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心脏的电信号使它跳动。当运行时,心脏跳动加速;当睡眠时,心脏跳动减慢。如果心电系统异常,心脏 跳得很慢,甚至可能完全停止。人工心脏起膊器发出有规律的电脉冲,能使心脏保持跳动。简而言之是能让心脏跳动的机器。
最初,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电池部分装在身体的外部,导线从体外通过静脉到达心脏。它们只能在医院内短期使用。
后来,鲁内·埃尔姆奎斯特在1958年制作了一个放在体内起搏器,锌一汞电池埋在皮下。1960年,瑞典医生奥克·森宁为一位病人植入了这种起搏器。电池一直使用了2---3年才更换。
在20世纪80年代,起搏器上增加了微处理器。只有在感觉需要起搏器时,病人才启动它。
今天的起搏器就更复杂了,起搏器可根据血液的湿度来调节心跳。1988年,一位病人安装了一个核动力起搏器。这个起搏器使用了微量的钚,它可以持续应用20年。
人们通常所说的起搏器,其实是指整个起搏系统。起搏系统由起搏器、起搏电极导线及程控仪组成。其中起 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线植入人体。起搏器由安装在金属盒中的电路和电池组成。起搏器在需要的时候向心脏发出微小的电脉冲 起搏电极导线由绝缘导线组成,负责向心脏传送微小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
迄今为止,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唯一手段。这一伟大的技术已使逾2百万人在过去的50年中受益。正是有了起搏器,患有心动过缓的病人可以期盼象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由于国产起搏器的价格和进口起搏品的价格差不多,所以多数人都选择用进口起搏器。中国市场上的起搏器,主要靠从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日本等国进口,其中,像英国、法国等这些欧洲国家的产品因为有统一的CE认证,质量比较可靠。
进口心脏起搏器是中国实行强制安全认证制的商品,必须通过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的认证。进口产品的公司必须通过ISO系列认证,如果外国公司的产品在国内没有被使用过,进入国内必须在国内通过人体试验,一般要20至30例。如果有产品在国内使用,则不必实验。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通过审批后,在药监局产品注册证原件交海关,由代理商和当地医疗器械部门验证其注册证复印件。这个产品在中国上市以后,有一个使用安全性反馈。反馈是代理公司向医院了解情况,不能直接跟踪到使用的个体,所以医疗器械故障率我们没有得不到完全的统计。
至于屡见报端的“进口问题起搏器”问题,我想一是跟走私进来的问题起搏器有关;二是起搏器存在二次利用的问题;三是,他的检测认证太复杂,市场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体制。
⑴非同步型起搏器(固定频率型起搏器)。本型起搏器仅用作心室起搏,治疗持久性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作超速起搏,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⑵同步型起搏器。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心室同步型起搏器:
有两种类型的调整方式:
A 心室抑制型按需起搏器(简称按需型起搏器)。
B 心室触发型待用起搏器(简称待用起搏器)。
②心房同步型起搏器:最适于患房室传导阻滞而窦房结功能良好的病人。
③房室顺序收缩型起搏器(又称双灶按需起搏器)。
④其他:程序可控性起搏器、自适应起搏器。
人工心脏起搏器根据起搏器携带方式,可分为三大类:
⑴体外携带式起搏器(又称经皮式起搏器)。
⑵体内埋藏式起搏器。
⑶半埋藏式起搏器(亦称感应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通常在导管室中完成,手术需1-2小时左右,术后需在医院住院1周左右。植入起搏器的手术过程大致如下:
⒈局部麻醉(植入起搏器无需全身麻醉)
⒉锁骨下穿刺(放入导丝)
⒊经静脉放入起搏电极并测试
⒋制作囊袋并置入起搏器
⒌缝合
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都保持清醒。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需对局部进行沙袋压迫止血(6小时),平卧24小时。术后24小时可坐起活动,但需注意避免上肢及肩关节的活动。术后短期运用抗菌素(1-3天),次日伤口换药,7-8天后即可拆线。
“脑起搏器”,医学上又称“脑深部电极刺激术”。该方式是近年来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重大突破,目 前已被医学界公认为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脑起搏器”是通过发送微弱电流,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使患者恢复自如的生活和自理能力。“脑起搏器”由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组成,包括一根电极、一根延伸导线、一个微电脑脉冲发生器(图1)。这些部件全部植入体内。植入体内的部件不会引起排异反应,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
⑴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⑵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有良好的疗效
⑶药物疗效已逐渐降低或出现副作用
⑷患者已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
⑸没有明显智力障碍、在植入过程和以后的复查中愿意并能够合作
90年代以来,在“脑起搏器”的帮助下,已使全球数以万计的帕金森病患者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其疗效长期稳定:
