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以PVDF为基础膜材料,基于超分子化学作用,结合分子间化学交联作用对PVDF膜表面进行改性,改性后的膜纯水接触角显著减小,而纯水通量明显增大,对改性膜性能及表面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膜表面稳定存在亲水基团,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且结构稳定,保持了良好的微孔结构。
将改性膜应用于低浓度含油废水、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处理效果良好。一系列研究成果为PVDF膜在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际参考。
第1章基于超分子化学作用的膜改性机理1
1.1有机膜改性方法1
1.1.1物理共混3
1.1.2表面活性剂在膜表面的吸附改性4
1.1.3等离子体改性4
1.1.4光辐照改性5
1.1.5高能辐照接枝改性5
1.1.6表面化学反应5
1.2基于超分子化学作用的膜亲水改性机理研究6
1.2.1超分子化学概念6
1.2.2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历史7
1.2.3超分子化学作用成膜机理10
1.3基于超分子化学作用的
PVDF膜表面改性机理13
1.3.1PVDF基膜结构及性能特点13
1.3.2改性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14
1.3.3复合膜成膜机理14
1.3.4超分子化学作用与化学交联作用结合的PVDF膜表面改性机理15
参考文献16
第2章PVDF膜的表面改性研究19
2.1概述19
2.1.1有机膜改性方法19
2.1.2油水分离膜的亲水改性22
2.2膜改性及改性膜性能研究23
2.2.1膜改性研究方法23
2.2.2改性效果研究方法24
2.3膜改性实验研究结果26
2.3.1基于氢键作用的PVDF膜改性26
2.3.2氢键与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的PVDF膜表面改性29
2.3.3基于分子间作用的PVDF膜表面改性31
参考文献36
第3章改性膜的性能及表面结构表征39
3.1改性膜的热稳定性39
3.1.1测试及表征方法39
3.1.2测试结果41
3.2膜的机械稳定性测试43
3.2.1测试方法43
3.2.2测试结果44
3.3膜的孔径分布和截留性能45
3.3.1BET等温吸附方程45
3.3.2膜的孔径及孔径分布47
3.3.3膜的截留性能47
3.4膜的表面分子基团及表面结构表征49
3.4.1红外光谱表征膜表面的分子基团49
3.4.2膜的元素组成表征54
3.4.3FTIR和XPS结果的综合分析59
3.4.4膜的表面微观形貌59
参考文献63
第4章改性膜的抗污染性能研究66
4.1概述66
4.1.1膜污染研究现状66
4.1.2膜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70
4.2实验研究方法73
4.2.1试剂和仪器73
4.2.2含油水的配制及油含量测定73
4.2.3静态吸附实验73
4.2.4膜通量衰减实验74
4.2.5膜污染指数实验74
4.2.6污染后膜的表面形貌74
4.3改性膜的静态吸附性能74
4.3.1吸附动力学曲线74
4.3.2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75
4.3.3温度对吸附平衡的影响76
4.4改性膜的运行稳定性研究77
4.4.1膜通量与渗透物体积的关系77
4.4.2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78
4.5膜污染指数研究79
4.5.1膜污染指数79
4.5.2膜污染指数的实验测定80
4.5.3改性前后膜对油的吸附性比较81
4.5.4吸附后膜表面微观形貌81
参考文献83
第5章改性膜在处理低浓度含油废水中的应用85
5.1概述85
5.1.1含油废水的主要来源及处理技术研究现状86
5.1.2含油废水的物化性质87
5.1.3油类对环境的污染88
5.1.4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88
5.1.5油水分离膜的研究现状92
5.2旋流膜分离器分离机理99
5.2.1两相流理论99
5.2.2旋流分离理论100
5.2.3旋流膜分离器分离机理100
5.3旋流膜分离器101
5.3.1膜组件101
5.3.2膜分离器102
5.4旋流膜分离器处理含油废水模型106
5.4.1过滤速率的准数模型106
5.4.2模型的分析讨论107
5.4.3膜污染量预测模型108
5.4.4模型讨论109
5.4.5两个模型的综合分析109
5.5旋流膜分离技术处理低浓度含油废水研究110
5.5.1旋流膜分离技术处理低浓度含油废水实验111
5.5.2含油水油分散性实验结果113
5.5.3旋流膜分离技术处理低浓度含油废水的影响因素分析114
5.6旋流膜分离器处理含油废水的膜污染研究120
5.6.1旋流膜分离过程中的膜污染分析120
5.6.2膜污染实验结果122
5.6.3旋流膜分离器处理含油废水的膜清洗研究123
5.6.4膜运行稳定性实验124
参考文献125
第6章改性膜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129
6.1概述129
6.1.1水源的污染现状129
