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改进后的发动机供油方式目前已在国产200MW机组上使用。正常运行时,优先使用Ⅲ射油器,密封油泵作为开停机时的备用,既减少了转动设备的损耗,降低了检修维护费用,又避免了密封油泵因长期运行以至损坏而造成的停机事故,用户反映良好。建议拥有同型机组或拥有双流环式密封瓦的电厂首选此种密封方式。
这种新的供油方式不但收益显而易见,而且系统改进后运行操作的复杂程度及运行人员的工作量不会增加。机组开机之前启动密封油泵,机组运行正常后投入Ⅲ射油器,停止密封油泵。机组准备停运,启动密封油泵,退出射油器运行。如果要将密封油泵切换至Ⅲ射油器,首先开启空、氢侧密封油联络门,其次开启Ⅲ射油器进出油门,此时注意用油泵再循环门维持密封油压,然后开启密封油箱至Ⅲ射油器手动门、氢油分离器至Ⅲ射油器手动门,Ⅲ射油器投入后,停止空、氢侧密封油泵,逐渐开大Ⅲ射油器进油门,维持到正常运行压力,倒换过程中注意调整好密封油箱油位。
射油器切换至密封油泵运行的操作也非常简单,象所有转动设备启动一样,启动之前电气摇测密封油泵电机绝缘,合格后送上电源,然后依次开启空侧油泵出口手动门、主油箱至空侧密封油泵进油门、氢侧密封油泵出口手动门,启动空侧密封油泵运行,正常后投入油泵联锁,调整再循环门,维持正常工作压力,检查空侧密封油运行稳定,密封油箱油位正常后,启动氢侧密封油泵运行,正常后,投入油泵联锁,调整再循环门,维持氢侧密封油正常压力,然后依次关闭密封油箱至Ⅲ射油器进油门、氢油分离器至Ⅲ射油器进油门、Ⅲ射油器高压油进油门、Ⅲ射油器出油门、空氢侧联络门等。
电伴热带电缆由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塑料)和两根平行金属导线及绝缘护套构成的扁形带状电缆。其特性是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正温度系数”PTC”特性, 且相互并联,能随被加热体系的温...
你没有把电伴热带电缆机理高清楚,芯带由 导 体 和发热电阻体组成的扁形发热元件。发热电阻体是PTC(扁形发热元件)。与普通电阻负载不同,PTC是非线性的。按照常规线性公式计算就不符合了。
生产半热带电缆不同厂家,价格不同: 上海振电自控系统设备有限公司,35元每米 安徽恒鑫热控有限公司,22元每米 河北宝辉电伴热保温科技公司,26元每米 价格来源于网络 仅供参考...
电热带知识
电热带 一、电伴热概述 电伴热是用电热来补充被伴热物体在工艺过程中所散失的热量, 测控流体介质温度, 使之维 持在一个合理和经济的水平上。 二、电热带选型 电热带选型应综合考虑管道(罐体)的类型、尺寸、最高伴热温度、最高承受温度、最低承 受温度、最大功率、最大使用长度、工作电压、防爆等级、防护等级、是否允许现场剪切和 连接、是否要重叠安装等等,永安公司专业工程师可以免费提供设计方案。 三、恒功率电热带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电源母线为二根平行绝缘铜线, 在内绝缘层上缠绕电热丝, 并将电热丝每隔一定距离 (即“发 热切长 ”)与母线连接,形成连续并联电阻。母线通电后,各并联电阻发热,因而形成一条 连续的加热带。 恒功率电热带单位长度的发热量恒定, 使用的电热带越长, 输出的总功率越大。 该电热带在 现场能按实际需要长度任意剪切,具有柔软性,机械强度高,但不能重叠安装。 四、自限温电热带的工作原理和
电伴热带热计算表
热损失Qt 输出功率Q 伴热比 伴热带长度 伴热带类型 操作电压 Heat Loss Htg Cable output Trace Ratio Total Htg Cab Length Heating Cable Type Optg Volt W/M W/M M W/M Vac 1 100 100 0.00 0.00 1 100 25 220 2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3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4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5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6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7 #DIV/0! #DIV/0! #DIV/0! #DIV/0! 22
为避免电机在不连续工作时,因吸潮而使电机绕组线圈的绝缘电阻阻值降低,应当对电机绕组适当加热,使其温度比环境温度高5℃以上,防止电机线圈结露,从而预防绕组线圈受潮,保证电机正常起动。
电机防潮加热带的选型
(1)加热器的功率选择原则是:电机停用时,使一封闭电机的绕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5K。在不考虑外界影响的情况下,释放热量完全被吸收。
(2)加热带长度的选择:根据加热带不能重叠,加热带长度以大于等于周长的90%,并至少小于周长30mm为标准来选择。如H500电机,4极和6极的周长为2.402~2.543m,则加热带的长度为2.27~2.37m。
(3)低压电机防潮加热带选型参照见表3。
(4)高压防潮加热带选型参照如表4所示。
电机防潮加热带的安装及使用
(1)安装。安装加热带时由绑扎带绑在线圈的端部,如果是H 280以下的电机,所选用的是一条加热带,则将加热带绑扎在驱动端;如果是H315以上的电机,所选用的加热带是2条以上,分别绑扎在电机线圈的前后端部,同电机一起真空浸漆。
(2)使用。加热带的使用和加热器是一样的,当电机工作时,加热带不工作;当电机不工作时,加热带工作。
单个热带气旋记录
2013年的台风海燕(Haiyan)是全球第一个德沃夏克分析法分析出170kt及T8.0的热带气旋,它也是机构认为的西太平洋地区最强的热带气旋。
2006年的飓风伊欧凯(Ioke)是中太平洋生成的最强的热带气旋,也是唯一一个在中太平洋生成并增强为五级飓风的热带气旋。同时它也是历史上气旋能级指数最高的热带气旋。
2015年的飓风帕特丽夏(Patricia)是历史上东太平洋出现的最强热带气旋,也是西半球出现过最强的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低至872百帕。同时它也拥有温度最高的风眼。
