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机构类别 |
机构数量 |
机构名称 |
国家级 |
2 |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 |
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1 |
清洁能源化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4 |
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膜材料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
||
工业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校级跨院系联合研究机构 |
4 |
循环经济研究院 |
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参与) |
||
低碳能源实验室(参与) |
||
公共安全研究院(参与) |
||
校地/企联合研究中心 |
5 |
清华大学-扬州化工新材料联合研究院暨清华大学化工新材料科研及中试基地 |
清华大学(化工系)-久泰能源(鄂尔多斯)有限公司流化合成气制芳烃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
||
中国石化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参与) |
||
中国石化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参与) |
||
中国石化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参与) |
建系 70 余年来,在原子能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及材料化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20 余项。近10 年来,化工系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渗透汽化透水膜、膜组件及其应用技术”和“微结构化工传质设备及其工业应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近30 项。流化床甲醇制烯烃/芳烃、聚甲氧基二甲醚工业化、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育种装备等一系列产业化技术在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酶法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成为中国和拉丁美州合作的典范。世界最长碳纳米管制备等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主办了国际碳纳米管学术与应用会议、国际微反应器技术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系主任:王铁峰
副系主任:王玉军、卢滇楠、杨睿
党委书记: 王玉军
党委副书记:骞伟中、吕阳成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始建于1946年,当年秋季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制四年。195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设置了石油炼制专业。至1952年,化学工程系设有化学工程和石油炼制两个专业。1952年8月,清华大学停办化学工程系,同时成立石油工程系。1953年2月,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国家建立了北京石油学院,同年石油工程系迁出清华大学。
1958年7月,清华大学建立工程化学系,设塑料专业。同年开始招本科生。1960年学校决定将工程物理系的有关原子能化工的专业调整到工程化学系。全系设置三个专业:放射性物质工艺学专业(含天然放射性物质工艺学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两个方向)、轻同位素分离与应用专业和高分子化合物专业,学制均为六年。
1960年后,在汪家鼎、滕藤教授等的组织指导下,结合辐射核燃料后处理,开展了铀钚及裂变产物化学性质和萃取工艺、萃取设备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1968年,以工程化学系技术为基础设计的核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厂建成,使我国的后处理工艺在60年代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0年后,学校重新组建化学工程系,设高分子化工、非金属材料、化工设备(后改为化学工程)和基本有机合成四个专业,学制三年半。
1978年,重新恢复工程化学系的名称,设有高分子化工、非金属材料、化工系统工程、应用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普通化学等10个教研组和仪器分析中心。设置了高分子化工、化学工程、应用化学(1987年改称工业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5个专业,1977年开始招生,学制均为五年。
1980年2月,工程化学系改名为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5年10月,分为化学系和化学工程系两个系。1987年又将非金属材料教研组及所属专业调到新成立的材料工程与科学系。1989年化学工程系把高分子化工、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三个专业调整成高分子材料及化工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1995年本科学制改为四年。
1995年以来,化学工程系先后制定了“九五”、“十五”规划、“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规划、“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规划。1998年获得了“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2004年把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调整为“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200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率先入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百度百科里面找得到的我就不说了。简单的来说。就是将化工的产品工厂化。有很多的化学产品只能小批量的在实验室制取。化工的作用有一部分就是研究如何将这些产品工厂化。大批量的投入现实生活之中。但是。这些可能主...
建筑系课程设置:建筑设备工程、城市元素、环境空间、风景园林设计、美国当代环境艺术、室内设计经典集、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作品集、居民区规划图集、居民区规划设计资料集、场地设计、城...
