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是2019年7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泽。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基本信息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2章 采动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及顶板岩溶洞分析模型

2.1 采动覆岩破断特征

2.2 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分析

2.3 采动作用下顶板岩溶塌陷分析模型

第3章 岩溶矿区覆岩移动及岩溶裂隙发育相似模拟实验

3.1 相似模拟实验相似理论

3.2 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及其设计

3.3 开采扰动作用下岩溶洞破坏特征

3.4 岩溶矿区岩层移动特征

第4章 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 岩溶矿区工作面回采矿压显现特征

4.3 岩溶矿区煤层开采岩层移动特征

4.4 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特征

第5章 开采扰动下浅埋岩溶洞塌陷研究

5.1 开采扰动下浅埋岩溶洞塌陷过程数值分析

5.2 开采扰动条件下开口岩溶洞稳定性分析

5.3 开采扰动下土洞发育阶段分析

第6章 岩溶地表塌陷实例分析及岩溶层下煤层开采设计

6.1 工程概况

6.2 阳坑村岩溶洞及其覆盖层厚度分布概况

6.3 坪湖矿岩溶地区工作面布置情况

6.4 阳坑村岩溶塌陷原因分析以及塌陷危险区域判别

6.5 岩溶层下上组煤开采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2100433B

查看详情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上下塌陷开关

  • UKS
  • 13%
  • 重庆中正电梯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上下塌陷开关

  • UKS
  • 13%
  • 重庆晨星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荒料(矿区

  • 3-6立方
  • m3
  • 福隆
  • 13%
  • 四川福隆矿业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律动系列

  • 0.53M*10.05M/42024-60
  • 瑞宝
  • 13%
  • 瑞宝辽宁大连庄河店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律动系列

  • 0.53M*10.05M/42023-50
  • 瑞宝
  • 13%
  • 瑞宝辽宁大连庄河店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自动弧焊机

  • 电流1200A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自动弧焊机

  • 电流1200A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自动弧焊机

  • 电流1200A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自动弧焊机

  • 电流1 500A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自动弧焊机

  • 电流1500A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50型式伸缩装置

  • 50型式伸缩装置
  • 0m
  • 1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0-03-15
查看价格

BEJ-5型式伸缩缝

  • BEJ-5型式伸缩缝
  • 16不限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0-05-31
查看价格

BEJ80型式伸缩缝

  • BEJ80型式伸缩缝
  • 70m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09-07-27
查看价格

环保数

  • 环保数
  • 1台
  • 1
  • 哈希配套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1-19
查看价格

数据

  • 数据
  • 1套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4-21
查看价格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内容简介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采动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及顶板岩溶洞分析模型、岩溶矿区覆岩移动及岩溶裂隙发育相似模拟试验、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规律数值模拟研究、开采扰动下浅埋岩溶洞塌陷研究、岩溶地表塌陷实例分析及岩溶层下煤层开采设计。研究内容具前瞻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可供采矿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查看详情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浅埋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地表塌陷规律研究文献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研究

格式:pdf

大小:206KB

页数: 2页

主要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然后明确了地表塌陷的原因,最后详细阐述了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控制措施,包括科学截排工程地表水,超前支护与设置格栅钢架支撑,下台阶开挖施工,仰拱、衬砌施工和测量监控等。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研究  

格式:pdf

大小:206KB

页数: 2页

主要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然后明确了地表塌陷的原因,最后详细阐述了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控制措施,包括科学截排工程地表水,超前支护与设置格栅钢架支撑,下台阶开挖施工,仰拱、衬砌施工和测量监控等。

岩溶塌陷发育的规律

【学员问题】岩溶塌陷发育的规律?

