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序
前言
第1篇 水电站厂房结构静力分析
第1章 厂房及蜗壳组合结构型式
1.1 厂房结构型式
1.2 蜗壳组合结构型式
参考文献
第2章垫层蜗壳组合结构静力分析
2.1 蜗壳垫层的材料特性
2.2 垫层蜗壳组合结构的有限元仿真模型
2.3垫层蜗壳组合结构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
2.4垫层材料特性、厚度和铺设范围的影响分析
2.5 钢蜗壳滑移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充水保压蜗壳组合结构静力分析
3.1充水保压钢蜗壳支撑研究
3.2 简化方法和仿真方法
3.3 工程实例
3.4 水温对钢蜗壳变形的影响
3.5 钢蜗壳残余应力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钢蜗壳外围混凝土平面非线性分析
4.1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4.2 增量理论的混凝土弹塑性本构关系
4.3 混凝土开裂处理
4.4 蜗壳组合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4.5 蜗壳结构配筋原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钢蜗壳外围混凝土三维损伤分析
5.1 损伤演化方程
5.2 正交异性损伤本构模型
5.3 混凝土多轴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准则
5.4 三维损伤有限元
5.5 程序实现
5.6 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温度变化对厂房下部结构的影响
6.1混凝土温度场以及温度应力计算基本理论
6.2 影响混凝土温度场的因素
6.3 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发展过程
6.4 温度变化对水电站地下厂房下部结构应力的影响
6.5温度变化对水电站地下厂房下部结构配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双排机厂房布置研究与结构静力分析
7.1厂房布置方案的研究与比较
7.2厂房下部结构静力分析和分缝研究
7.3 厂房上部结构静力分析
7.4厂房深开挖对岸坡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河床式厂房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8.1模拟原理
8.2 试验测试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篇 水电站厂房结构动力分析与测试识别
第9章水电站厂房结构的动力特性
9.1 水电站厂房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10章 厂房和机组振动的拔尖分析与作用机制
第11章 坝后式(引水式)厂房和机组振动测试分析
第12章 河床式厂房和机组振动测试分析
第13章 双排机厂房结构和机组振动测试分析
第14章 厂房结构动力特性识别和响应预测
第15章 开机过程中的厂房结构振动预测方法
第16章 水电站的安全经济运行综合优化研究2100433B
《水电站厂房结构研究》从水电站结构体系复杂的工作条件出发,考虑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结合实际工程进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测试,对各类水电站结构的受力状态和静动力特征,水电站厂房结构的水力、机械、电磁等多种荷载的特征,水力结构一机电耦联作用机理,水电站结构和机电耦联动力监测、识别和运行优化等一系列水电站结构设计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了研究,取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本书是在总结天津大学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书中列举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实例,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除可用作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士的参考用书外,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学习参考书。
能针某项目做教程各环节越详细越
水电站厂房是将水能转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包括厂房建筑、水轮机、发电机、变压器、开关站等,也是运行人员进行生产和活动的场所。水电站厂房的主要任务:⑴将水电站的主要机电设备集中布置在一起,使其具有良好的...
主厂房:布置水电站的主要动力设备(水轮发电机组)和各种辅助设备,设置装配场(安装间)。副厂房:布置控制设备,电气设备和辅助设备,是水电站运行、控制、监视、通讯、试验、管理和工作的房间。主变压器场:装设...
水电站厂房结构分析
第七章 水电站厂房结构分析 第三节 吊车梁及排架柱结构计算 厂房上部结构的屋盖、 发电机楼板、围护砖墙结构设计与一般工业厂房相同, 这里不再赘述。 吊 车梁与构架则有其不同于一般工业厂房的使用特点,现将结构设计原理作简要介绍。 一、吊车梁 吊车梁是直接承受吊车荷载的承重结构, 是厂房上部的重要结构之一。 水电站厂房内大多采用电 动桥式吊车,其特点是起吊容量大、工作间歇性大、操作速度缓慢、使用率低 (只在机组进行安 装和检修时才用 )。 水电站吊车性质属于轻级工作制,吊车梁可不验算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强度。 现在我国大中型水电站已大多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吊车梁, 也有采用钢结构的。 钢筋混凝土吊 车梁在施工上可分为现浇、 预制和叠合梁等形式。 现浇吊车梁可分为单跨简支和多跨连续结构 (在 厂房伸缩缝处必须分开 )。预制梁大多为单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吊车梁截面截面形式有矩形、 T 形和 I字形
水电站厂房结构之节点设计
本文论述了钢筋混凝土柱与大体积混凝土相交,交点处的设计和计算。
