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砖墙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基本信息

闽南民居建筑形式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

砖石墙面

闽南民居 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

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视觉图象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有一些图形纹饰。

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砖)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式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边线角隅图案的运用,都有其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当然,由于伊斯兰教曾经在泉州有较大的影响,植物形曲线花纹的痕迹较为明显,可能是受宗教寺庙的影响。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汉学传承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 ,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 ,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③,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闽南民居的砖石墙图案传承了这类基本骨格,并予以发挥。冏形骨线中的云、火、水、龙、凤在这些图案若隐若现,特别冏形图案中的火的纹样,与主题花波浪式翻滚的互补地印证了一种艺术化水火相融的和谐境界。主题花纹连续重复更是增添形式美感,反映出一种摄人的复数美。

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

混合应用

就单一较少装饰的砖墙面 ,工匠们也找出许多方法来丰富砖墙。材料上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墙面的材质,而这种材质的面积、位置、比例及砌法和图案,无不体现出一种美感,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但无论如何变化,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比如出砖入石,它也有演变为"出砖入砖",审美元素不变,只有材料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增强了统一性,当然对材料的选择更多应该是经济上的考虑而不是审美上的考虑,但它仍然不自主地应用审美原则。从整体上看,乱石墙和整石墙中结合红砖,这种砖石结构的混用,在墙面上就呈现了一种变化的多样,但这种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一种共性--闽南民居建筑样式(见图15)。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从而在民居外观上体现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毕竟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由此可见皇宫式的居住观念,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使闽南人尽可能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一些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当然,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这种文脉有着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识,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自觉创造的,但却是工匠们无意识或潜意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文脉也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如象征、隐喻等),他们把握审美规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简单的砖石墙表面,闽南的文化观念被凝固,它从侧面反映着闽南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随着生活环境及材料的改变,将从另为一方面也影响改变文化观和物质观,虽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是互补的、相互促成的,但一方面的条件改变了,另一方面必然引起变化,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变化,如果这种审美潜规则依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及我们的建筑,那么研究它的重要性就必然会凸现。

查看详情

闽南民居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闽南细木工

  • 1220×2440×18mm
  • 13%
  • 太原新新家居装饰材料商场
  • 2022-12-06
查看价格

闽南风格彩龙雕塑

  • 规格:1平米,
  • 石头记
  • 13%
  • 河北石头记雕塑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 高度:50cm
  • 13%
  • 黎平县苗岭富源种苗场
  • 2022-12-06
查看价格

  • 胸径35-38cm,高6-8m,冠幅4.5-5.5m
  • 瀚艺
  • 13%
  • 南宁瀚艺生态苗圃种植基地
  • 2022-12-06
查看价格

  • 胸径50-60cm,高度8-10m,冠幅4.5-5.5m
  • 瀚艺
  • 13%
  • 南宁瀚艺生态苗圃种植基地
  • 2022-12-06
查看价格

闽南

  • 地径1-2cm,无纺布,七斤袋,苗高100-150cm,长势良好
  • 1700株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4-06-12
查看价格

民居爪角

  • 280×550×140
  • 7245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12-10
查看价格

枪吻、民居爪角、古建砖瓦

  • 200×600×145(cm)
  • 8123个
  • 1
  • 普通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4-07
查看价格

民居爪角(枪角)/枪吻、古建砖

  • 200×100
  • 1208块
  • 1
  • 普通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6-15
查看价格

银湖桥下穿通道闽南建筑元素,做法详效果意向图

  • 长27米,高3米,立体雕塑塑形
  • 81m²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12-31
查看价格

闽南民居建筑结构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查看详情

闽南民居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闽南民居文献

(完整版)闽南民居建筑风格 (完整版)闽南民居建筑风格

(完整版)闽南民居建筑风格

格式:pdf

大小:11.4MB

页数: 58页

(完整版)闽南民居建筑风格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格式:pdf

大小:11.4MB

页数: 9页

发现之美 ——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图文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黄 坚教授 砖作为建筑用材由来已久,开始时它大多是出现在墓室中。 在汉代, 砖雕、砖画已有相当 的水平,可它多数作为王公贵族墓室的装饰深埋于地下。 明代制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很 大的提高, 于是在民用建材普遍推广砖材这种趋势下, 砖作为建筑材料开始广泛应用, 从地 下走到地上, 从贵族到平民, 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而这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审美观念和样式 的变革。 另外由于闽南作为石材产地, 花岗石在建筑上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 最终这两 种材料在历史长河中终于走到一起, 加上广大工匠们独具慧眼的创造精神, 促使闽南民居在 墙面形式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墙面。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 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 类型化的形式, 但它在砖石 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自己的特色。 从审美的角度看, 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

石墩位置

石墩位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龙门镇榜寨村,位于田中央,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如春。人在楼上看,风景如画,景致极佳,素有闽南民居之风格。居民有二十来户,百来人口,为白姓居住。

查看详情

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基本介绍

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内容简介

1.“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编著,奠定“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的权威地位,填补了传统营造技艺领域的空白。

2.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一套十本,分别是: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

《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

《徽派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窑洞地坑院营造技艺》

《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

《婺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蒙古包营造技艺》

《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

《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

3.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价值、最能展现中国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充分展示了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建筑营造技艺和传统文化,将有力的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之一。

5.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有利于对传统建筑的充分再现。

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作者简介

刘托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编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副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专著主要有《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濠镜风韵——澳门建筑》、《颐和园》、《澳门历史城区》、《皇陵建筑》等。合著主要有《建筑美学》、《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主编的丛书主要有《中国古代园林风景图汇》、《中国世界遗产丛书》、《清殿版画汇刊》、《中国名山文化丛书》。参与了《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建筑史》等大型国家重点项目的撰写工作,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历史的专业论文。

查看详情

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基本介绍

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内容简介

1.“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编著,奠定“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的权威地位,填补了传统营造技艺领域的空白。

2.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一套十本,分别是: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

《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

《徽派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窑洞地坑院营造技艺》

《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

《婺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蒙古包营造技艺》

《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

《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

3.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价值、最能展现中国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充分展示了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建筑营造技艺和传统文化,将有力的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之一。

5.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有利于对传统建筑的充分再现。

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作者简介

刘托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编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副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专著主要有《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濠镜风韵——澳门建筑》、《颐和园》、《澳门历史城区》、《皇陵建筑》等。合著主要有《建筑美学》、《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主编的丛书主要有《中国古代园林风景图汇》、《中国世界遗产丛书》、《清殿版画汇刊》、《中国名山文化丛书》。参与了《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建筑史》等大型国家重点项目的撰写工作,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历史的专业论文。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