⑴控制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震颤、僵直、运动缓慢或不能、平衡障碍等
⑵可减少药物的剂量
⑶消除或减轻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
⑷增加“开”的时间、改善“关”的生活质量、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⑸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体外无创性调整,长期控制症状
⑹可双侧同期植入控制双侧症状,尤其是起立、开步、转身、翻身等中线症状
借助精确的立体定向定位,“脑起搏器”可被顺利地植入体内。这种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不破坏脑组织。安装过程基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安装立体定向头架:这是整个手术的基础。帮助医生定位和手术。此过程采用局部麻醉,除轻微的受压感外,一般无不适。
第二步:精确定位:通过磁共振(MRI),帮助医生获得需要植入电极的核团位置参数。
第三步:植入电极:根据位置参数,在患者头顶开一个1分硬币大小的孔,将1毫米粗细的电极准确放入大脑相应核团。此过程的损伤很小,而且由于大脑本身没有痛觉,因而不会感到疼痛。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始终清醒。
第四步:效果测试:植入电极后,医生先进行初步的测试,调整参数,同时观察并检查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根据患者的感觉和症状改善程度,进一步调整电极位置。如果测试中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本人也满意,医生就可进行下面的整个系统的植入过程。
第五步:植入整个系统:如果测试中症状得到控制,医生可进一步植入整个“脑起搏器”系统。具体的操作是在胸部皮肤下面植入微电脑脉冲发生器,再经皮下通过导线将电极和微电脑脉冲发生器连接起来。
安装“脑起搏器”与毁损手术的比较
安装“脑起搏器”的一大优势在于手术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伤很小,手术过程是可逆的,可以通过调整电极的位置达到最好的效果,并发症少。而且电极可以双侧植入,改善全身症状。从技术角度考虑,安装“脑起搏器”与作毁损手术的定位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在成功完成了一千多例帕金森病手术的基础上,我们对于安装“脑起搏器”的精确性是有充分把握的。但是国内安装“脑起搏器”的病人还不是很多,原因在于植入的电极价格昂贵,手术后大约半年内刺激参数还要反复调整。因此我们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充分征求病人的意见,制定最适合的手术方案。
⑴在手术中,大部分时间患者是清醒的,因为医生需要患者的配合来确定电极放置的位置和治疗的效果。
⑵对于“脑起搏器”使用者来说,手术后的随访非常重要。术后一个月左右,患者各个方面恢复正常后,医生会采用计算机遥测技术在体外对埋入胸前皮下的“微电脑脉冲发生器”进行参数调控,这个过程称为“程控”。这是一个无创伤无痛苦的过程。还有病人程控器,患者可在医生限定的安全范围内,调节参数大小,协调自己的肢体运动(图3)。
⑶程控在术后半年内,需要根据患者症状控制的情况,进行3次左右。通过程控,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症状控制。以后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测和程控,平均每年1~2次。
⑷患者在术后半年内,会出现症状的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原因主要是患者术后药物剂量改变,以及患者对“脑起搏器”有个适应过程造成的。只要与医生多沟通,调整好药物和刺激参数,症状将逐渐稳定。
“脑起搏器”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高度的安全性是一大优点,很少有永久性副作用,极少数患者感觉肌力减弱、说话音调降低、一过性头晕和一过性麻木感,如果出现这些副作用,可以通过体外程控而减轻或消除。
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间隔部起搏(RVSP):争议与共识
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间隔部起搏(RVSP):争议与共识
E安全2月23日讯 随着医疗植入物的技术越来越复杂,美国心脏病专家指出,使用软件或者无线通信机制的心脏医疗设备很可能遭受黑客攻击,甚至有可能因此导致病患生命受到威胁。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医疗设备在过去十多年间已经逐步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使用软件与无线通信机制的设备正越来越受到欢迎,心脏病专家们表示,黑客将能够对其进行重新编程以致使相关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断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远程监控通道,甚至过早耗尽电池并导致病患生命受到威胁。这篇文章作者、堪萨斯大学附属医院的 Dhanunjaya Lakkireddy 博士指出,这些大部分属于理论层面的风险。
Lakkireddy 在接受邮件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任何记录在案的实际患者以及装置入侵案例。实际上,入侵或恶意篡改医疗设备以求对病患造成伤害的行为当下还仅限于影视作品当中。
心脏病专家们指出,随着植入式心脏装置的出现,美国监管机构已经警告制造商其可能遭受的远程入侵及通信中断或延迟等问题; 攻击者亦有可能利用网络安全漏洞导致故障及电池放电。对用于协助引导心脏泵血路径的心脏起搏器而言,人们担心黑客入侵可能导致心律不规则甚至引发致命后果。
用于防止因心脏骤停而引发死亡的心脏除颤器同样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的影响,这将导致其给心脏带来不必要的震动或无法在必要时提供震动。
如何降低医疗设备网络攻击风险?