我国从1958年开始建造研究堆,于1958年6月建成了第一座研究堆。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在役民用,研究性核反应堆(包括临界装置和微堆)20座。
我国第一座研究性反应堆是重水试验堆,于1958年6月13日首次达到临界,该堆安全运行近50年后于2007年7月18日最终停运,转入安全关闭过渡期。建成50多年以来,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生产工作,产出了一大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培育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对于推进我国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的技术攻关,起到了历史性作用。
其后,在20世纪60~70年代建设了清华大学试验屏蔽堆、492游泳池堆和125MW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并建立了快堆临界装置、铀水临界装置。80年代末建成了5MW核供热堆,2000年12月高温气冷堆(HTR-10)达到临界。此外,还建造了几座中子源微堆和两座脉冲堆。2010年5月先进高通量研究堆(CARR)实现首次临界,2012年3月1日达到满功率。
重水堆可以使用天然铀燃料,其热中子通量分布均匀,单位功率热中子通量较高,堆内实验空间大,燃料寿命长,但作为慢化剂的重水昂贵,需放在密封水罐内,用高淳氦气覆盖水面,操作和检修复杂。中国重水型研究堆是前苏联援建的,该堆于1958年6月在中国原子能院(当时叫原子能研究所)建成,是中国的第一座核反应堆。
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是游泳池式、轻水慢化和冷却、铍和石墨作反射层的多用途试验堆。在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中利用垂直和水平辐照孔道,可开展燃料元件、堆用材料、核测仪表堆内辐照、试验、考验以及单晶硅、同位素辐照生产、黄玉辐照改色等工作。中国建造的游泳池式轻水研究堆有3座,分别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昌平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地。
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是进行动力堆燃料元件和屏蔽材料辐照试验等反应堆工程研究的反应堆,也可以用来生产放射性同位素。其热中子通量和快中子通量高,比功率(单位质量核燃料所具有的功率)高,燃料元件运行周期短。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一般采用多片组型或多层套管型高富集铀燃料元件,以水为慢化剂。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于1981年建成了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在该反应堆上进行了燃料组件辐照试验,包括燃料芯件性能变化、燃料元件破损机理等,以及燃料包壳腐蚀、冷却剂热工条件和传热机理等试验,并生产高比度放射性同位素和锕系元素。
铀-氢化锆脉冲堆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一种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中子源辐照反应堆。铀-氢化锆脉冲堆是一种小型均匀研究堆,采用氢化锆与铀均匀弥散混合作为固体燃料-慢化剂元件,采用轻水做冷却剂,构成一种池式反应堆,简称TRIGA堆。由于它结构简单,安全性和经济性好,能获得较强的功率脉冲和中子脉冲,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上获得了较为广泛的重视。
我国第一座铀-氢化锆脉冲堆于1990年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研制建成。第二座铀-氢化锆脉冲堆是西安脉冲堆,它是在第一座原型脉冲堆基础上,根据用户对脉冲堆的应用要求进行设计建造的。该堆1996年1月18日在我国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开工建造,1999年9月首次达到临界,2001年1月,完成各项核调试工作后,已投入试运行及实验应用。西安脉冲堆稳态额定功率2MW,最大脉冲峰功率4200MW。脉冲堆具有一堆多功能的独特性能。
微型研究堆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小型中子源反应堆,它安全可靠,结构简单,造价低,建设期短,易于操作和管理,可建在大城市的研究所、学校和医院内。
1984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中国首座微型堆,其燃料元件为直径4.3mm的细长燃料棒,芯体为90%富集铀的铀铝合金,包壳为铝合金。堆芯铀棒按同心圆布置,装有345根燃料棒,其铀-235装载量为1kg,仅比最小临界质量0.83kg稍大一点。该微堆以水为慢化剂和冷却剂,堆芯悬挂于5.6m深、2.7m直径的大水池中。
微型堆可用来进行中子活化分析及其他有关研究,还可以用来生产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以及治疗脑胶质瘤等疾病。
目前,深圳大学、山东地质局和上海剂量中心各建有一座该类型的微型堆,并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加纳、叙利亚和尼日利亚等国。
中国先进研究堆是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反应堆功率60MW,热中子通量8Χ1014个/(cm2·s),在同类中子束流研究堆中主要技术指标居世界前列。CARR是一座高性能、多用途、安全可靠的研究堆,采用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该研究堆可开展核物理与核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中子散射研究、反应堆材料及核燃料考验、中子照射、中子活化分析等,并可生产放射性同位素和中子嬗变掺杂单晶硅。中国先进研究堆于2010年5月首次临界,2012年3月1日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 2100433B
