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成果登记号 |
20180272 |
成果名称 |
南京市城镇发展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 |
主要完成人 |
潘文辉、陈爽、王海龙、高群、范宇、赵勇、杨荣旗、彭立华、张童、赵华佳、韩学敏、王亚华、苏伟忠、宋蔚、卞方圆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4-10-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6-06-01 |
主题词 |
城镇发展;土地承载力;多情景模拟;评价指标体系;南京 |
本项目以水土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为原则,从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综合分析南京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和城市发展的土地承载力,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本研究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研究设计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多情景预案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二是建立了三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维时空综合研究方法,来分析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的变化;三是整合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资源、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基础数据,建立了南京市资源环境的本底数据,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建立了基础数据平台。,本项目以水土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为原则,从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综合分析南京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和城市发展的土地承载力,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本研究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研究设计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多情景预案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二是建立了三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维时空综合研究方法,来分析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的变化;三是整合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资源、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基础数据,建立了南京市资源环境的本底数据,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建立了基础数据平台。 2100433B
承载力可以参照粘性土的标贯计算承载力值,一般新近填土除非很坚硬,很少提到130以上。
长6000mm、宽1500mm、厚150mm的槽型预制板上面能承载多厚的虚土?能承载多厚的实土? 这是要经过计算的,需要知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配镜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计算;
土地证,是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法律依据。1、房屋转让连同土地使用权转移,需提交房屋买卖协议、房照、原土地使用证。2、房屋连同土地使用权继承,赠与需提交房照、原土地使用证、...
贵阳市土地承载力评价及预测
土地承载力是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要素。构建贵阳市土地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和线性回归模型对贵阳市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2007~2013年,贵阳市土地承载力指数变化呈先缓慢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土地承载力指数与分项承载力指数在年份之间的增幅有一定的差异;根据预测,2014~2025年,土地承载力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社会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从优化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提高贵阳市土地承载力水平。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60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6.1 概述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 即 在一 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 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 之比。 1 、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 生产条件 土地生产力 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 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 因此: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PSCL )的因素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土地面积和平均人口的基本 粮食需求。 PSCL=[P(e)× A]/N P(e)—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土地面积; 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2、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的必要前提: 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 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
《青年学者文库:城镇住房保障科学发展研究》以新疆住房保障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新疆住房改革制度的背景和特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新疆城镇住房保障科学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青年学者文库:城镇住房保障科学发展研究》大量的实证调查、数据和模拟分析也为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绪论
上篇 演变与趋势
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演进与趋势判断
一、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政策演变
二、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演进的实证分析
三、未来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变动趋势
四、政策建议
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引言
一、文献回顾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四、总体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部地区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
引言
一、文献回顾
二、数据的选取和处理及研究方法
三、实证研究及数据输出分析
四、总体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部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中篇 协调与发展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分析
引言
一、文献回顾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四、总体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引言
一、 文献回顾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四、总体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分析
引言
一、 文献回顾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四、总体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度分析
引言
一、文献回顾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三、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四、总体结论及政策建议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信息化分析—基于耦合模型
引言
一、文献回顾
二、数据的选取和处理及研究方法
三、实证研究及数据输出分析
四、总体结论与政策建议
下篇 理性与选择
加快推进青海省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研究
前言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二、城镇化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三、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四、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进程分析
五、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趋势与预测
六、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控制性指标体系设计
七、重点地区城镇化指标体系设计
八、青海省新型城镇化的对策研究
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一、绪论
二、西宁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三、西宁市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四、西宁市新型城镇体系发展
五、西宁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选择
六、西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
七、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西部地区,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西部地区城镇化来推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上篇为演变与趋势,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演进与趋势判断、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及西部地区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中篇为协调与发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信息化、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耦合度以及工业化耦合度的分析。下篇为理性与选择,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青海省新型程正华指标体系研究以及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