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柔性路面设计法始见于1901年美国麻省道路委员会第八次年会上的公式,尔后40年提出了各种设计公式,至1940年戈德贝克公式为止,均属初期的古典公式,其特点都是以轮载分布到土基上的应力大小为依据。
随着土质学、土力学的发展,40年代后,柔性路面设计转以经验法为中心,如1940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三轴法,哈费氏的平板试验法,1942年O.J.波特的加州承载比(CBR)法,1943年加拿大的麦克劳德法,1947年加州的维姆法,直至1950年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发展的CBR法。而1955年的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西部协会 (WASHO)和1962年的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协会(AASHO)的道路试验,则更是近代经验法的基础 。
1943年D.M.伯米斯特发表了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柔性路面设计理论奠定了基础,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测试技术的进步,把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和WASHO、AASHO试验路结果相联系,提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法及其电算程序或诺模图,成为现代理论法的先声。继此,各国竞相前进,成为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大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理论基础的完善,规划科学化、结构典型化、材料规格化、施工机械化,已有可能从规划、设计、施工直至使用作为一个整体,从最佳经济效益出发,走系统设计的方向。
柔性路面设计方法门类繁多,但基本上可分为经验法 和理论法两大类 。
以道路试验及对道路所进行的观测数据为基础,设计时以不同的交通条件、土基及路面材料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为依据,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确定经验公式或设计曲线。经验法中影响最大者为 CBR设计法和AASHO设计法。
CBR设计法
加州承载比CBR试验,为测定土基和粒料基层材料相对强度的试验法。美国加州公路局1928~1929年进行道路调查,于1942年提出土基CBR值与路面厚度关系曲线,后经波特和美国陆军工兵部队的共同努力。
AASHO设计法
1962年提出,以路面使用性能降低的原因为依据,确定交通量与路面厚度的关系。设计参数有路基支承值、地区系数、80千牛标准轴载累计数,根据不同的临界状态的计算图查得路面厚度指数,再以适当的材料等效强度系数换算为实际厚度确定路面结构。
典型结构法
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以本国经验为基础,吸收AASHO成果,结合本国对防冻设计的成就而成。
旧路补强设计。以旧路不利季节的弯沉测定为基础,根据补强层材料的试验路求得其补强效果,以经验公式或经验曲线决定补强厚度。加拿大、中国等国都制订过这种方法。
至于美国地沥青协会(A.I.)旧法、英国法、日本法等都是综合CBR法和AASHO法的结果,或以诺谟图表示或以公式表示。
当代理论法都以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基础,路面结构以各层材料弹性模量比值和各层厚度与荷载当量半径比值表示,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泊松比,用电子计算机算得各层的应力和应变。再结合路面的疲劳试验规律和实际行车反复荷载次数间的关系,通过实践总结,制定防止损坏的标准容许应力值或应变值,使内力与外力平衡得到合理的路面结构和各层厚度。如不符合要求,则调整结构及厚度或重作材料组成设计至符合为止。故此法实际上是半理论半经验设计法 。
1963年提出,1978年修正,以三层体系(连续、滑动、半滑动)为基础,后发展到采用多层体系BISAR程序(见路面力学计算),参考了WASHO、AASHO道路试验结果制定,采用双圆垂直荷载图式、标准轴载80千牛,特殊情况时考虑水平荷载。设计时控制土基压应变防止路面永久变形,分别控制层底拉应变或拉应力,防止沥青面层或水泥土基层的拉裂。有设计手册可用。
1972年制定,以双层体系(连续或滑动)为基础,计算中层拉应力时用三层连续体系近似诺谟图。采用单圆垂直荷载。设计时控制土基的剪力或路表弯沉值计算总厚度,控制沥青类面层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层底的拉应力或粒料基层剪应力防止路面开裂。有设计诺谟图可用。
美国地沥青协会(A.I.)新法。1981年利用切夫隆科研公司三层或四层连续体系的计算程序为基础,采用双圆垂直荷载,标准轴载80千牛,设计时控制层底拉应变和土基压应变。有设计手册可用。
1978年制定,双层连续体系为基础,对多层用等效层法计算,采用双圆垂直荷载,标准轴载60千牛和 100千牛。设计时控制路表弯沉值计算厚度。1982年建议以三层体系(连续或滑动)为基础,多层用当量换算或n层计算程序,采用双圆垂直和水平的综合荷载、标准轴载 100千牛。除控制路表弯沉值防止路面整体损坏外,还控制层底拉应力防止路面开裂,并控制沥青类表层剪应力防止面层推挤滑移。有全套诺谟图和在袖珍电子计算机上普及使用的设计程序可用。 2100433B
柔性路面设计是指适用于柔性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法体系。该体系自20世纪初开始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设计内容包括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结构层厚度设计与强度验算;结构层材料组成设计等 。
路面好算,宽度乘长度就OK,主要是宽度要弄准。还有桥面铺装层、桥头搭板段不一样。 路基土方一方面是程序戴帽子算,特殊的地方手算。土方不可能非常的准确,包的住就行.