【解答】一、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具备塌陷形成条件且有多种不利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自然或人为诱塌因素的作用较为敏感的地段。归纳国内的实践经验,这些地段有:

(一)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这些地带中隐伏岩溶形态(漏斗、溶槽等)较发育,且其中多有较土分布;

(二)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三)松散盖层较薄县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四)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或或岩溶管道上;

(五)具有潜水和岩溶水仅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六)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七)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八)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九)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二、岩溶塌陷的散布规律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诱塌因素的作用强度除地震外一般较弱,塌陷往往是零星单个产生。对于人为塌陷由于诱塌因素作用一般较强,塌陷往往成群出现。这些塌陷群在空间是有一定的散布规律,其散布特征主要受控于可溶岩的分布、岩溶发育的均一程度和塌陷的发育程度。其散布特征可分为三类:

(一)岛状散布:在塌陷群中数量最多,其原因一般与可溶岩呈岛状分布有关,如水口山矿区,塌陷主要集中出现于曾家桥、茶子园、侨头、香花坪等地段。也多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有关,如煤炭坝煤矿,塌陷主要集中发育于岩溶较强烈的上泽泉、大成桥泉等地段而呈岛状分布。此外,还与诱发源的分布有关,如水城水钢供水源地,塌陷主要集中在14个抽水井周围,形成岛状塌陷。

(二)带状散布:其原因主要与可溶岩或岩溶强烈发育带呈条带状分布有关,其中以断裂破碎带、地下河通道带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

(三)面状散布:主要见于岩溶发育较均一、岩溶地下水呈分散网络状分布的地段,常见于岩溶谷地的河、湖近岸地带、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地带。

三、岩溶塌陷发育的时空动态规律

(一)单个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及其动态特征

对于绝大多数常见的土层塌陷来说,都具有由岩溶洞隙→土洞→塌陷的发育过程,土洞是塌陷的孕育阶段,也是潜在的塌陷,土层塌陷的动态规律受着土洞发育过程的控制,后者又因土层岩性结构和厚度、岩溶地下水的状态及引起塌陷的作用因素不同而异。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按土洞发育的时期可区分为老土洞和新土洞两类:老土洞是在已往地质历史时期中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新土洞形成于现代,绝大多数是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

对于老土洞,根据其活动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停止活动的“死”土洞,其特征主要是土洞充填较密实,无空洞存在,无地下水流强烈活动的迹象。这类土洞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形成,如原来岩溶地下水运移通道(包括岩溶洞隙)的充填堵塞,岩溶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并保持在基岩顶板以下,后者往往与地壳的升降活动有关。除非有强烈作用的人为因素如大规模的抽排水或突水水作用的迭加而可能重新活动外,一般不会复活,在工程活动中可当作一类具特殊性质的工程岩土体来对待,可不采取防塌措施。另一类是具有微弱的或间歇性活动性的老土洞,其形成时的条件和因素没有基本的变化,仅作用因素的强度有所减弱,其发育和扩展速度较缓慢,要达到塌陷产生的时间较为漫长,但在有人为因素的迭加作用下,其活动性及其发育和扩展的速度随人为因素作用的强度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老土洞产生塌陷,其经历的时间一般为数月甚至数年。我国南方是有这中缓塌型动态的塌陷为数甚多。缓塌型老土洞的特征是土洞充填物较疏松软弱,一般呈软型状,具有地下流动的痕迹,但其上部空洞少见。

新土洞主要是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其发展速度一般较老土洞要快得多,其经历的时间短至数小时,长的数日至数月,可称之为速塌型。新土洞的特征是土洞充填物较新,结构很疏松,含水量高,一般处于流动状态,其上部往往有空洞存在。

(二)岩溶塌陷群发育的时空动态

人为塌陷多成群产生,形成塌陷群,其时空动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塌陷的持续性:岩溶塌陷在其诱发因素消失之前将持续发展,直到达到新的稳定平衡为止。如铜录山,水口山等矿区从1964年以来塌陷持续发展达20年之外,至今仍在继续。其他矿区也有类似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与矿坑排水降深不断加深有关。对于抽水塌陷来说,如果降深较稳定,其持续时间将要短得多,但有的也可延长至10年以上(如水城)。