读清华大学建筑系,累不累,要看你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的,当然累;天天打机沟女的话,那是不累。呵呵。
化学工程系现有教师 82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2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讲座教授 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6人。
化学工程系开设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生专业。
按照“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招收“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
在2020年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化学工程排名世界第 12,连续八年保持在世界排名前 2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所在的材料学科排名世界第 9。
2016 年清华化工专业以“无缺点”的认证结论通过了 ABET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化学工程系与东京工业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组织本科生、研究生赴墨尔本大学、伦敦帝国理工、TAMU 等海外高校进行暑期海外研修实践,赴BASF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并接收墨尔本大学的学生实习。
这里走出了习近平 (1975级)、陈希 (1975级)、刘延东 (1964级)、高云龙 (1986级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欧阳平凯 (1963级)、杨万泰 (1977级)、谭天伟 (1981级)、邱勇 (1983级)等20余位国内外院士、10余位大学校长,以及陈薇 (1988级硕)等一大批科学家和兴业之士,培养了众多卓越青年人才。
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介绍
一、专业设置简史及专业内容为适应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对材料科学及工程人材的需要,清华大学于1970年在化工系(现名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设置特殊非金属材料专业(现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专业主要的学习内容为耐高温、耐腐蚀、高强、超硬等结构陶瓷材料及压电、铁电半导体(包括人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系徽主体图案为齿轮,主体图案中嵌入有“机械工程系”中文名字和英文简称“ME”文字,数字1932代表建系时间,下方为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清华大学名称,系英文全称“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环绕外圆,外圆沿用了清华大学校徽的圆面。
团委
机械系团委接受机械系党委学生工作组及清华大学团委的直接领导,其工作主要在思想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志愿公益、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培养等方面开展。
学生会
机械系学生会是机械系三大学生组织之一,主要承担为同学服务的职责,倾听同学需求,建设系内民主,聚焦权益发展,加强网罗资源,打造品牌文体,积极对外发声。
学生科协
机械系学生科协受机械系党委学生工作组及清华大学学生科协领导,其职责在于统筹校系学术、科创资源,为机械系同学的学业、科研发展助力,通过举办科创赛事、科技培训、组建兴趣团队提升系内课外科创活动氛围。
TMS分会
机械工程系TMS分会是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Tsinghua Marxism Students’ Study Society,简称TMS协会)在机械工程系的分支组织,同时受校TMS协会和机械工程系党委学生工作组的领导。
研究生团总支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生团总支(简称“系研团”)受机械工程系党委研究生工作组和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的共同领导,是党组织和团组织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以倡导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工作原则,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工作宗旨,是广大研究生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舞台。
研究生会
清华大学机械系研究生会(简称机械系研会)是机械系研究生工作组领导下的研究生组织,同时受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统筹指导开展具体工作。机械系研会以全心全意为服务同学为工作宗旨,倡导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原则。在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总体思路下,机械系研会围绕研究生相关的学术、体育、文化等主题展开具体工作,为广大研究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氛围,提升集体凝聚力。
科技竞赛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开展“挑战杯”竞赛、“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清华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迷城大赛、新生机械创意大赛等活动。
文体活动
研究生文体活动:机械系开展研究生文艺体育活动:新生舞会让同学们更快的融入集体;“健行杯”系内篮球、足球、羽毛球赛增进了同学及师生之间的友谊;“一二九”革命歌曲演唱会让人铭记那段峥嵘岁月;体育俱乐部为常态化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机械系荣获2018~2019 学年研究生“一二九”革命歌曲演唱会艺术水准奖,2018~2019学年研究生运动会甲组总分第一。
本科生文体活动: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系自院系合并以来已开展8次学生节,分别为2011年“觉醒纪”;2012年“几度十八”;2013年“红心J”;2014年“钜械座”;2015年“匠心”;2016年“器语”;2017年“熔铸”和2018年“带着ME去流浪”。
社会实践
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研团总支就业实践部负责,每学期都会组织开展学期中短期参观实践和寒暑假就业实践活动,旨在拓宽该系研究生就业视野和就业面,2018-2019年度,机械系就业实践部共派出寒暑假出行支队7支,其中5支被评为校级重点支队(暑假出行2支支队均获得银奖支队,寒假派出的3支支队有望冲击金奖支队和金奖个人)。
本科生社会实践:机械系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学习、集体建设、社会服务和择业就业相结合,每年暑假组织20余支实践支队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进行实践调研。此外,机械系也在清华大学范围内率先开展院系级实践项目,“机械力量”自2013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六期,其中第三期和第六期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称号。
志愿服务
研究生志愿服务:组织每学年四到五次大型志愿献血活动,宣传无偿献血精神;策划组织爱上实验室活动,以实验室参观形式,为不同院系的同学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促进清华实验室建设;组织研究生到“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进行孤独症儿童陪护活动;承办清研智播间和清研说,以线上视频形式传播文化知识,展现研究生的风采;招募校史讲解和校园讲解的志愿者;招募其他重大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宣传各院系的志愿活动等。机械工程系特色志愿活动包括品牌特色志愿活动“我的专业我代言”,以及新办活动“英你而在,友我同行”中外学生互助活动等。
本科生志愿服务:机械紫荆着眼于“助盲公益”、“关注教育”、“服务师生”三个方面,开展“你的声音,我的视界”、蒲公英支教、联合义诊、移动兑换等多个志愿项目。其中,“你的声音,我的视界”(助盲系列志愿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2015年获评“我最喜爱的志愿项目”第一名,2016年荣获清华大学首届优秀志愿项目铜奖;“联合义诊”项目亦荣获2016清华大学优秀志愿项目铜奖。
中外交流
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组织国际学生参观长城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开展“Buddy Program”一对一中外学生交流活动。
国际学生学术引导:组织国际新生走访实验室、组织国际新生开学典礼暨选课活动、组织学术性讲座Top Talk。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所拥有的本科生专业为“机械工程”。
建设概况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建设有1博士后流动站,2个全国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制造方向)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领域:机械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机械、工程管理
