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薄膜性能 |
测试方法 |
单位 |
典型数值 |
|
厚 度 |
ASTM D 2673 |
μm |
40 |
|
密 度 |
ASTM D 792 |
g/cm3 |
0.92 |
|
拉伸强度 |
MD |
ASTM D 882 |
MPa |
39.9 |
TD |
28.5 |
|||
断裂伸长率 |
MD |
ASTM D 882 |
MPa |
757 |
TD |
782 |
|||
摩擦系数 |
u/u |
ASTM D 1984 |
- |
0.09 |
表面张力 |
GB/T14216-93 |
Dyne/cm |
38 |
|
起封温度 |
u/u |
SJ Method 条件: 2.0kgf/cm2,0.5sec,8.0N/15mm 19umBOPP覆盖 |
℃ |
130 |
水蒸汽气透过率 |
ASTM F 1249 条件:38℃-90%RH |
g/m2/24h |
12 |
|
雾度 |
ASTM D 1003 |
% |
3.8 |
1、 MD纵向 TD 横向 u 非处理面 2、以上数值为产品编号405CPE01243-3薄膜的实际检测值,上述值为典型值,供客户参考,非保证值,不作标准
1.良好的透明度
2.良好的抗穿刺性
3. 适宜的摩擦系数
4.良好的复合性能
5.优秀的热粘性和抗污染热封性能
1聚乙烯薄膜
聚乙烯薄膜 编号: Q/ 第 1版 第 2次修改 第 1 页 共 7 页 聚乙烯薄膜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聚乙烯薄膜 (以下简称 PE膜 )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及标志、 包装、运输、 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聚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用挤出吹塑、流延成型的通用薄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所包含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 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040.3 —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塑料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 (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91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聚乙烯薄膜防水层
聚乙烯薄膜防水层 (1)、基层检查验收 基层要求表面干燥,其含水率按规定不应超过 8%,或通过覆盖粘结试验。 要求表面应平整, 保证基层坚硬、 不出现起砂、裂缝、松动、起鼓、不平等现象。 表面平整检查应采用 2m长直尺检查,直尺与基层的间隙不应超过 5mm,只允许 平缓变化,每米长度内不得多于一处, 表面无积水, 排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 水基层若有缺陷或积水等现象,必须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层的施工。 a.冷底子油施工 先将验收合格的基层进行清理,并在基层上涂喷处理剂,要求处理剂涂喷 要均匀,待基层处理干燥后,再进行防水卷材的铺设施工。 b. 防水卷材的铺 设 防水卷材的铺设应按规范要求平行或垂直于屋脊方向铺设。我们计划将防 水卷材按粮库的现场实际情况, 按顺水方向由低向高平行于屋脊方向或出之于屋 脊方向进行铺设。 ⑴施工前应将验收合格的基层清理干净, 并将棱角处尘土吹净。
三层共挤吹膜机 三层共挤吹薄生产线采用新型高效低能耗挤出机组,IBC膜泡内冷系统,±360°水平式上牵引旋转系统,光电自动纠偏装置,全自动收卷及薄膜张力控制,电脑屏幕自动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与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产量更高、制品塑化好、低能耗、操作简便的优点,彻底解决了薄膜荷叶边及收卷大小头等问题,使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生产出的薄膜具有高透明、耐穿刺、高韧性、低温热切性佳、复合牢度佳、防卷曲性 。这种膜由于其阻隔性好,保鲜,防湿,防霜冻,隔氧,耐油,可以广泛用于轻重包装。如各种鲜果、肉食品、酱菜、鲜牛奶、液体饮料、医药用品等。
模外复合共挤模如图1所示,塑料熔体在各个完全独立的流道中流经口模,且仅于离开口模后才汇集在一起。图1a所示为平缝模的共挤,两熔体可凭借压辊2贴合在一起(若有第3层,亦在此喂入)。当然,此种共挤模也可设计成具有“双缝形”的挤塑模。图1b所示为共挤复合吹膜,各层膜坯很简单地汇合在一起。为增加其复合附着力,在离开口模后于两膜坯问引入表面活性气体3。此种结构的共挤模仅外层料流可得到调整。
此类结构共挤模的主要优点是,在两流道间的隔热十分简单。仅需采用一空隙即可,且两种熔体可在温度极不相同的条件下操作,因而熔体的加工特性(粘度)可有颇大差异。在设计此类共挤模时。还必须注意各流道中的熔体压力。各流道零部件的任何变形都将产生不良后果,因而应予以避免。
各熔体起始在独立的流道中流动,然后在离开口模前不远处汇合,并一起被挤出模外。如图2所示,由于熔体在口模内汇合,因而可改善其层间复合附着力,且可调整复合型材的整个厚度分布。如图2a所示3层平缝复合型材那样,各流道均装有调节排,使各料流均可得到独立的调整。
其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到各分流道相距不应太远,且流径应尽可能缩短,并大致相等。这必然意味着模具结构的复杂化,使其难于得到不同温度的熔体流。图3所示为多层复合共挤模,图3a为4层复合共挤板材模;图3b为两层复合共挤片材模,采用钻孔形成气隙来绝热,以便两熔体流保持不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