检验性研究也称假设检验。是指对所研究的未知或不完全知道的总体,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提出有待验证的假设,再通过分析研究对假设进行逻辑论证和事实证明,最后得出承认假设或推翻假设的结论的方法和过程。所谓假设是指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来事实及其规律或科研目标作出的一种带理论色彩的猜测或假定性的理论阐释和说明。
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假设是开路的先锋。许多社会调研往往是以验证假设为明确目的展开的。这类调研活动对所要研究的社会事实及其性质、结构、相互关系等作出带有一定理论性的概括陈述和设想,然后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将收集的事实材料作逻辑证明和事实证明,充实假设的内容并整理假设的内部层次。同时,在检验过程中对假设进行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假设经过验证,如果是不成立的,就要大胆地否定。在检验性研究中,无论假设被证实,还是假设被否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检验性研究是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检验一种假设或一种理论是否为真理的手段。一种假设或一种理论是否是真理应当接受实践的检验。2100433B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组汽车圈的搞笑组图,内容是丰田研究车,本田研究发动机,马自达研究技术,日产研究沙发,奥迪研究灯,大众研究中国人。用调侃的方法,生动的写出了各家车厂的特色。其中日产在车内座椅上的造诣,已经是有很长的时间了,并且“日产大沙发”的名号,已经传遍了汽车业界。
每次开车必须接触到的车内部件,你会想到什么?油门/刹车踏板、方向盘……,千万别忘了座椅。作为汽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座椅对舒适性和安全性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我们平时睡的床一样,好不好,一躺就知道了。而作为业内最注重舒适性的厂商,日产在汽车座椅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开发流程和标准,并且有很不错的口碑,这从车主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有人甚至夸它为移动的沙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产的大沙发里都有着怎样的秘密。
作为东风日产在紧凑型车市场的主打车型,轩逸的杀手锏同样是舒适性,而沙发般的座椅无疑是它的加分项。在2012款轩逸经典上,宽大柔软的扇贝形座椅当时就给了车主舒适的用户体验。对许多人来说,座椅不仅要坐着舒服,也要看着舒服,让人看见就想上去感受一下。
“零重力”座椅是日产一项具有首创意义的跨行业设计。据悉,在零重力太空中,人体全身最放松、负荷最小,即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态,也不易疲劳。根据这一原理,东风日产开发出了零重力健康乘坐系统。它通过深入研究人体的曲线特征,设计出符合人体的曲面提供均匀的支撑,并且采用特殊的构造和发泡,提供最贴合人体腰背的支撑,让驾驶员处于放松舒适的状态,减少疲劳驾驶程度。
说到对座椅舒适性的评价,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为车主,在日常体验过程中,无疑最看着座椅的柔硬和包裹性。而日产内部对座椅则有一套完整且系统的评价体系,它主要包括六方面:座椅的柔软度、与人体的贴合感、对人体的支撑、转弯时对人体的姿态保持、座椅振动吸引以及长途驾驶防疲劳性。
东风日产座椅的开发流程主要分为四大步骤,首先是基于客户需求,定义舒适性各维度的目标,包括软硬程度等;接下来是进行数据的设计,并进行模拟分析,判断其是否可靠;再接下来是开发快速样件,评价所有参数的达成度并接受试验部门评价;最后则是在模具品上,再次进行系统的全方位评价,并在实车路试确认。
我们以东风日产的旗舰车型天籁为例子,从结构来看,天籁的座椅和其它车型的座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由坐垫、骨架、头枕、泡沫、面套以及调角器等部件组成。
但是天籁座椅舒适性有三大核心技术,它们分别是零重力设计理念、SLAB结构+高衰减发泡以及弹簧骨架结构。前者在前文就已经提过,它主要通过研究人体的曲线特征,设计符合人体的曲面提供均匀的支持,降低客户长途驾驶的疲劳感。简单来说,就是座椅造型曲线采用最优设计,与人体脊椎自然状态保持一致性。
通过压力传感器我们可以看到,得益于符合人体的曲面设计,日产座椅压力分布均匀,无压力集中点,也有肩部支撑。
坐垫和靠背内使用的泡沫能使驾乘人员对座椅产生直接触觉反馈,直接感知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因此厂商设计人员在座椅设计开发初期就应对车型和面对的客户群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合适的性能指标。为了提高舒适性,天籁座椅增加了SLAB结构+高衰减发泡。舒适的坐垫,是人第一时间能够感知到的。
另外,整套座椅的核心技术是采用了弹簧骨架结构,它的坐盆布置有整体式弹簧,大大改善了人体落座后的缓冲感。另外,该弹簧在车辆行驶颠簸路面时,也能通过有力的缓冲提高舒适性。
日产座椅的核心技术看起来没有想象中复杂,主要胜在细节做得更好,怎么加装以及选用的材质才是关键所在。而在这背后,还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才能达到舒适性的最佳平衡点。老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你可以说,汽车的座椅不像三大件那么有技术含量,座椅的舒适与否也不能像其他东西那样可以直观的体现出来,必须要实际体验才知道,这样的学习成本其实是不低,这也是很多车厂不太关注座椅的原因之一。但座椅可以体现一家车厂的用心程度,用车体验是全方位的,而座椅是乘坐舒适性方面最关键的一环。
单从座椅舒适性这方面来讲,东风日产确实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独到的一面,至少在天籁、轩逸等车型的用户口碑里,座椅都得到大部分车主的认可。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选车,那还得实际去体验,去试乘试驾。因为像座椅一类的东西,光凭几张照片是真的没法分出好坏来的。要是过分迷信参数,买到一台坐起来并不舒服的爱车,用车的时间里可能都想要扇自己耳光,为何当初不去试乘试驾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