全国重点学科: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学科排名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学科在中国国内学科评估为A ,2020年英国QS全球机械学科排名为14。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教职工人数共计168人,其中在职教授48人,副教授7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9人。另有82名在站博士后、128名合同制人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8人,教育部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另外,还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专职)、温诗铸(专职)、雒建斌(专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专职)、柳百成(双聘)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雒建斌、汪劲松、路新春、周明、王立平、田煜、李德才、汪家道(名单不全)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雒建斌、路新春、王立平、孟永钢、褚福磊、田煜、刘辛军(名单不全)
国家级教学名师:申永胜
北京市教学名师:季林红、李德才、曾攀(名单不全)
国家级教学团队: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学团队(带头人:黄天佑)、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申永胜)
北京市级教学团队: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学团队(带头人:黄天佑)、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申永胜)
质量工程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市的特色专业点;建设有5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实践教育中心;机械工程专业于2009年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于2016年通过了ABET认证(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的专业认证)。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机械工程 |
北京市的特色专业 |
机械工程 |
国家精品课程 |
机械制图 |
机械原理 |
|
工程材料 |
|
制造工程基础 |
|
材料加工 |
|
实践平台 |
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
|
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工程制图 |
有限元分析与应用 |
|
激光及其应用 |
|
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 |
有限元分析及应用,工程应用的有限元分析专题训练,现代CAD 技术 |
参考资料: |
教学成果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近年来,8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名博士生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项目 |
奖项 |
等级 |
时间 |
---|---|---|---|
为精品课夯实基础--《机械制图》精品教材建设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国家级一等奖 |
2017 |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国家级二等奖 |
1997 |
机械原理多媒体软件 |
第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奖 |
国家级三等奖 |
2000 |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质量 |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 |
国家级二等奖 |
2009 |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 |
国家级二等奖 |
2009 |
参考资料: |
2020年3月19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集体称号。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官网显示,电子工程系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个本科专业。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官网显示,电子工程系下设2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所有学科均有博士与硕士授予权;1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 其中有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序号 |
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 |
---|---|---|
1 |
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
物理电子学 |
2 |
电路与系统 |
|
3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
4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
5 |
信息与通信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6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7 |
信息网络与复杂系统 |
|
8 |
空天信息工程 |
|
9 |
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领域) |
- |
参考资料: |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4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建设有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下设12个教学实验室;拥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北京市级精品课2门,以及校级精品课9门。
国家级精品课:通信电路
北京市级精品课:通信电路、信号与系统
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实验室:电子电路实验室、探索创新实验室、激光暗室、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实验室、现代通信电路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现代通信实验室、计算机与网络实验室、集成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室、图像语音实验室、国防系列课程与研讨课系列实验室。另外中心还下设八个联合实验室:清华-安捷伦现代通信电路实验室、清华-安捷伦现代通信实验室、清华-安捷伦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清华-安捷伦EEsof ADS微波仿真联合实验室、华硕-清华下一代便携式数字设备教学科研联合实验室、中兴通讯NC教育认证管理中心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网络教学实验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ALTERA公司SOPC/DSP联合实验室与培训中心以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Xilinx公司数字系统联合教学实验室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4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多项北京市、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官网显示,电子工程系正式出版教材近百部,其中《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激光原理》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
序号 |
项目 |
级别 |
---|---|---|
1 |
基于现代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架构的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 |
一等奖 |
2 |
基于优势转化战略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电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参考资料: |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官网显示,电子工程系有教职工129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49名、副教授61名; 此外还包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各类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专职)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毅、牛志升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文华、李刚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牛志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黄翊东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李刚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陈宏伟、陈明华、陈文华、李刚
北京市“科技新星”:陈明华
(备注:由于官网信息缺失,上述名单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