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law of conformity of superstructure to the state of economic basis)是2003年公布的自然辩证法名词。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基本信息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出处

《自然辩证法名词》第一版。

查看详情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基础

  • 品种:基础梁;规格型号:C30商砼;类别:土建工程;
  • m3
  • 炬龙钢结构
  • 13%
  • 四川炬龙钢结构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泵送基础垫层

  • C40(砾石)
  • 建业
  • 13%
  • 广西建业混凝土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泵送基础垫层

  • C10(砾石)
  • 建业
  • 13%
  • 广西建业混凝土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铁塔基础

  • M48×1680
  • 13%
  • 广州铧茂钢构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LOFT楼轻钢龙骨板带动企业发展

  • 2.4*1.2/old 建筑建材
  • 欧拉德
  • 13%
  • 山东德州欧拉德新型机械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上层传奇

  • V6.800×800(超洁亮)
  • 清远市英德市2011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上层传奇

  • V6.800×800(超洁亮)
  • 清远市英德市2012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上层传奇

  • V6.800×800(超洁亮)
  • 清远市英德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上层传奇

  • V6.800×800(超洁亮)
  • 清远市英德市2010年下半年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上层传奇

  • V6.800×800(超洁亮)
  • 清远市英德市2012年上半年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发展历程

  • 视频 发展历程
  • 48秒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成眉同城跨越发展

  • 视频 成眉同城跨越发展
  • 120秒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全省技工院校发展变迁图表

  • 全省技工院校发展变迁图表
  • 1套
  • 1
  • 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1-07
查看价格

上层

  • 1800×350×800
  • 3台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11-06
查看价格

充氩气(在中空处理基础上增加费用)(在普通白玻基础上)

  • 充氩气(在中空处理基础上增加费用)(在普通白玻基础上)
  • 1000m²
  • 1
  • 信义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6
查看价格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公布时间

2003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

查看详情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文献

论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作用的当代特征 论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作用的当代特征

论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作用的当代特征

格式:pdf

大小:489KB

页数: 4页

由当代实践观察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范畴具有新内涵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作用展现了新特征 ,即适应具有双重性、全球性、民主性、中介性、自我调节性。把握这些特征是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应当深入研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的四个问题 应当深入研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的四个问题

应当深入研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的四个问题

格式:pdf

大小:489KB

页数: 4页

应当细化研究生产关系具体环节对上层建筑所起的决定作用 ,以及 ,上层建筑对这些具体环节的反作用 ;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应当深入研究决定生产力的因素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要辨析上层建筑若干领域和经济基础的“混同”现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容简介

本书是《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丛书》之一,该丛书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广大工农兵群众、基层干部和知识青年学习政治理论的读物。丛书一般采用讲话的形式,阐述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书共论述八个问题:一、从建筑物的地基谈起——谈什么是经济基础。二、高高耸立的大厦——谈什么是上层建筑。三、根深才能叶茂——谈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四、叶茂促进根深——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五、“骨赂”和“血肉”的结合--一谈什么是社会形态。六、首先要看到是相适应的——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七、有矛盾本身可以解决——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八、满园春色关不住——谈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作者在前言中还谈到了不能离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观察和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因为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本书就是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来分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变化的。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查看详情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创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

在1845~1846年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在这之后,马克思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获得的重大成果,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实和具体化。

他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特别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查看详情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内容

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而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思想理论根据,政治上层建筑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传播和实施提供重要的保证。政治上层建筑作为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是通过人们意识自觉建立的,它一经形成又强烈影响观念上层建筑,要求一定的观念上层建筑与它相适应。恩格斯指出:国家政权等是"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同一社会形态存在着不同阶级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它反映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复杂性和经济关系的对立性。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则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无阶级社会,经济关系不具有对立性,上层建筑也不存在阶级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从根源和派生的关系上看,经济基础是原因,上层建筑是结果。但从具体历史过程的复杂因果链条看,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以利于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就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唯物史观既反对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定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违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它们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贯穿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要经历一段逐步完善的过程;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结果就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合又不相适合的矛盾运动。在两者基本适合中出现的局部性矛盾,可以在同一社会制度的范围内加以调整。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已经变成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根本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在阶级社会,这个矛盾表现为代表先进生产关系、反映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进步阶级和代表腐朽生产关系并运用上层建筑的力量阻碍变革的反动阶级之间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这一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旧政权,根本改变旧上层建筑才能获得解决。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同样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它们之间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的途径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产生,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前提。这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般表现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和克服,而不像在私有制社会那样要根本改变社会制度才能解决。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巨大反作用。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互作用,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能够促进它的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内容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理解:①关于经济基础概念,一种意见认为应包括生产力,只有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才能使上层建筑的各种现象得到完整的说明;另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基础只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把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才有利于分析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②关于"生产关系总和"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这样理解才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一定社会阶段存在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样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会形态的矛盾和变革。③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再大也不能对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暴力论”三章中,通过分析经济对政治的“基础性”地位、暴力工具对经济状况的依赖、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关系的形式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政治状态是经济状况的决定性的原因”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阐明了只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能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