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介绍
2100433B
这个是沿海的防护林。
【1】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
沿海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村庄免受或减轻台风造成的损失,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为沿海居民提供用材、薪炭和经济林果等。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工程建设
指出了建设农田防护林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术措施。
简述农田防护林的抚育间伐及更新改造
文章对农田防护林抚育间伐、更新改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农田防护林抚育间伐、更新改造的规律、特点及操作规程有了新的认识。
生态工程学,是指运用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污染,采用分层多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并在系统范围内同步获取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学科。主要采用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生态技术。1962年美国的奥德姆首先使用了生态工程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为了控制生态系统,人类应用来自自然的能源作为辅助能对环境的控制”,管理自然就是生态工程,它是对传统工程的补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侧面。
[英] ecological engineering
生态工程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分别由美国生态学家H.T.Odum及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的[1-2]。
H.T.Odum(1962)将生态工程定义为:“在人类所操纵的环境中,利用一小部分额外的能量来控制一个主要能量仍源于自然资源的系统,生态工程所应用的规则虽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但之后所衍生出的新系统将有别于原者。”
随着20世纪30年代之后国际上多次公害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思,并进而在关注全球性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的背景下逐渐掀起了生态工程的热潮[3]。已经有一些著作研究了生态工程学的分室模型,并应用到实际的工程设计中[4-6]。生态学系统在狭义上作为研究对象的系统,即使具体的内部实体不明,但从总体或局部所给与的各种作用和刺激(输入信号)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反应(响应)来看,是通过输入信号与响应的形式进行数据模型处理,以构建系统整体的机能状况,再通过经验式或回归式,对各个组成要素进行量化处理,便可得到笼统的总体状况或经验论的记载模型的观点[7]。
生态工程专家:H.T.Odum ,马世俊,钦佩,安树青,颜京松,徐克学
[1].Odum H.T. Enviroment,Power and Society[M]. New York :Wiley,1971.
[2].马世俊.生态工程—生态系统原理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83,2(3):177-309.
[3].方萍,陈聿华.丘陵旱地农—桐生态工程模式的生态效应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3):72-77.
[4].钦佩,安树青,颜京松. 生态工程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9-45.
[5].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环境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9-138.
[6].徐克学.生物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7-379.
[7].汤俊兵.生态学线性系统的建立与S域变换求解法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卷),2007,136-138.2100433B
《公路生态工程学》(作者林才奎、周晓航、夏振军)从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公路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公路生态工程学原理、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公路沿线土壤保护与利用、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公路污染控制。
《公路生态工程学》可供从事公路桥梁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简述了生态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生态工程设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各类生态工程的设计思想、程序和关键技术。全书以生态系统生态学为理论指导,吸纳了景观生态学的部分理论,既保证生态工程学理论框架的完整,又强调了生态工程学的实用性,并附加案例。本书还力求反映生态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对刚刚起步的微观生态工程、区域生态工程和湿地生态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态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和研究生的选修教材,还可供从事地理学、环境科学的科研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