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黄国新,同济大学编审。1964年同济大学城建系本科毕业,已出版著作18本,论文、文章50余篇。主要著作:《正确的设计从哪里来》、《中国美术辞典·建筑艺术分册》、《土木工程史略年表》、《室内室外局部细部设计与装修全书》、《全国中小城市优秀建筑设计精选》、《楼面、地面设计与装修》、《跨世纪的上海新建筑》(共三辑)、《名人·名宅·轶事》、《建筑艺术风格鉴赏》、《老建筑的趣闻》。沈福煦:浙江绍兴人。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有沈福煦研究室。主要从事美学、艺术文化和建筑理论研究。著有《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人与建筑》、《建筑概论》、《美学》、《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及《建筑设计手法》等专著。即将出版的专著有《插图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及《中国建筑环境生态观》。
本书列选了上海近代史上100位名人及其住宅。以住宅为切入点,通过简洁、生动的文笔介绍了宅主非凡的生产业迹或趣闻轶事,并解析了部分名宅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图文并茂、中曲文对照,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辅导读物,也是阐述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一部科普著作,可供各类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及从事建筑设计的干部、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境内、外人士了解上海的参考读物。
序
我国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进一步聚焦到上海。面对这样一个千载难逄的历史机遇,出版界责无旁贷应当担当起它的职责:将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一个既是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培育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革命宝地,又曾经是五方杂处、中西文化混杂的”冒险家乐园”,一个今天正在满怀信心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济大学出版社经过认真酝酿,提出了《走向2010世博会建筑文化丛书》这一令人振奋的出版计划,我认为很好。我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一定会通过建筑这一侧面展示出上海的文化与风采。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应看成是人类最大的社会文化的物化。在西方国家,从古到今建筑都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宫殿花苑,还是寺庙宗祠,何尝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最充分体现!历史上醉倒了多少文人雅士,今天让全世界多少人流连忘返的中国园林,它里面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境界又岂止仅仅是一种建造活动?一座建筑.有时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有鉴于此,建筑内部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建筑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往往比建筑物本身更为重要。
我希望这套丛书能使广大读者从人类文化的角度诠释上海的城市与建筑,从而了解上海的人文与历史,继而认识上海的个性与魅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是一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城市,我们期待着她会在未来为我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是为序。
伍 江
序者系: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 2003年4月于同济新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开埠之初,8家洋行构建了沿外滩最早的一批建筑。到1949年,新建的洋房已在沿江连接成片,加上上海道设立的江北海关和英领事馆,最初的外滩界面形成了。 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没有专业建筑师设计,图样由...
钱觉时(JueshiQian),安徽桐城人,1962年生,现为重庆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先后在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和美国宾州大学学习。1992...
徐韦华,在台湾很有影响力的著名拼布作家,从事拼布材料包设计多年,经验非常丰富。
序前言一"para z82c4c" label-module="para">2100433B
上海近代建筑塔楼之考察
上海近代建筑塔楼之考察
内容介绍
全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书中还有上海近代建筑师和近代建筑附表以及上海近代建筑分布图。本书对于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广大建筑爱好者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对于优秀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以及上海的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2100433B
我们做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是在同商业化浪潮抢建筑、抢信息,希望能够用我们的双手将传统建筑文化保留下来,从而对我们的后人、对我们的社会有所交代。
——倪正颖
在职业建筑师成长的过程中,当设计开始变得有些“轻车熟路”的感觉时,那很可能就是自己“作茧自缚”的时候到了,该认真去寻找走出“自我封闭”之笼的途径和方法了……
——布正伟
人不应只卖力盏高大宏伟的房子,更应该注意营造高大宏伟房子之外的环境,哪怕只几棵树,几株革,几条小溪。这甚至关系到人类心灵的教化。
——李岩
占村落的生长是缓慢而又适度的,造就了一个个生动的环境而不仅仅是建筑;我们今天的发展是高速无节制的,造就了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错失了人文环境。
——刘建
“工业遗产”是我们对工业遗存价值认定的最高级别,因此我们视之如珍宝,这就决定了“保护”是对待这些遗产的最佳做法。
——刘伯英
我呼吁,正在一线工作的最忙碌的建筑师们,哪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充充电,利用每天充电的时间来提高中国建筑文化的修养,提高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认知。
——赵敏2100433B
《哈尔滨建筑一瞥》是一部馆藏图鉴。
拍摄时间
[1927]
索取号
6956_023
尺寸
7×14cm
数量
1照片
中图分类号
J424,TU
拍摄者
邓之诚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