沥青路面和沥青砼路面都是柔性路面吗?这个“柔”有什么含义啊?
交通安全工程中: 路面的种类 按力学特性分为两种: (1)柔性路面:各种沥青路面与碎石路面都属于柔性路面. (2)刚性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属于刚性路面,它具有较大的刚性与抗弯能力,能直接承受与分布车辆...
呵呵 非常合理,但面层和人行道板太昂贵,小日本不配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9柔性路面设计
第九章 柔性路面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 第 9.1.1 条 柔性路面设计包括结构组合、厚度计算与材料组成,其原则如下: 一、路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与使用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 的原则,结合当地条件和实践经验,对路基路面进行综合设计, 以达到技术经济合理, 安全适用 的目的。 柔性路面结构应按土基和垫层稳定, 基层有足够强度, 面层有较高抗疲劳、 抗变形和抗滑能 力等要求进行设计。 二、结构设计应以双圆均布垂直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三层弹性体系理论为基础, 采用路表容 许回弹弯沉、 容许弯拉应力及容许剪应力三项设计指标。 路面结构用计算机计算; 无计算机时对 于三层以上体系用当量层厚度法换算为三层体系后查诺模图计算。 三、面层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与温度稳定性; 上基层应采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 底基 层可就地取材;垫层材料要求水稳定性好。 第 9.1.2 条 分
柔性路面外文翻译
毕业设计 /论文 外 文 文 献 翻 译 院 系 城市建设学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原 文 出 处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 评 分 指 导 教 师 20 年 月 日 柔性路面设计 一般来讲,路面 (和路基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刚性路面” 一词在美国通常指由普通水泥混凝土修筑的道路面层。人们认为,混凝土路面可以 像梁一样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并能够跨越基层或路基上一些微小的小平整的地带, 因此称为“刚性”。同样,支撑砖层或砌体层的混凝土基座也可以说成是刚性的。 所有其他形式的路面在传统上都被归类于柔性路面。柔性路面的一个常用的定 义是:柔性路面是与路基紧密接触,并将荷载传递给路基的一种结构 ,它依靠集料之 间的嵌挤力、颗粒的摩擦力和黏结力来保持其稳定性。因此,传统的柔性路面主要 是指那些在许多粒料层的上面铺上比较薄的高质量的沥青面层所构成的路面。通常 将有优质材料用于面层或
基本信息
ISBN: 9787114078255
出版时间: 2009-08-01
版 次: 1
页 数: 222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
所属分类: 图书>教材教辅>研究生
内容简介
《半柔性复合路面设计与施工》在总结和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水泥胶浆灌注大空隙沥青混凝土形成的半柔性复合路面结构为例,对半柔性复合路面的材料组成,路用性能,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以及有关理论研究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全书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半柔性复合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半柔性复合路面设计与施工》可作为道路与铁道工程、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用教材或阅读材料,也可作为交通、水利、建筑等行业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2100433B
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研究现状和我国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了基于动力有限元的车辙预估计算方法、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性能影响因素;从车辙和疲劳破坏机理出发,通过大量计算,系统研究了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车辙与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灰色理论、人工神经网络及分形理论,通过室内试验及大量计算,借鉴基于体积填充思想的级配设计方法,提出了柔性基层混合料骨架密实型抗车辙级配设计方法;通过动态蠕变和弯曲疲劳试验,利用Boltzmann叠加原理、WLF方程和Burgers模型确定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的黏弹性参数,提出了基于疲劳损伤的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方法;进而提出了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并修筑了实体工程进行验证。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研究现状 3
