 |
B- |
10389福建农林大学 |
10538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
C |
10341浙江农林大学 |
C |
10677西南林业大学 |
C- |
10129内蒙古农业大学 |
10201北华大学 |
序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0章 绪论
0.1 林业生态工程的作用与地位
0.2 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特点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1章 林业生态工程基本理论
1.1 生态工程基本理论
1.1.1 生态学理论
1.1.2 系统科学理论
1.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1.4 水土保持学原理
1.1.5 系统工程理论
1.2 植被恢复基本理论
1.2.1 生态环境脆弱带理论
1.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1.2.3 植被恢复理论
第2章 林业生态工程概况
2.1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
2.1.1 林业生态工程
2.1.2 林业生态工程特征
2.1.3 林业生态工程任务
2.2 林业生态工程的历史与现状
2.2.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
2.2.2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
2.3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
2.3.1 我国生态环境分区建设
2.3.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布局
2.4 全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战略布局
2.4.1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布局
2.4.2 主要林业生态工程概况
第3章 人工林培育基础知识
3.1 人工林发育阶段
3.1.1 人工林生长发育基础
3.1.2 人工林生长发育阶段划分
3.2 立地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
3.2.1 立地与立地类型
3.2.2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3.2.3 立地质量评价
3.2.4 适地适树
3.3 树种选择与人工林组成
3.3.1 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3.3.2 混交理论
3.3.3 混交技术
3.4 林分密度规律
3.4.1 林分密度作用规律
3.4.2 密度确定依据与方法
3.4.3 种植点配置
第4章 人工造林技术
4.1 整地技术
4.1.1 整地的作用
4.1.2 整地的方法
4.1.3 整地的季节
4.2 造林技术
4.2.1 人工播种造林
4.2.2 植苗造林
4.2.3 分殖造林
4.3 人工林抚育管理
4.3.1 土壤管理
4.3.2 林分管理
4.4 森林经营
4.4.1 森林定向培育
4.4.2 森林健康管理
4.4.3 森林可持续经营
第5章 水源保护林工程
5.1 我国重要水源保护区
5.1.1 水源涵养与水源保护
5.1.2 水源保护区范围
5.1.3 重要水源保护区
5.1.4 水源保护林的历史与现状
5.2 水源保护林营造
5.2.1 水源保护林结构
5.2.2 水源保护林营造
5.3 水库及河岸防护林
5.3.1 水库及湖泊周围防护林
5.3.2 河岸防护林
5.3.3 河岸生物工程
第6章 山地水土保持林工程
6.1 水土保持林工程体系
6.1.1 小流域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
6.1.2 水土保持林草建设布局
6.2 坡面水土保持林
6.2.1 坡面荒地水土保持林
6.2.2 坡耕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6.3 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林工程
6.3.1 土质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林工程
6.3.2 石质山地沟道水土保持林工程
6.3.3 沟谷川台地水土保持林工程
第7章 平原防护林工程
7.1 平原防护林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7.1.1 平原防护林类型
7.1.2 平原防护林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7.1.3 平原防护林效益
7.2 农田生态防护林
7.2.1 农田生态林结构类型
7.2.2 农田生态林营造技术
7.2.3 农田生态林经营管理
7.3 草牧场防护林
7.3.1 草牧场防护林结构类型
7.3.2 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
7.3.3 草牧场防护林经营管理
第8章 海岸防护林工程
8.1 我国海岸类型和防护林的效益
8.1.1 海岸类型及特点
8.1.2 海岸林减灾效益
8.2 海岸防护林的配置与结构
8.2.1 海岸防护林
8.2.2 林带结构与配置
8.3 海岸防护林的营造技术
8.3.1 海岸立地特点
8.3.2 防护林营造技术
8.3.3 海岸防护林更新
第9章 森林恢复与保护工程
9.1 我国天然林保护技术
9.1.1 天然林保护概况
9.1.2 天然林保护的意义
9.1.3 天然林保护的技术措施
9.2 退耕还林的技术模式
9.2.1 退耕还林立地特点
9.2.2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
9.3 近自然林经营
9.3.1 近自然林经营的基本概念
9.3.2 近自然经营技术
第10章 工矿废弃地复垦林业工程
10.1 土地复垦的意义
10.1.1 土地复垦的概念
10.1.2 我国工矿废弃地概况
10.1.3 土地复垦的意义
10.2 土地复垦中要考虑的因素
10.2.1 自然因素
10.2.2 工程因素
10.2.3 社会经济因素
10.3 工矿废弃地复垦技术
10.3.1 土地整理技术
10.3.2 土地复垦技术
10.4 废弃地绿化技术
10.4.1 不同类型废弃地绿化基础工程
10.4.2 不同类型废弃地绿化技术
10.5 工矿区废弃地复垦经典实例
10.5.1 国外复垦经典实例
10.5.2 国内复垦经典实例
第11章 能源林工程
11.1 生物质能源林概述
11.1.1 生物质能源现状
11.1.2 生物质能源特点
11.1.3 生物质能源啉的类型及发展
11.1.4 全国薪炭林规划
11.2 生物质能源林营造
11.2.1 生物质能源树种
11.2.2 生物质能源林配置及造林技术
第12章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
12.1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概述
12.1.1 效益评价的内涵
12.1.2 效益评价的意义
12.1.3 外部效益评价概况
12.2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12.2.1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的评价
12.2.2 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
12.2.3 林业生态工程社会效益的评价
12.2.4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12.3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2.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12.3.2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2.3.3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
12.3.4 综合效益评估模型的建立
12.3.5 评价案例
第13章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
13.1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
13.1.1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任务
13.1.2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内容
13.1.3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程序
13.1.4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步骤
13.1.5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文件
13.2 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13.2.1 林业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组成与要求
13.2.2 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批
13.2.3 林业生态工程设计总说明书
13.2.4 林业生态工程设计总概算书
13.3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方法
13.3.1 制定长远建设目标与总体规划
13.3.2 造林树种选择设计
13.3.3 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13.3.4 种苗规划设计
13.3.5 规划设计文件编制
13.4 规划设计案例
13.4.1 经济林基地的划定
13.4.2 经济林调查
13.4.3 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
13.4.4 经济林基地建设规划
13.4.5 经济林调查及规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