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一篇 盆地孔隙水系统
第一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2.1 地层
1.2.2 构造
1.2.3 水文地质条件
第二章 地质演化过程
§2.1 基本构造格局的形成
§2.2 晚新生代沉积过程
§2.3 晚新生代古水文演化过程
第三章 孔隙介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
§3.1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
§3.2 构建孔隙介质结构可视化模型的方法
§3.3 研究区孔隙介质结构可视化模型的建立
§3.4 研究区孔隙介质可视化模型的水文地质意义
第四章 孔隙水地球化学演化
§4.1 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研究进展
§4.2 孔隙水水化学特征
4.2.1 水样采集与分析
4.2.2 浅层孔隙水水化学特征
4.2.3 中深层孔隙水水化学特征
§4.3 中深层孔隙水水化学分带及其指示意义
§4.4 中深层孔隙水地球化学过程
§4.5 中深层孔隙水地球化学演化模拟
4.5.1 利用PHREEQC进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的基本过程
4.5.2 地下水流路径的选取
4.5.3 路径1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4.5.4 路径2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第二篇 边山岩溶水系统
第五章 晋桐泉岩溶水系统
§5.1 岩溶水系统概况
§5.2 泉流量动态特征
5.2.1 概述
5.2.2 年际变化特征
5.2.3 年内变化特征
§5.3 岩溶水系统分析
5.3.1 大气降水输入的滞后效应与延迟效应
5.3.2 岩溶水系统输入-输出数学模型的建立
§5.4 泉流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5.4.1 大气降水对泉流量的影响
5.4.2 汾河渗漏对泉流量的影响
5.4.3 岩溶水开采(含采煤排水)对泉流量的影响
5.4.4 岩溶水潜排对泉流量的影响
§5.5 岩溶水资源评价
5.5.1 天然资源量计算
5.5.2 开采资源量计算
第六章 兰村泉岩溶水系统
§6.1 岩溶水系统概况
§6.2 泉流量动态特征
6.2.1 泉流量变化特征
6.2.2 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
§6.3 岩溶水系统分析
§6.4 泉流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6.4.1 大气降水对泉流量的影响
6.4.2 岩溶水开采对泉流量的影响
§6.5 岩溶水资源评价
6.5.1 天然资源量计算
6.5.2 开采资源量计算
第七章 洪山泉岩溶水系统
§7.1 岩溶水系统概况
§7.2 泉流量动态特征
7.2.1 年际变化特征
7.2.2 年内变化特征
§7.3 岩溶水系统分析
7.3.1 大气降水输入的滞后效应与延迟效应
7.3.2 岩溶水系统输入-输出数学模型的建立
§7.4 泉流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7.4.1 大气降水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
7.4.2 岩溶水开采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
§7.5 岩溶水资源评价
7.5.1 天然资源量计算
7.5.2 开采资源量计算
第三篇 盆-山地下水循环及其水资源-环境效
第八章 盆-山地下水系统水循环特征
§8.1 岩溶地下水系统循环特征
8.1.1 西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
8.1.2 北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
8.1.3 东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
§8.2 各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8.2.1 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孑L隙水系统之间的关系
8.2.2 太原东山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孔隙水系统之间的关系
8.2.3 东、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关系
§8.3 边山地区采煤排水与盆地地下水位下降
8.3.1 边山地区采煤排水现状
8.3.2 采煤排水对盆地地下水位的影响
第九章 岩溶热水形成与资源评价
§9.1 岩溶热水温度分布及地热田划分
9.1.1 岩溶水系统水温分布特征
9.1.2 太原地热田划分
§9.2 岩溶热水水化学特征
9.2.1 水岩作用程度及热储温度
9.2.2 热水循环深度
9.2.3 地下水各组分含量分布特征
§9.3 岩溶热水来源及流动特征的同位素证据
9.3.1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9.3.2 不同岩溶系统地下水间与其他类型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9.3.3 不同岩溶系统地下水流动途径及水岩作用时间
§9.4 岩溶热水形成的概念模型
9.4.1 地热形成条件
9.4.2 热水流动模式
9.4.3 岩溶水系统之间及岩溶水与裂隙水间的联系
9.4.4 概念模型
§9.5 岩溶热水资源量评价
9.5.1 计算原则
9.5.2 计算方法及参数的选取
9.5.3 计算结果
第四篇 地下水环境问题
第十章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泉流量衰减
§10.1 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
10.1.1 地下水位下降
10.1.2 太原市地面沉降
§10.2 岩溶泉流量衰减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10.2.1 泉流量基本特征
10.2.2 泉流量数据序列的处理
10.2.3 气候因素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
10.2.4 人类活动因素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
10.2.5 泉流量衰减模式分类
10.2.6 泉流量变化过程对全球变化的指示意义
第十一章 地下水污染与脆弱性评价
§11.1 太原市地下水污染
11.1.1 地下水水质演化趋势及水污染现状
11.1.2 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
§11.2 地下水脆弱性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常见评价方法
11.2.1 研究历史与现状
11.2.2 评价方法
§11.3 浅层孔隙水系统的内在脆弱性评价
11.3.1 评价模型——DRASTIC模型
11.3.2 DRASTIC模型的评分过程
