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热工计算入门》是1989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拼音题名
re gong ji suan ru men
其它题名
燃烧及热平衡计算
并列题名
ISBN
7-5610-0755-8
责任者
日本节能中心编
出版者
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
沈阳
出版时间
1989
中图分类号
TK16
附注
摘要
2100433B
建筑预算入门思路
刚开始学预算的朋友 ,根据这个思路算 ,就不会掉东 西了 建筑工程 第一章:土(石)方工程 1、 土方工程(编码 010101) (1)平整场地 (2)挖土方:土方开挖、运输 (3)挖基础土方:土方开挖、挡土板支拆、截桩头、基底钎探、土方 运输 (4)冻土开挖:开挖、运输 (5)挖淤泥、流砂:开挖、运输 (6)管沟土方:土方开挖、挡土板支拆、土方运输、回填 2、 石方工程(编码 010102) (1)预裂爆破 (2)石方开挖:爆破、岩石开凿、清理运输 (3)管沟石方:石方爆破、开凿、石方运输、回填 3、 土石方回填 |(编码 010103) 1(1)土(石)方回填:取土、回填 第二章:桩与地基基础工程 1、 砼桩(编码 010201) (1)预制钢筋砼桩:砼制作、砼运输、桩制作、打桩、送桩 (2)接桩 (3)砼灌注桩:砼制作、砼运输、灌注砼桩 2、其他桩(编码 010202) (1)砂石灌
钢筋平法标注及计算入门知识总结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 φ10 ,加密区间距 100,非加密区间距 200,全为双肢 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 φ10 ,加密区间距 100,非加密区间距 200,全为四肢 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 φ8,间距为 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 φ8,加密区间距 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 150,双 肢箍。 一、 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 3Φ22, 下部钢筋为 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 2φ12, 下部钢筋为 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 4Φ25, 下部钢筋为 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 3Φ25, 下部钢筋为 5Φ25。 二、 梁上部钢筋表示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数值解法
1.1 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
1.2 离散方程的建立
1.3 离散方程的求解方法
1.3.1 划分网格
1.3.2 构造差分方程
1.3.3 解差分方程
第2章 常见数值计算方法
2.1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2.2 非线性代数方程的解法
2.2.1 迭代法
2.2.2 牛顿迭代法
2.2.3 二分法
2.3 函数最优化解法
2.4 线性代数方程组解法
2.5 插值与拟合
2.5.1 线性插值
2.5.2 线性拟合
第3章 热工基础算例
3.1 传热学算例
3.1.1 炉衬热损失计算
3.1.2 墙角导热计算
3.1.3 矩形空腔导热计算
3.1.4 肋片导热计算
3.1.5 无限大平板导热计算
3.1.6 铜管导热计算
3.1.7 平板传热计算
3.1.8 墙体导热计算
3.1.9 混凝土梁柱导热计算
3.2 工程热力学算例
3.2.1 容器中气体质量计算
3.2.2 朗肯循环效率计算
3.2.3 再热循环效率计算
3.2.4 回热循环效率计算
3.3 工程流体力学算例
3.3.1 并联管路损失计算
3.3.2 串联管路损失计算
3.3.3 虹吸管流量计算
3.3.4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
3.3.5 圆柱绕流计算
3.3.6 平行平板间流动计算
3.4 燃料与燃烧算例
第4章 热工综合与工程案例
4.1 轧钢能耗优化计算
4.1.1 问题提出
4.1.2 计算分析
4.1.3 程序设计
4.2 炉衬热损失与费用计算
4.2.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2.2 程序设计
4.3 管道阻力损失计算
4.3.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3.2 程序设计
4.4 铜底吹炉炯效率计算
4.4.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4.2 程序设计
4.5 蓄热式熔铝炉热平衡计算
4.5.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5.2 程序设计
4.6 管状换热器设计计算
4.6.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6.2 程序设计
4.7 板式换热器设计计算
4.7.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7.2 程序设计
4.8 推钢式加热炉钢坯温度计算
4.8.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8.2 程序设计
4.9 水泥窑余热锅炉热力计算
4.9.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9.2 程序设计
4.10 重力式萘热管传热计算
4.10.1 计算原理与分析
4.10.2 程序设计
第5章 热工软件开发实例
5.1 高炉热风炉热工理论
5.1.1 热平衡计算
5.1.2 蓄热室传热模拟
5.1.3 燃烧与操作优化
5.2 高炉热风炉节能模拟系统开发
5.2.1 系统功能需求
5.2.2 数据流图分析
5.2.3 程序实现
5.2.4 界面设计
第6章 热工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范例
6.1 热工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要求
6.2 热工计算机实践报告示例
6.3 热工计算机实践课堂报告安排
6.4 热工计算机实践任务书
6.5 热工计算机实践考核方式
6.6 热工计算机实践补充说明
6.6.1 外部控件
6.6.2 Access数据库访问方式
6.6.3 数据支持文件
6.6.4 补充说明
第7章 VisualBasic语言简介及软件设计
7.1 VisualBasic语言简介
7.1.1 VisualBasic程序的界面设计
7.1.2 VisualBasic语言基础
7.2 程序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7.2.1 需求分析
7.2.2 结构化分析
7.2.3 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2100433B
随着核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核反应堆工程领域内出现的热、质传递的数值计算方法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高效可靠地预测流体的流动和传热行为,对于核能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目的是使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热工流体数值计算的基本方法。本书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程序源代码案例,解剖各种算法的核心和精髓,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数值建模能力、编程分析能力及程序调试能力很有帮助。
本书首先介绍了数值计算和实验分析的差别,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数值计算的问题。然后在第2章介绍偏微分方程求解的一般性的方法--有限差分法。结合各种不同类型的偏微分方程,给出了几个具体的例题,引领读者进入数值计算的大门。第3章,主要讲述了由差分法得到的大型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在介绍一般性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几种高效的算法,并提供源代码供读者测试各种算法的优劣。第4章,主要讲述了流体动力学的方程体系。重点讨论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得到的守恒方程的各种形式,这是流体传热和流动分析的基础。第5章介绍单相流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介绍SIMPLE 算法和多孔介质方法,并利用方腔顶盖驱动流的案例,分析SIMPLE 算法的性能。第6章和第7章主要介绍两相流的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第8章介绍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分析中常用的子通道分析方法。本书的附录提供了一些分析方法的源程序代码和利用本书介绍的方法开发的THSWAN 程序,并提供了一些算例供读者参考。
本书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反应堆热工流体、传热学、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本书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的教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包括对具体问题的数值建模能力,对FORTRAN 语言、C 语言、MATLAB 语言的编程能力,对各种方法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核能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
由于各种原因,书中难免还有片面、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望读者和使用本教材的研究生提出各种宝贵意见。
编著者
2012年10月29日于清华园
内 容 简 介本书主要叙述了热工水力分析中的数值计算方法,包括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体系以及数值求解方法等内容。本书的重点是在介绍各种数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SIMPLE方法、多孔介质法、子通道分析方法等进行讨论,深入算法的核心,对各种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反应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