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匍茎秋海棠(学名:Begonia repenticaulis Irmsch.)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高约50厘米。根状茎块状,叶互生;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扁圆形或近圆形,上面褐绿色,下面色淡,掌状条脉,在下面明显突起;花聚伞状,腋生;苞片三角形,花药线形,子房椭圆形,蒴果下垂,轮廓倒卵长圆形种子光滑浅褐色极多数,4月开始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生于山谷阴湿水边或密林下阴湿处。有人工引种栽培。该花形,叶色柔媚。盆栽秋海棠常用来点缀客厅、橱窗或装点家庭窗台、阳台、茶几等地方。
(概述图参考:中国自然标本馆)
生长于山谷阴湿水边或密林下阴湿处。
细菌性病害由斑点病菌引起的叶斑病症状: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该种菌所侵染,但是许多生产者对之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症,因为叶片边缘坏死和叶片斑点是最常见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秋海棠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控制方法: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开始扦插繁殖之初就尽力避免感染病菌,发现病株后就及时集中销毁;此外要尽量减少采用植株顶部灌溉的方式,这样也会抑制病情的发生和扩散;稍微降料的浓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叶斑病症状:病症一般出现在秋海棠叶片边缘、叶尖和破损叶片的叶脉上。坏死区域呈现黑褐色,然后是水渍状。诊断方法是下部的叶片经常会不规则形状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边缘为白色。
控制方法:喷洒杀真菌药剂、减少植株受伤和将肥料尽量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都可以减少该病生。
真菌病害(1)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症状:秋海棠叶片灰霉病经常发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茎处与基质接触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润的病斑很快会扩散到整个叶整个植株,受害区域呈现坏死斑点,逐渐由褐色转变为黑色。当夜间温度较低、白天温度较高而且湿高时,病原孢子生长加快,受害的叶片上会长出灰绿色的霉状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扩散成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降低灰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叶片加快干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
中型草本。根状茎匍匐,近方形,直径4.5毫米,节疏,节间长1.5-5厘米,密被锈褐色长毛,节处生出细长的纤维状之根。
叶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2-16厘米,宽10-1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微偏斜,窄而深心形,边缘有粗浅大小不等三角形之齿,齿尖带芒,芒长0.5-1毫米,并不规则浅裂,裂片三角形,长1.5-5厘米,宽5-10毫米,上部渐尖,上面暗绿色,被较密的锈褐色短硬毛,下面淡绿色,被长短不等的锈褐色短硬毛,并在网脉间被白色小斑点,成熟时很明显,掌状5-7条脉,脉直达叶缘,下面明显;叶柄长9-21厘米,被短卷曲疏毛;托叶卵状长圆形,长12-18毫米,宽4-6毫米,先端渐尖,并常带稍长刺毛,外面疏被锈褐色卷曲毛,早落。
花葶高28-31厘米,具纵棱,被卷短毛;花通常2-4朵,二歧聚伞状,首次分枝长5-8毫米,被卷曲短毛,花未见。蒴果下垂,梗长2-2.5厘米,轮廓长圆形,长8-12毫米,直径4-5毫米,2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大的长圆形或窄舌形,长11-13毫米,直径约5毫米,先端圆钝,上方的边斜,其余2翅三角形,长6-8毫米,上方的边截形。下方的边斜。果期8月开始。
本种以根状茎长匍匐,节间长可达1.5-5厘米,节处匍地生根,密被锈褐色长毛;叶基生,具长柄。而易于识别。
喜光的肉质草本植物。放在教室里,就会因为缺光而生长不良。要适当的晒太阳,浇水不能太勤,盆底要容易透水,盆土要比较干一点好,
扦插法。可四季进行,但以春、秋两季为最好。因为夏季高温多湿,插穗容易腐烂,成活率低。插穗宜选择基部生长健壮枝的顶端嫩枝,长约8-10厘米。扦插时,将大部叶片摘去,插于清洁的沙盆中,保持湿润,并注意遮荫...
常于温室进行,四季均可,以5~6月为宜。选择健壮的顶端嫩枝做插穗,长约10厘米,插于沙质土壤内,保持湿润,并遮荫,约30天生根,生根后移入盆中,转入正常培养。
产于云南(腾冲和大理之间)(即模式产地)。
丽佳秋海棠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的控制研究
研究了大量元素浓度、琼脂浓度、光照对丽佳秋海棠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对丽佳秋海棠试管苗玻璃化影响的程度不同,适当减少大量元素的用量、提高琼脂浓度和光照强度,可有效地降低玻璃化苗的数量,且对丽佳秋海棠试管苗增殖、生长、生根有较好的促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