1.1.1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 3
1.1.2 国外沥青路面设计 6
1.2 车辙问题研究现状 8
1.2.1 车辙影响因素 8
1.2.2 混合料组成设计 9
1.2.3 车辙预估方法 13
1.3 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16
第2章 基于动力有限元法的车辙预估计算方法 19
2.1 车辙预估计算方法流程 19
2.1.1 汽车动载模型 19
2.1.2 材料模型及参数 24
2.1.3 轮载累加作用时间 25
2.1.4 代表温度 26
2.1.5 加载修正系数 27
2.1.6 ANSYS数值计算 27
2.2 二维和三维有限元对比分析 28
2.3 车辙预估计算方法验证 31
2.4 工程应用 32
2.5 本章小结 35
第3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性能影响因素 36
3.1 沥青性质的影响 36
3.2 柔性基层级配的影响 38
3.3 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的影响 39
3.4 温度和交通条件的影响 42
3.5 本章小结 46
第4章 抗车辙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48
4.1 抗车辙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比选 49
4.2 优选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55
4.3 优选路面结构抗车辙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8
4.3.1 厚度对路面结构沥青层内剪应变的影响 58
4.3.2 厚度对路面结构路基顶面压应变的影响 60
4.3.3 模量对路面结构沥青层内剪应变的影响 61
4.3.4 模量对路面结构路基顶面压应变的影响 62
4.4 优选路面结构抗疲劳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63
4.4.1 厚度对路面结构抗疲劳性能的影响 63
4.4.2 模量对路面结构抗疲劳性能的影响 65
4.5 荷载对优选路面结构抗车辙和疲劳性能的影响 68
4.6 本章小结 71
第5章 抗车辙柔性基层混合料设计方法 73
5.1 材料性能 73
5.2 沥青选择 76
5.3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79
5.3.1 大马歇尔试验法 79
5.3.2 Superpave旋转压实体积法 91
5.3.3 大马歇尔试验与旋转压实试验的比较 92
5.3.4 GTM法及其与大马歇尔法、Superpave旋转压实体积法的比较 94
5.4 柔性基层沥青混合料抗车辙级配设计方法 97
5.4.1 柔性基层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灰关联熵分析 98
5.4.2 柔性基层混合料疲劳性能灰关联熵分析 101
5.4.3 基于车辙性能进行柔性基层混合料设计可行性分析 102
5.5 抗车辙级配检验方法 104
5.5.1 空隙率对柔性基层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104
5.5.2 沥青混合料中的分形理论 108
5.5.3 沥青混合料集料粒径分布的分形模型 110
5.5.4 抗车辙柔性基层级配初选方法 111
5.5.5 抗车辙柔性基层级配优选方法 116
5.5.6 抗车辙柔性基层级配确定方法 119
5.5.7 抗车辙柔性基层级配确定方法的验证 126
5.6 抗车辙柔性基层混合料设计方法 126
5.7 本章小结 127
第6章 基于疲劳损伤的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方法 129
6.1 疲劳损伤变量 129
6.2 疲劳损伤计算 131
6.3 基于疲劳损伤的当量疲劳温度 135
6.3.1 各月路面平均温度 135
6.3.2 模量与温度的关系 137
6.3.3 当量疲劳温度的确定 139
6.4 黏弹性疲劳损伤模型与参数 140
6.5 黏弹性疲劳模型分析 144
6.6 本章小结 146
第7章 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 148
7.1 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148
7.2 抗车辙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 149
7.2.1 实体工程概况 149
7.2.2 柔性基层混合料设计 154
7.2.3 柔性基层路面结构疲劳性能 158
7.2.4 柔性基层路面结构抗车辙性能 161
7.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164
7.4 实体工程验证 167
7.5 本章小结 167
参考文献 169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