6.1.2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的缺陷133
6.1.3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135
6.2预处理方法的选择135
6.2.1微污染水源水水质特点135
6.2.2预处理方案比选136
6.2.3预处理工艺参数优化137
6.3膜分离器的设计140
6.3.1膜组件选择140
6.3.2膜分离设备设计140
6.3.3膜处理效果研究141
6.4膜运行污染研究145
6.4.1运行过程的膜污染分析145
6.4.2过程的传质动力学研究150
参考文献153"
看了挺多选的嘉兴高正新材,没有失望,耐候性好,防火抗菌性也好,使用起来也顺心。
一个聚偏二氟乙烯 一个是氟橡胶 都耐腐蚀 一般的介质都满足要求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人造微珠表面改性及其在水泥浆中的应用
通过氨基硅烷偶联剂对人造高强度空心玻璃微珠(简称人造微珠)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降低人造微珠表面的吸湿性,减少结块现象。使用改性人造微珠制备了低密度油井水泥浆,并对水泥浆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改性后的人造微珠不破坏水泥浆的各项性能,与其他材料配伍性良好。
PVDF膜在冲击波传播时间测量中的应用
利用PVDF膜测量冲击波走时,给出了用PVDF膜和弹簧探针组成的组合式压电探针的制作方法,以及用组合式压电探针与PVDF膜测量LiH样品中冲击波走时。结果表明,在低冲击压力下,PVDF膜用于冲击波走时测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时间响应特性。
书 名: 混沌系统与混沌电路:原理、设计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作 者:禹思敏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4月1日
ISBN: 9787560625508
开本: 16开
定价: 95.00元
《混沌系统与混沌电路:原理、设计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分基础篇和应用篇两大部分,共33章。基础篇包括第1~9章,应用篇包括第10~33章。全书从基本内容划分,也可以概括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9章,包括混沌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离散动力系统初步,抛物线映射,常微分方程基本理论,马蹄映射、Shilnikov定理与Melnikov方法简介,连续时间混沌系统,混沌吸引子的刻画,分形与分维,几种混沌同步方案与混沌保密通信制式。第二部分为第10~26章,包括连续时间混沌系统的离散化及其算法,混沌基本单元与非线性函数产生电路,混沌电路的模块化设计,多涡卷与多翅膀混沌系统的理论设计与建模方法,三阶和四阶多涡卷Chua电路,用多项式产生三涡卷Chua电路,正余弦倍角与分段函数法的多涡卷变形Chua,电路,网格多涡卷Chua电路,超混沌多涡卷MCK系统,多折叠环面系统,多方向分布网格多环面系统,多涡卷广义Jerk电路,多方向分布网格多涡卷混沌电路,环状多翅膀广义Lorenz系统族,嵌套多翅膀广义。Lorenz系统族,四阶Colpitts混沌振荡器,一个五阶超混沌电路。第三部分为第27~33章,包括混沌模拟通信系统,用DSP技术产生混沌信号与实现混沌数字通信,DSP技术平台的混沌无线数字通信,用FPGA的DSPBLJILDER技术产生混沌信号。IEEE——754标准与FPGA技术的混沌产生器及混沌数字通信,FPGA嵌入式以太网传输数字图像混沌保密通信。
《混沌系统与混沌电路:原理、设计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的基础篇可作为电路与系统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应用篇可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以膜技术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紧密联系工程、应用、科研实际,以单元分离方法为主线,较全面地介绍膜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存在的问题。全书内容由三个基本模块组成,共11章,第1~3章为膜技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膜分离的基本概念、分离膜的种类和性能、膜组件的形式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阐述膜技术的发展情况;第4~10章为常规膜分离单元方法内容,主要介绍单元膜分离过程的原理、性质、应用特点和存在问题,包括反渗透、超滤、微滤、纳滤、膜生物反应器、填充床电渗析、气体膜分离、液膜和其他单元方法,以膜污染、污染控制和清洗、水处理应用和污水回用为重点;第11童为单元膜分离技术方法的集成应用,重点介绍全膜法(集成膜技术)和单元膜处理方法的应用工艺、设计、存在问题及膜法水处理技术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