2005年的飓风威尔玛(Wilma)是北大西洋出现过的最强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低至882百帕。
1999年的气旋05B是孟加拉湾历史出现过的最强气旋。阿拉伯海出现过的最强气旋是气旋2007年的古努(Gonu)。
2004年的气旋加菲洛(Gafilo)是历史上南印度洋出现过的最强热带气旋,但是2015年的气旋尤尼斯(Eunice)可能拥有与之相近的强度。
2002年的气旋佐伊(Zoe)是历史上南太平洋斐济管辖区出现过的最强热带气旋,但是2005年的气旋奥拉夫(Olaf)从形态上看可能有与其相近甚至优于它的强度。
2006年的气旋莫妮卡(Monica)是澳大利亚管辖区出现过的最强气旋。
2004年的气旋卡塔琳娜(Catarina)是南大西洋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到达飓风强度的热带气旋。
1979年的台风泰培(Tip)拥有所有热带气旋中最大的环流,半径达1200km,而日本气象厅认为拥有最大风圈(注意与环流的区别)的台风是1997年的台风温妮(Winnie)。
1974年西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Tracy拥有所有热带气旋中最小的环流,半径仅60km。
1960年的台风卡门(Carmen)拥有热带气旋中最大的风眼,冲绳的雷达图直径达320km。
2008年南印度洋的气旋卡拉(Kara)拥有所有热带气旋中最小的风眼,直径小至2km。
1983年的台风弗雷斯特(Forrest)是官方认为增强最快的热带气旋,但2011年的台风梅花(Muifa)和2015年的飓风帕特丽夏(Patricia)可能拥有相近的增强速度。
1994年的飓风约翰(John)是官方认为维持时间最长的热带气旋,但1998年南半球的气旋卡特里娜-维克多-辛迪(Katrina-Victor-Cindy)拥有更长的持续时间,但中途减弱为热带扰动而不被机构承认。
1989年的台风安迪(Andy)拥有所有德法定义色阶中CDG成环的气旋中最低的平均云顶温度。
1961年的台风南希(Nancy)拥有所有五级热带气旋中最多的五级持续报数,多达21报。
1959年的台风维拉(Vera)是所有五级热带气旋中维持到最北部的一个,以五级台风的强度登陆日本。
1975年的台风琼恩(June)是第一个观测到有三重眼墙的热带气旋。之后观测到三层完整眼墙的热带气旋还有2001年东太平洋的飓风朱丽叶(Juliette)和2012年的台风布拉万(Bolaven)。
风季或多个热带气旋记录
1960年出现了唯一一次一个洋区内五个热带气旋同时活跃的情况。
1997年是西太平洋有史以来最活跃的风季,也是气旋能积指数最高的风季。
1998年是历史上西太平洋命名台风数最少的一年。
2005年是北大西洋最活跃的一年,打破最多命名风暴数、最多飓风等多项纪录。它也是北大西洋有史以来第一次用完一套命名表的风季。
2015年是中太平洋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八个热带低压以上热带气旋生成,也是中太平洋第一年用完一轮临时扰动编号。同时中太平洋活跃过的热带气旋数量也创新高。2100433B
副热带高压,又称亚热带高压或副热带高气压,也叫做副热带高压脊,气象学名词,是指活跃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脊,分布于南北纬30°左右,是一股经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温暖气团。
它的位置以及内里气流的流向可以影响到热带气旋的生成和走向。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地区往往会有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是各地夏季高温热浪的其中一个主要导因。
2013年夏季,中国的上海、武汉等城市和南方地区普遍出现了罕见、持久的超过40℃的高温天气,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受到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副热带高压所笼罩的地带称为副热带无风带或马纬度无风带。
为动力成因,是为动力高压,行星尺度的系统。
每逢南北太平洋的夏季,即北半球的5月至8月,南半球的12月至2月。初时副热带高压一般会呈东西走向,其后会转向南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在秋季转弱后,其温暖气流令原先被高压区覆盖的水域水温增加,使海面气压下沉而容易产生热带气旋。特别在北半球的9月和10月,热带气旋会在高水温的太平洋产生。 使到秋季会是热带气旋最常发生的季节,也解释了为什么夏季热带气旋的生成数量反而不及秋季。
副热带高压影响下的气候一般是高温,且层结稳定,对流很不旺盛,所以降水较少。副热带高压的西部层结比较不稳定,东部相对稳定。所以副热带高压西部降水稍多,东部降水就比较少。
其影响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干湿季气候:冬半年时,随着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副热带高压控制此处,使得降雨减少,气候成干季。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常年控制此地区,故其气候终年高温干燥。
地中海型气候:夏季,随着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副热带高压控制该气候区,成干季,所以地中海气候亦称副热带夏干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北太平洋副高西进北抬,层结不稳定的西部散发出来的高温潮湿的气流在其北面与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带),带来夏半年的降水。但雨带南面的副高控制区往往高温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
具旱生结构,叶成针状,根系发达,多蜡质,以防止水分过度流失,并从地底吸收足够水分。如:地中海型气候区的副热带常绿硬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