2.塌陷的阶段性:单个塌陷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孕育阶段(土洞形成和扩展),塌陷阶段(塌陷形成),调整阶段(塌陷坑壁不稳定土体的坍塌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及后期发行和充填堆积的休止阶段)。对于在一定诱发源(如一定降深的矿坑排水)作用下整个地区的塌陷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组成一个塌陷轮回。

3.塌陷的周期性:在诱发源稳定不变(如排水降深稳定)的情况下,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塌陷作用随其周期性变化而作强弱波动,如一年中的雨季春耕泡田季节,塌陷作用强烈,塌陷数量多而集中,其它季节塌陷作用减弱,数量减少。在一个轮回中这种波动随着塌陷发展逐渐向外围扩展,其幅度逐渐减弱以至消失。在诱发源发生变化(如排水降深加大)。塌陷作用将再次复活并向外围扩展,开始一个新的轮回,再次出现新的周期性波动,但其波动幅度较前一轮回减弱,呈螺旋式发展。

4.塌陷的重复性:对于一个特定的塌陷区来说,由于诱发源不断变化,可经历多次轮回的重复塌陷,表现为产生新的塌陷或者是原先塌陷的复活。

四、岩溶塌陷的伴生与共生现象

(一)岩溶塌陷的伴生现象。主要有地面下沉、地面开裂和塌陷地震,它们随塌陷而产生,有时成为塌陷的前兆现象。

1.地面下沉:在岩溶洞隙上复盖层与厚度较大但性质松软的土层组成时,土洞的扩展将引起地面的局部下沉,其发展的结果最终将形成缓发性塌陷。位于建筑物下方的土洞,在其扩展过程中将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地面亦将出现局部下沉。

2.地面开裂:在土洞扩展到一定程度而尚未塌陷前,往往首先在地面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大都是弧形断续展布,具拉张特征,有时有多条裂缝是平行交错分布。裂缝进一步发展形成环状裂缝,且宽度加大,有时内侧下错形成小的错台,但一般不具有水平的相对位移。这些环状裂缝往往是塌陷坑口位置的表征。此外,在塌陷坑外侧周边还可出现弧形的牵引裂缝。在塌陷坑形成后引起坑壁的坍塌。

3.塌陷地震:大规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应,由于其产生地震的能量有限,震源深度很浅,因此强度低,震级小,但烈度偏高。如水口山矿区,在排水初期塌陷大量产生,同时出现烈度5度地震,影响范围直径5公里。乌江渡六厂1945一1946在灰岩中产生3级地震。烈度在5—6°,贵州开阳县城东南,1957一1958年在灰岩,白云岩中出现塌陷地震,震级3级。湖北恩施沐抚区大山顶一带1975年1月27日,当地群众听到地下有闷雷声,地面见有裂缝,宽1—2厘米,长数十至数百米,裂缝附近常见有漏斗或新近塌陷的坑洞,多属基岩塌陷,塌陷地震震级0.5—0.7级,影响范围南北长15—20公里,东西宽2一10公里。

(二)岩溶塌陷的共生现象

岩溶地区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除产生塌陷外,还可由于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出现与之共生的地面变形现象,如沉陷和地裂。它们与塌陷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而是与塌陷不同的另一类变形现象,认识它对于区别塌陷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地裂:岩溶地区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地裂,除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裂可偶见外,较常见的是岩溶地区的红粘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而产生的地裂,并常使建筑物开裂损坏。另一类地裂是由于地面沉降而引起的,伴随地面沉降而出现和分布。沉降愈强烈,地裂也愈密集,其延伸长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如江西乐平花亭锰矿在放水试验时伴随降出现地裂150多条,最大长度160米,可见最深2米。

2.地面沉降:

岩溶地区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地面沉降,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脱水压密沉降”,如昆明翠湖公园因附近园通山人防工程排水,声溶地下水位有较大下降,该处上复的疏松饱水土层中除有39个塌陷产生外,公园内还普遍见到桥墩下沉、房屋开裂、湖堤外侧开裂等一些明显的下沉开裂现象,这是土层脱水压密的结果。江西乐平花亭锰矿复盖层为厚5~35米的红粘土和厚约5米左右的砂砾石层,1970年2月于一40米坑放水试验,降深32.5米,涌水量268升/秒,除产生82个塌陷外,在降落漏斗内侧约1公里范围内地面还产生沉降和开裂,其最大下沉量达360毫米,超过3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这也是因为砂砾石层的疏干压密和粘性土层脱水a后固结压密的结果。另一类沉降是由于土层下密布细小的岩溶洞隙,使土层向下较均匀地流失造成的这种现象在石膏岩溶区最为典型。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查看详情

冲沟发育矿区浅埋煤层采动覆岩失稳机理及其控制研究项目摘要

我国西北矿区地表冲沟发育的地形地貌导致浅埋煤层长壁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呈现出新的特征,由此影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本项目以浅埋煤层采动覆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冲沟采动坡体物质组分及性能参数测定结果,综合运用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3DEC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由开采引起的采动坡体的活动方式、影响因素及失稳模式,将采动坡体活动纳入顶板结构控制研究中来,建立冲沟坡体下浅埋煤层开采覆岩整体结构力学模型,揭示由采动坡体失稳诱发顶板结构失稳的力学机制。结合理论分析和采动坡体失稳对矿压影响的敏感性实测结果,确定冲沟采动坡体敏感性分类的关键指标并研究其定量化描述与计算方法,基于采动坡体的敏感性分类结果,提出相应的控制顶板结构失稳的有效对策。研究成果可指导条件类似矿区的煤柱设计、支架选型,也可为山区采动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和采动山体滑坡控制提供理论借鉴。

查看详情

冲沟发育矿区浅埋煤层采动覆岩失稳机理及其控制研究结题摘要

本项目针对我国西北矿区地表冲沟发育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基岩型和沙土质型采动坡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验室物理模拟、计算机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等手段,对冲沟发育矿区浅埋煤层采动覆岩失稳机理及其控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在项目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按计划完成研究内容,并初步指导了工程实践。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揭示并证实了工作面不同的推进方向可导致不同的采动坡体活动方式,向沟开采时产生顺坡滑移,背沟开采时产生反坡倒转,但基岩型冲沟与沙土质型冲沟引起坡体活动的机理不同。提出了基岩型冲沟采动坡体的“多边块”铰接结构,分析了坡角变化对该结构的影响特征,建立了相应的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得出坡角越大,基岩厚度越小,该结构越易产生滑落失稳,并计算出控制多边块体滑落失稳的支护阻力。 (2)提出了沙土质型冲沟坡体下浅埋煤层基本顶初次破断的不对称性,建立了与基本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相对应的结构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结构稳定性和“支架—围岩”关系分析,计算出控制顶板结构滑落失稳的支护阻力。 (3)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两种典型冲沟采动坡体下工作面支护阻力计算的有效性,并表明:背沟开采时工作面支护阻力呈减小趋势,顶板控制的重点区域为采动坡体的下段;在煤层埋深一定的条件下,冲沟深度越大,坡角越大,采动坡体对工作面顶板的反作用效应越大。 (4)基于实测和数值计算结果分析,提出了冲沟切割系数的概念,并依据裂深比、冲沟切割系数与坡角等指标,结合冲沟活动对井下采场矿压影响的敏感性程度,将冲沟坡体分为敏感型坡体、过渡型坡体和不敏感型坡体三类。 (5)提出了冲沟坡体下开采顶板控制的基本对策和方法,主要包括加大支护强度、合理选择采高、优化开采部署(即避开冲沟开采或沿沟开采)、调整开采方法等;结合工程实践,开发了沿沟开采技术,并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开发了沿沟开采技术,并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该技术的优越性。 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