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改善小气候。主要是通过对气流结构和风速的影响,使风速在有效防护距离内与空旷农地相比,平均降低20%〜30%。风速降低后,其他气象要素的改善使土壤水分蒸发减少20%〜30%,土壤含水量增加1%〜4%,空气相对湿度提高5%〜10%,缩小昼夜和季节气温变幅,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小气候。
(2)增加农作物产量。一般谷类作物增产20%〜30%,瓜类和蔬菜增产50%〜70%。在风沙、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林带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3)降低地下水水位。农田防护林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改良土壤,提供一定的林副产品,还可以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
在迎风面防护距离一般为5〜10倍树高,背风面为30〜50倍树高。林带在背风面使有害风速降为无害风速的距离,称为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林带的配置应以有效防护距离为依据。
因林带宽度,行数,乔、灌木树种搭配和造林密度而有差异,并表现为透光度与透风系数的变化。透光度,又称疏透度,是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其纵断面的总面积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站在距林带30~40米处,目测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透风系数是林带背风面离林缘 1米处林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相应高度处的平均风速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实测林带背风面距林带 1米的林冠顶部、林冠中部和距地表1米高处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然后实测空旷地区相应3个高度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最后用下式算出二者的比值。
式中K为透风系数,v1、v2、v3为林带背风林缘处各高度处的平均风速,u1、u2、u3为空旷区相应的3个高度处的平均风速。因透光度和透风系数不同,林带结构可分3种:
带幅较宽,栽植密度较大,一般由乔、灌木组成。生叶期间从林冠到地面,上下层都密不透光。透光度为零或几等于零,透风系数在0.3以下。在林带背风面近距离处的防护效果大。在相当于树高 5倍(5H)的范围内,风速为原来的25%,10H 范围内为37%,到20H范围,则达54%。由于紧密结构的林带内和背风林缘附近,有一静风区,容易导致林带内及四周林缘积沙,一般不适用于风沙区。
带幅较前者窄,行数也较少。一般由乔木组成两侧或仅一侧的边行,配置一行灌木,或不配置灌木,但乔木枝下高较低。最适宜的透光度为0.3~0.4,透风系数为0.3~0.5。其防护效果,在5H 范围内风速为旷野的26%,10H 范围内为31%、20H 范围内为46%。其防护效果大于紧密结构,防护距离小于通风结构,适用于风沙区。
林带幅度、行数、栽植密度,都少于前两者。一般为乔木组成而不配置灌木。林冠层有均匀透光孔隙,下层只有树干,因此形成许多通风孔道,林带内风速大于无林旷野,到背风林缘附近开始扩散,风速稍低,但仍近于旷野风速,易造成林带内及林缘附近处的风蚀。生叶期的透光度为0.4~0.6,透风系数大于0.5。其防护效果在5H 范围内为原来风速的29%,10H 范围内为39%,20H 范围内为44%,30H 范围内始达56%。防护距离最远。适用于风速不大的灌溉区,或风害不严重的壤土农田或无台风侵袭的水网区。
这个是沿海的防护林。
【1】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
沿海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村庄免受或减轻台风造成的损失,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为沿海居民提供用材、薪炭和经济林果等。
在平原地区营造防护林始于19世纪初,苏格兰最早在滨海地区营造海岸防护林;以后,原苏联和美国等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地营造农田防护林。中国营造农田防护林有100多年的历史,大致分3个阶段:①以防止风沙为目的兼顾烧柴用材的农民自发营造阶段。②以全面改善农田小气候为主要目的的国家或集体有计划、大规模营造阶段。③以改造旧有农业生态系统为目的,实行综合治理,建立农田防护林综合体系阶段,这时出现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连片的方田网格。
农田防护林宜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规划,以求一致。平原农区的田块多为 长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则和排灌渠与农田相结合而设置。据此,林带宜栽植在呈网状分布的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构成纵横连亘的农田林网。每块农田都由四条林带所围绕,以降低或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害风。
因带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带距又受树种、高生长和害风的制约。一般土壤疏松且风蚀严重的农田,或受台风袭击的耕地,主带距可为150米,副带距约300米,网格约4.5公顷。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砂壤土农区,主带距可为200~250米,副带距可为400米左右,网格约8~10公顷。风害不大的水网区或灌溉区,主带距可为250米,副带距400~500米,网格约10~15公顷。因高生长和害风情况而有不同。
宜选择高生长迅速、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价值和收益都较大的乡土树种,或符合上述条件而经过引种试验、证实适生于当地的外来树种。可采取树种混交,如针、阔叶树种混交,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经济树与用材树混交等。采用带状、块状或行状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据各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需的正常营养面积而定。如单行林带的乔木,初植株距 2米。双行林带株行距3×1米或4×1米。3行或3行以上林带株行距2×2米或3×2米。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而异。
在新植林带内需除草、灌水和适当施肥。幼林带郁闭后进行必要的抚育。但修枝不可过度,应使枝下高约占全树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带树木的枝下高不宜超过4~5米。间伐要注意去劣存优、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勿使林木突然过稀。幼林带发现缺株或濒于死亡的受害木时应及时补植。
河套灌区典型农田防护林结构综合效益评价
文中以灌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灌区两种杨树两种主林带间距内的防护效益、经济效益、节水效益方面选择若干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分两个时段对四种农田防护林模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结果为主林带200m间距内综合效益优于100m间距内;小美旱杨防护林网优于新疆杨防护林网。
序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农田防护林建设及更新改造概况
第一节 国外农田防护林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我国农田防护林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现状及构想
第四节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篇 资源篇
第二章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资源状况
第一节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历程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第三节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林分资源分析与评价
第三篇 区划篇
第三章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区划的研究
第一节 建设类型区划
第二节 分区建设
第四篇 造林篇
第四章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
第一节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适生树种的分布及选择
第二节 三北地区适生杨树无性系的生长规律
第三节 三北地区推广的杨树品种
第四节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轮伐期的确定
第五章 采伐更新
第一节 采伐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采伐技术
第三节 更新的主要方式
第四节 更新技术
第六章 造林
第一节 树种的配置
第二节 整地
第三节 栽植
第四节 抚育管护
第五节 有害生物防治
第五篇 利用篇
第七章 杨树木材加工利用研究
第一节 杨树的种类与分布
第二节 我国木材市场的供求形势
第三节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杨树林木资源生长潜力分析
第四节 杨树木材加工利用方式及现状
第六篇 管理篇
第八章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管理
第一节 管理学与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的关系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管理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第九章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管理的若干文献
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二、国家林业局关于选择100个县组织开展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工作的通知
三、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的通知
四、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上报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基本情况的通知
五、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管理办法
六、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可新改造实方案
第七篇 专题篇
一、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西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与树种选择技术研究
三、辽宁省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经济效益的研究
四、内蒙古自治区速生丰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研究
第八篇 典型篇
一、加强农防林更新改造再创林业辉煌
二、更新改造完善提高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三、突出质量活化机制全力推进“两改工程”建设
四、完善农田林网建设为保障农业生产做出新贡献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三北农田防护林建设与更新改造》一书集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实用性,历史性、前瞻性为一体,把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有机地融入营林生产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农田防护林建设目标与动力、生产与需求、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点,构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需求的同时扩大资源,进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强化生态建设的支持能力。
《农田防护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1723-2008)》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小平、谢守鑫、崔武社、王红春、陈昱、袁少青、翁国庆、周洁敏、程小玲、刘建军。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