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我国刚性路面设计采用弹性半空间地基上的弹性薄板理论,根据位移法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同时考虑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综合作用产生的疲劳损坏确定板厚,以疲劳开裂作为设计指标。
天工网就有,这两个下载来看看。 http://bbs.tgnet.com/Detail/30.10.6.2/200911178095303433/ http://bbs.tgnet.com/Detai...
城市设计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86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 城 市 设 计 的 理 论 与 方 法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城市景观规划和环境设 计 许 业 和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15 up54yesky.com 内容提要 : 新城市主义是美国 90 年代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新的城市 设计运动,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美当今的城市建设。 本文主要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发展 以及主要的理论与实践, 分析该思潮的理论来源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 城市设计 `的种种启示。探索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城市景观规划和环境设计一条新路 关键词 : 新城市主义 城市设计 景观 规划 1.何谓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 Peter Calthorpe,始于 1990年初美国。由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 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摘要】结合哈尔滨市城市步行街区建设实践, 从分析步行街区的空间与功 能构成人手,重点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要素及功能构成模式; 分析城市 步行街区空间涵义、 特征和步行空间界面构成要素。 通过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运 行机制及功能与空间的构成,为塑造城市步行街区空间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市步行街区;空间;功能;构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国外对步行街的研究, 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践, 都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成功地运用规划学、 建筑学、环境艺术学及环境心理学、 人体工程学等诸学科的最新成果, 对城市步行街的开发模式、 具体工程量化、 环 境营造都有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我国由于起步晚, 对于从理论 上指导方兴未艾的步行街区建设,显然缺乏足够的准备。 1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 1.1功能构成要素 1.1.1商业功能 因为步行街区有大量的人群聚集,必然需要一定的功能 支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山地城市发展、影响山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山地城市形态所具有的多维立体性、生态敏感性与技术复杂性等地域性特征,现有的二维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尚不能有效解决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的发展瓶颈。为此,在对现有山地城市设计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山地城市主要发展问题的梳理,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从城乡统筹、生态安全、资源整合等不同层面探索生态优先的山地城市发展模式,并对应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发展要素,着重开展以自然限定要素、交通空间整合、城市空间三维集约利用、城乡空间一体化等专题为核心的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应对复杂山地条件的特定城市设计策略与动态控制机制,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态控制提供前瞻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以充分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引导山地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紧凑、高效、节地和有机的生态城市形态,是当前我国山地城市解决人地关系矛盾、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以三维空间形态塑造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山地城市整体形态控制、资源整合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山地城市形态所具有的多维立体性、生态敏感性与技术复杂性等地域性特征,以及当前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的发展瓶颈,本课题在对现有山地城市设计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对应地理条件、城市肌理、三维空间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发展要素,通过典型山地城市设计与研究项目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地域性山地城市设计的研究框架和设计策略。首先,在宏观尺度和中观尺度上,构建了以自然限定要素为核心的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了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山地城市立体生态网络构成策略与方法,同时针对山地城市滨水区发展、新城建设等不同发展模式,提出了以城市生态组团为骨架、以“三条线三层次”为核心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与引导策略;其次,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探索了高密度山地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模式和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包括基于TOD模式的城市空间三维集约利用、城市立体步行体系、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城市综合体等方面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现场调研、空间分析和城市交通分析方法;第三,基于山地城市城乡空间相互交错、相互依赖的现实,以及当前山地城乡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生态挑战,提出必须以城乡统筹的视野,发展产业与空间互补的城乡体系,并据此提出了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的4种中小山地城镇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山地中小城镇空间拓展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城镇整体空间控制引导机制。 本项目较好地完成了全部研究计划内容,在研究期间,完成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山地城市设计实践项目,发表论文21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人次,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课题研究1人次,依托本项目共培养研究生16名,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在国外著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人;项目组成员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相关研究成果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态控制提供了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并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围绕西南地域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表现出的复杂性与复杂问题这一客观现实,借用复杂系统理论对其空间要素、空间结构与形态、系统演化与发展,以及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复杂适应性系统特征相互耦合、相互印证,提出了以适应性作为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搭建、规划对策形成以及规划管理保障的核心理念。借此从根本上解决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复杂问题与传统规划理论简单的线性分析之间的矛盾,化解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复杂作用机制与传统规划理论的控制论思想的冲突,调和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地域特殊性与普适性规划手段的失谐,最终促进和谐山地城市人居公共环境建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设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