目前降低黑客攻击风险的惟一可靠方法,就是使用不允许远程软件更新或无线通信的设备。然而,这两种技术对于患者非常重要,远程访问能够确保设备更好地工作并在无需重复手术的前提下对装置进行更新及调整。
底特律亨利福特健康系统公司信息技术首席移动架构师 Ali Youssef 指出,不使用此类医疗设备所带来的医疗并发症风险,要远远高于设备遭遇恶意黑客攻击的风险。Youssef 在接受邮件采访时强调称,事实上相较于黑客故意操纵设备以伤害患者而言,隐私保护才是更需要担心的问题。对于病患而言,最大的威胁在于黑客拦截并修改往来于医疗设备的数据内容。如果网络安全人员未能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则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记录,并最终导致不必要的手术或药物处方。
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 Richard Sutton 则表示,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保植入式医疗设备完全不受黑客活动的影响,医生在施治之前,应当与患者就相关风险进行讨论。
保守的禁止远程软件更新不可行
Sutton 在邮件采访中表示,设备联网能力是患者医护领域的一次重大而积极的革新。如今禁止此类作法将带来历史的倒退。
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员 Kevin Fu 指出,计算机病毒可能比恶意黑客活动更具威胁性。Fu 在接受邮件采访时解释称,尽管早在十年之前人们就提出了入侵植入型装备的可能性。但假如设计一种老式计算机病毒,其可能在无意中感染并一次性导致成千上万名患者的远程心脏遥测装置被关闭。
尽管限制植入式心脏设备的远程交互能力会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但迄今为止尚缺乏证据证明黑客会直接伤害病患。心脏病学家们在论文中提到,这意味着医生们将应注意力集中在联网设备带来的众多医护收益身上。
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的 David Armstrong 博士表示,与众多快速发展的技术一样,我们还没有发现联网植入设备的终极优势。他博士在邮件采访中表示,患者及其临床医生能够借此连续监测病患并带来更多个性化诊治机会,同时亦可有效缩短治疗急性或慢性疾病所需要的时间。在这方面,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抱持恐慌态度,更不要过度担忧,否则会增加心理压力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原文地址:https://www.easyaq.com/news/203391642.shtml
E安全注:本文系E安全独家编译报道,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与链接,不得删减内容。
电磁干扰会影响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的正常功能,而电动汽车是潜在的电磁干扰源。
近期,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心脏中心研究者在《内科学年鉴》发表研究称,电动汽车车内和周围的磁场对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的正常工作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研究发现,充电过程中磁场强最高(30.1到116.5 T),随着充电电流增加,磁场强度越大,但是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没有差别。在路上行驶过程中同样如此。
本研究中,由2名心脏病医师双盲地独立地分析心电图,以识别异常CIED功能,设备事件监视器检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和设备设置。
研究者没有发现任何迹象显示CIED的功能和程序会受到电动汽车运行或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电场或磁场的影响。CIED不会出现不适当的起搏或起搏抑制、过度感测或欠感期或装置重编程等现象。
虽然该研究提示CIED患者不需要对电动汽车的使用施加限制。
但是,研究者提醒,对于使用电动汽车的植入CIDS的患者,应保持警惕,鉴于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对CIDS的影响应该不断评估,特别是今后“超级充电”应用于电动汽车上,磁场对CIDS是否有影响还不得而知,仍需进一步评估。
研究者常规随访了108例植入CIED的患者,起搏器34例,植入ICD 74例,评估了四种电动汽车包括宝马I3、尼桑Leaf、特斯拉和大众E-UP的电磁干扰对CIED的影响。
来源:Lennerz C, etal. Electric Cars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With Cardiac ImplantableElectronic Devices: A Cross-sectional Evaluation. Ann Intern Med. 2018; doi:10.7326/M17-2930.
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疗法修复心脏细胞的起搏功能,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这一方法将来有可能取代昂贵而又危险的电动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细胞的功能是产生生物电刺激,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在成年人的心脏里,起搏功能局限于一小部分细胞中。由于衰老和疾病,这些起搏细胞会死亡或失效,引起心脏病。全世界每年约有60万病例通过手术植入电动心脏起搏器。起搏器虽然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也存在需要更换电池、不能接近强磁场等缺点。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在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使用基因疗法,改变心脏细胞内外的化学物质流向,产生电压,使普通细胞“变”成了起搏细胞,刺激心脏跳动。
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质,能像水泵一样使带正电的钾离子流进细胞内部。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病毒为载体,将一个基因释放到细胞中,产生另一种蛋白质干扰“钾离子泵”的作用。这样,细胞内外部就产生负电位,形成的电信号刺激其它心脏细胞收缩。
科学家说,只需要对几千个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就能达到起搏的目的。他们已经在豚鼠身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下一步将在猪身上做试验。科学家希望该技术4年内能够付诸实用,成为一种比电动起搏器更安全、成本更低的疗法。
不过在实际应用之前,这项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经转基因处理的细胞起搏功能正常,并且把这种处理限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不适当的细胞获得起搏功能,导致心跳节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