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土建百科

SDMT地震扁铲侧胀仪

意大利Marchetti公司生产的地震侧胀仪 (SDMT)结合了传统侧胀仪DMT (Marchetti 1980)的特征与地震剪切波速 VS.的测量功能。

SDMT地震扁铲侧胀仪基本信息

SDMT地震扁铲侧胀仪产品用途

SDMT试验兼有静力触探试验的简便和经济性,并能提供更精确的试验成果,以及确定模量和侧向应力。可用于:沉降评估、约束模量M、不排水剪切强度Cu、土分类 (沙土, 粉土, 黏土)、压实控制、滑坡面探察、受侧向力载荷桩的P-y曲线、潜在液化调查、固结和渗透系数(黏土)、沙土的

查看详情

SDMT地震扁铲侧胀仪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扁铲

  • 类型:土石方工具;规格型号:200
  • 新航
  • 13%
  • 沈阳市新航五金防爆器材厂北京分销处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扁铲

  • 类型:土石方工具;规格型号:400
  • 新航
  • 13%
  • 沈阳市新航五金防爆器材厂北京分销处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扁铲

  • 16mm
  • 13%
  • 佛山固易沃贸易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扁铲

  • 16mm
  • 13%
  • 陕西秦诺工贸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扁铲

  • 品种:子;规格:12mm;
  • 世达
  • 13%
  • 海口嘉日达贸易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塑料

  • D6×45
  • 韶关市2010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塑料

  • D6-8
  • 韶关市2010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塑料

  • ≤D10
  • 韶关市2010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塑料

  • Ф6×50m
  • 肇庆市2003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塑料

  • Ф6
  • 肇庆市2003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扁铲

  • 世达工具 90755 扁铲12mm
  • 50个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8-06-07
查看价格

地震演示

  • 详见线下技术要求文件
  • 1套
  • 2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5-24
查看价格

地震检测

  • 主要构件:震动感应平台 10寸液晶显示器 电脑主机(CPU CD430 内存512M 硬盘160G 主板 联想) 震动传感器 电脑软件 外观尺寸:震动感应台直径400mm 台基直径800mm 护栏高900mm
  • 1.0个
  • 2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6-02
查看价格

扁铲

  • -
  • 12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04-03
查看价格

锚化学螺栓

  • 锚化学螺栓
  • 1000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3-05-14
查看价格

SDMT地震扁铲侧胀仪简介

最初设计用于研究,逐步发展成为原位测试市场的主要产品。地震波速模块即在扁铲一端安装相隔0.5米的两个接收单元,用于测试剪切波速Vs,通过Vs可以推导出微应变剪切模量(刚度)Go。SDMT为用户提供了快捷、准确、简单而经济的Vs剖面图(其中Vs重复性高达 1-2 %)。

查看详情

SDMT地震扁铲侧胀仪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SDMT地震扁铲侧胀仪文献

波速扁铲侧胀试验(SDMT)在液化判别中的应用 波速扁铲侧胀试验(SDMT)在液化判别中的应用

波速扁铲侧胀试验(SDMT)在液化判别中的应用

格式:pdf

大小:303KB

页数: 5页

波速扁铲侧胀试验(SDMT)在液化判别中的应用——速扁铲侧胀仪(SDMT)是由标准的扁铲侧胀仪(DMT)和测量剪切波速魄的地震测试模块组成。综合描述了SDMT试验方法,对SDMT和钻孔波速试验测出的剪切波速砜比较,以及SDMT的液化判别初步分析。SDMT在南京的测试应用证明...

软基处理中的扁铲侧胀试验研究 软基处理中的扁铲侧胀试验研究

软基处理中的扁铲侧胀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303KB

页数: 4页

软基处理中的扁铲侧胀试验研究——在厦门海沧大道软基加固过程中,运用扁铲侧胀试验来获取软土力学指标,并与其他常用原位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扁铲试验(DMT)具有操作简单、对土体扰动小、测试参数多、准确快捷等特点。通过对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加固后的...

地震地震类型

  • 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 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 按地震的远近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 按震级大小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 按破坏程度分类

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 构造地震的分类

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震群型地震: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

查看详情

地震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查看详情

地震地震分布

地震时间分布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当然也有的地震是没有周期的。这跟地质情况有关,比如河北邢台,大约100年左右是一个周期,因为断层带的地壳是有规则的移动,当地下的能量积累到必须使地壳发生移动时,地震就发生了,这种地震是有周期的。而绝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有规则的,规则之外的运动,就促生偶然的地震,偶然的地震往往能量巨大,瞬时引发,并不是周期内。

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如陕西渭河平原地震带,从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间,就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后几十年,地震比较活跃。1570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6级以上地震,连5级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统计情况

活跃期

平静期

7级以上地震(次)

Mmax

1897年~1914年(18年)

1915年~1919年(5年)

6

8.25

1920年~1934年(15年)

1935年~1945年(11年)

11

8.0

1946年~1957年(12年)

1958年~1965年(8年)

15

8.6

1966年~1976年(11年)

1977年~1987年(11年)

13

7.8

1988年~1997年(10年)

10

7.6

中国地震信息网关于20世纪中国地震活跃期的统计情况

起目年份

7级以上地震

死亡人数(万)

备注

1895-1906

10次

次料不全

1920-1934

12次

25-30

1946-1955

14次

1-2

主要在青藏地区活动

1966-1976

14次

21

1988-

未结束

地震地理分布

  • 世界地震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中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中国主要地震带

台湾带

海原-松潘-雅安带

河西走廊带

炉霍-乾宁带

天山带

闽粤沿海带

山西带

马边-巧家-通海带

花石峡带

哀牢山带

东北深震带

渭河平原带

冕宁-西昌-鱼鮓带

拉萨-察隅带

兰州-天水带

营口-郯城-庐江带

银川带

腾冲-澜沧带

西藏西部带

河北平原带

资料来源于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