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当然也有的地震是没有周期的。这跟地质情况有关,比如河北邢台,大约100年左右是一个周期,因为断层带的地壳是有规则的移动,当地下的能量积累到必须使地壳发生移动时,地震就发生了,这种地震是有周期的。而绝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有规则的,规则之外的运动,就促生偶然的地震,偶然的地震往往能量巨大,瞬时引发,并不是周期内。
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如陕西渭河平原地震带,从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间,就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后几十年,地震比较活跃。1570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6级以上地震,连5级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
活跃期 |
平静期 |
7级以上地震(次) |
Mmax |
|
---|---|---|---|---|
Ⅰ |
1897年~1914年(18年) |
1915年~1919年(5年) |
6 |
8.25 |
Ⅱ |
1920年~1934年(15年) |
1935年~1945年(11年) |
11 |
8.0 |
Ⅲ |
1946年~1957年(12年) |
1958年~1965年(8年) |
15 |
8.6 |
Ⅳ |
1966年~1976年(11年) |
1977年~1987年(11年) |
13 |
7.8 |
Ⅴ |
1988年~1997年(10年) |
10 |
7.6 |
起目年份 |
7级以上地震 |
死亡人数(万) |
备注 |
|
---|---|---|---|---|
Ⅰ |
1895-1906 |
10次 |
— |
次料不全 |
Ⅱ |
1920-1934 |
12次 |
25-30 |
— |
Ⅲ |
1946-1955 |
14次 |
1-2 |
主要在青藏地区活动 |
Ⅳ |
1966-1976 |
14次 |
21 |
— |
Ⅴ |
1988- |
? |
? |
未结束 |
世界地震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中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台湾带 |
海原-松潘-雅安带 |
河西走廊带 |
炉霍-乾宁带 |
天山带 |
闽粤沿海带 |
山西带 |
马边-巧家-通海带 |
花石峡带 |
哀牢山带 |
东北深震带 |
渭河平原带 |
冕宁-西昌-鱼鮓带 |
拉萨-察隅带 |
兰州-天水带 |
营口-郯城-庐江带 |
银川带 |
腾冲-澜沧带 |
西藏西部带 |
河北平原带 |
资料来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