11.3.3 脆弱性评价结果
§11.4 浅层孔隙水系统对砷污染的特殊脆弱性评价
11.4.1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11.4.2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评分标准
11.4.3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权重
11.4.4 脆弱性评价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7
英文摘要 2100433B
本书论述了山西太原盆地及其边山地区范围内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重点开展了盆地中深层孔隙水的地球化学演化模拟,探索了边山岩溶大泉的流量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并从盆-山地下水系统水循环特征分析入手,着重从岩溶热水形成与资源评价、边山地区采煤排水与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盆-山地下水系统水循环的资源-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各类地下水环境问题,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岩溶泉流量衰减、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了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
本书可供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
您好,这个其实无所谓浪费不浪费,因为城市用水和农村用水都是有的,我们大部分使用的水都是地下水,因为农村使用水大部分是浇地这样其实是可以形成一种循环性的。
看完整度和利用度。。。一般。。你不是去挖墓子了吧。到香港也许有人要,但不要考虑太高。在内陆。。你可以考虑自己留着。不推荐卖掉。因为卖掉的价值不如留着。
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素有中国“聚宝盆”之美誉,高山、盐湖、风蚀丘陵、戈壁荒漠等多种地形地貌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走进柴达木盆地,似乎走进了地球的童年。沙海无垠,气象...
利用CFC研究地下水混合作用——以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为例
从介绍了CFC在识别地下水混合中的应用入手,将此方法实际应用于关中盆地浅层下水研究。理论分析表明CFC浓度比值不受地下水混合作用的影响,利用CFC浓度年龄和CFC比值年龄可分析地下水混合作用,并可估算新水所占的比例。关中盆地下水CFC浓度从山前向渭河谷地有下降趋势,反映地下水以侧向流动为主,山前补给的新水与含水层中的老水有混合作用。地下水中新水所占的比例可达50%以上,表明该区地下水较易接受现代水补给。
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赋存特征及水资源属性
陇东盆地能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盆地深层白垩系地下水来自古地质历史时期,受地质构造、岩性变化影响和控制地下水具有补给不足,径流、排泄不畅、更新缓慢的特点,地下水资源开采以消耗弹性储存量为主。弹性储存量虽然数量很大,但没有后续性补给量,且受开采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抽取,否则会引起地质环境恶化。认识好白垩系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固有属性,有助于合理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资源。
项目划分了柴达木盆地的含水层系统,描述了各含水层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合理划分了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系统,综合评价了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潜力,阐明了柴达木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查明了柴达木盆地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及其变化特征。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平原区的地下水功能进行了评价,开展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功能区划,建立了格尔木河流域水资源数学模型,提出与地下水有关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利用水同位素资料,探讨了主要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年龄及循环周期。 项目建设了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空间数据库,构建了柴达木盆地结构模型,通过遥感解译、物探,客观分析了全盆地和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提出了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书名: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丛编题名: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第一责任说明:谌天德等著
尺寸:29cm
分类号:495.134
本书内容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地下水系统特征、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数值模拟等共十一章。;2001 ; 2001;a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 。
成果登记号 |
20110133 |
项目名称 |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 |
第一完成单位 |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主要完成人 |
王永贵、郭宏业、李文鹏、李健、黄勇、李永国、尚小刚、谭立渭、贾小龙、王辉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2-04-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8-08-01 |
主题词 |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环境问题 |
任务来源 |
国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