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韩伟强,1955年出生,198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高级建筑师,大财政五笔型副导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上海城市科学学会会员,其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结合设计与研究,在国内主要建筑刊物《建筑学报》、《新建筑》、《华中建筑》、《台湾空间》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
1石构建筑
1.1石构建筑的起源
1.2石构建筑的发展
1.3石构建筑的构造
1.4石构建筑的特色
1.5石构建筑的环境保护与维修
2木构建筑
2.1木构建筑的起源
2.2木构建筑的发展
2.3木构建筑的特色
2.4木构建筑的环境保护与维修
3建筑实景
2100433B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人员、高校建筑专业师及对古典建筑爱好的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对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西方石构建筑与亚洲的中国、日本的东方木构建筑的考察,用对比分析方法来研究这两种建筑环境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同时通过大量的建筑实景和经典图例,反映出石构建筑与木构建筑的基本型制、结构构造和环境特色。
优点:1.施工 方便; 2.木料拆除后可再次利用; 3.属柔性结构抗震性能好; 4.框架结构分隔灵活,缺点:1.层数受限制,不能太高, 2.易生虫腐...
唐代木结构建筑有以下特征: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是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都是依靠口传身授,没有可供参阅的文献,这对侗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本文对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进行了阐述,对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进行了纪实性的记录。
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关系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和木制家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具有相同的发展背景,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的结果。本文从材料、色彩、造型、结构、装饰、布局及发展背景等方面入手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
茅岗水上木构建筑遗址,位于金利镇茅岗管理区石角村前的鱼塘中。1978年10月被发现,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贝壳堆积厚约1米,在堆积物之下,先后挖出文物1000多件。其中木桩数十支,并有人骨、陶器、竹器、石器、骨器、竹篾编织器等。为广东省首次发现的水上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具有重大历史研究价值。 2100433B
《木构建筑的历史》本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来深入地剖析木构建筑技术层面的问题和文化背景。普赖斯用饱满的文字来描述日本从佛教历史中衍生出来的无比精彩的木构文化遗产;俄罗斯木匠是如何造就了俄罗斯木构建筑标志性的洋葱圆顶;挪威的木板教堂如何揭示了异教徒的过去;突厥部落如何将海滨住宅从亚洲带到了欧洲;新英格兰的定居者是如何在几个世纪以后,由彼得·卒姆托和伦佐·皮亚诺这样富有经验的建筑师发展出了生动且极富原创性和天才的新木构建筑。木构建筑将持续发展,拥有着鼓舞人心的未来,如同其光辉的过去一样。
专题建筑史丛书还有《砖砌建筑的历史》和《图书馆建筑的历史》
建筑不仅仅是艺术,更是颇具实用价值的建造工程。对于营造技术方面的了解,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在数千年间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使我国古代建筑能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并产生广泛影响。 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台基、屋身、屋顶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营造的相关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对抬梁式木构的重要建筑构件的起源、演变、构造做法、比例尺寸、建造步骤等要点进行介绍,特别是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有关营造方法进行了清晰的解读,涉及木、瓦、石、土、油漆、彩画等多个工种,内容精炼、文字通俗、图文并茂、设计考究,是适合广大读者轻松阅读、便于携带的专业与文化并蓄的普及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