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记者日前从江西理工大学了解到,由该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的李璟、李宏城、胡志朋、吴树冰、华杜芬五名同学共同设计制作的"全自动存洗米做饭机"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并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申请。
记者在该校机器人创新实验中心看到,自动存洗米做饭机的设计主要由储米桶、取米机构、洗米机构、饭煲机构、控制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组成,实现人与机器的联系,完成米量确定、时间设定、无线遥控。用户只需在离开家时"提前预约"或手机遥控,就能在设定的时间自动完成取米、洗米和做饭。
冬天不让妈妈的手生冻疮
据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徐广红教授介绍,该作品在2012年全国机器人创新大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江西赛区一等奖,实现了集储米、取米、洗米、煮饭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全自动定量、定时煮饭,使用方便,价格实惠,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谈起设计制作全自动存洗米做饭机的初衷,设计制作者之一李璟告诉记者,小时候,每到冬天,妈妈洗米的时候总要带个手套,那时候我不理解,可是后来当自己亲自洗米做饭的时候,才发现冬天的冷水真是冰凉刺骨,妈妈带上手套是为了防止手被冻伤,可是每年冬天妈妈的手还是会生冻疮。于是我就有一个这样的想法:有没有一个自动洗米做饭的机器呢?这样冬天就不用让妈妈的手受冻了。
多人放弃,5人坚持半年获成功
这么多年来,这个想法一直存在李璟的脑海里。今年2月回校后,为了备战江西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他在实验中心提出"做一个能自动洗米做饭的机器"的想法,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想法虽契合大赛"幸福生活--今天和明天"的主题,但很难做到,所以都放弃了,只有李璟等5人决定一试。
"我们的整个设计、研发到最后成型为时近半年时间,这其中我们有过多少次熬夜、多少次争吵都记不清楚了,这个成绩来得不容易。"李宏诚说,创作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难题,特别是在设计漏米口和搅拌器时,因要实现搅拌器与封口装置同轴设计、互不阻碍的功能特点,需非常高的同轴精度,所以难度非常大。因此组内成员就提出两种方案:一种是利用电机带动丝杆升降,丝杆起保证同轴度作用;另一种是利用光轴做固定装置,并保证同轴度,电机降、弹簧升的动作。那几天,大家有时会为这个问题争吵到凌晨一两点。最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问题得到解决。
两种情况,一种是排水阀门处有异物,导致排水阀不复位,漏水。还有种情况就是控制牵引器的可控硅击穿,洗衣机一通电,不需要按启动牵引器就通电工作,排水阀拉开,自动排水了,你先关闭洗衣机电源,手动往洗衣机里注...
你好:每天签到,连续签到6天后每天得5分,连续在线8小时得8分;第一次打开弹屏可以得分
在广州三禾集团有的。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明显优于市面上电饭煲功能
华杜芬告诉记者,市面上电饭煲的预约功能只能在预定的时间做饭,不能对预定的时间进行更改,且还需先将米洗好加水放入电饭煲中,而自动存洗米做饭机不但不要人工洗米做饭,且只需一个电话就可随时让它"做饭"!他们还设计手机遥控功能,通过在机器里内置一个手机芯片和手机卡,再用他们的手机拨打内置手机卡的号码,机器接收到信号之后就会实现一个自动启动的过程。
"有了自动存洗米做饭机,人们工作完回家后就能立刻品尝到可口的米饭。"李璟还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计划用软件来升级机器的控制系统,进一步提升做饭机的智能化。
全自动洗米煮饭机KR720AT,标准按钮功能让洗米和煮饭一体化。从洗米到煮饭全程只需45分钟,轻松洗米和煮饭。
煤气泄漏时的处理:
1.当发现煤气泄漏时,切勿点火、打开或关闭其他电器(排气扇等)的开关、插拔电源插头、在附近打电话等。避免火焰或火花会引起爆炸事故。
2.立即停止使用,关闭煤气阀。
3.打开窗户和门让煤气排出屋外通风。
煤气管的使用环境恶劣时要尽早更换:
1.在可能发热或溅油的环境下使用时,由于煤气管会因膨胀、软化而漏气,因此请尽早更换煤气管。
2.当发现煤气管的外表面有裂纹、擦伤、割伤、磨损、溶胀等情况时,由于会造成煤气泄漏,因此请立即更换煤气管。
勿改装、拆卸和修理机器,会导致火灾、触电或受伤。
勿用水冲洗机器,或向机器上注水,会导致机器故障和触电。
勿在溅水或有其他热源机器的附近使用,会因漏电导致火灾、触电。
勿将脸或手靠近电饭锅盖的上方,可能会因热气或蒸汽导致烫伤。
螺旋式洗米机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 I 目 录 摘要 ................................................................................................................................................................. Ⅰ Abstract.......................................................................................................................................................... Ⅱ 第 1章 绪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