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一、要从评价财政、财务收支是否规范入手,判断审计存在是否真实、合法、合理,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及有效程度,对问题存在的原因加以分析、认定。
二、运用逆层次分析方法对违规行为进行审计定性。也就是说,运用由低向高层次的逆层次方法进行审计定性。层次越高的政策、法规覆盖面越大,宏观指导性越强,而政策、法规的层次越低,其针对性和适用性越强。从低向高层次运用法规,更能够体现审计监督的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有利于保护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创造性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当然,如遇低层次的规定与高层次的规定不相一致或相抵触时,应以高层次的规定为准),审计定性才有说服力,让人诚服。
三、法规运用必须恰当。审计定性是作出审计处理、处罚的基础。一是引用的法规必须有效。引用的法律条款必须具体化,搞清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制度的主次关系,决不可以引用无法律效力的部门制度和规定。二是切不可把审计定性的法律法规与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混为一谈,造成引用上的错误,导致相互矛盾。
四、正确运用审计自由裁量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下限内,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有审计处理处罚的自由裁量权。但决不可曲解自由裁量权,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从轻定性,为“低限”处理“留一手”。
五、准确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就是用违法的构成要件来衡量审计事实。若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则应按照相关的法律定性为违法行为,在审计机关的权力权限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若问题性质严重,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基本特征,审计机关也要进行审计认定。定性后按照程序移交司法机关另案查处。如对“偷税行为”和“偷税罪”的问题认定。按照现行的《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数不满一万元或者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不到10%的认定为偷税行为。在《刑法》中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认定为偷税罪。可见“偷税行为”仅仅是涉税违法,“偷税罪”是涉税犯罪。二者有严格的数额标准来区别罪与非罪。再如,私分国有资产罪与挪用国有资产行为的区分。私分国有资产罪按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且数额较大(可用贪污罪的数额标准)的行为。而挪用国有资产行为则是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挪作他用,使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将保值增值部分据为单位所有,用于职工福利,这属于一般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还有,关于贪污罪与贪污行为的认定。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务行为都是贪污行为。若贪污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或虽不满5000元、4000元以下而贪污救灾、抢险、防汛、扶贫以及募捐款物,罚没款等较重情节的构成犯罪。若数额较小,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应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处理。等等。如果不能准确地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就不可能做到依法审计。但必须指出的是,审计机关只对不构成犯罪的 财经法纪有关方面的审计事实进行处理、处罚,一旦认定可能涉及犯罪就应移交司法机关。
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执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在具备专业知识,掌握《审计法》及其相应的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和法律常识知识,尤其是相关的法规实施细则和条文解释必须掌握、理解。因为法规实施细则和条文解释对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只有对法规实施细则和条文解释掌握、理解了,才能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确保审计定性“准确、合法、适当”,符合审计环境要求,体现审计执法的公正、公开和公平。
七、要强化对审计执法的监管。审计定性决定着审计质量,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又有着密切、内在的联系。审计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就不会正确,就可能引起审计复议或诉讼。因此,审计机关要把审计定性的检查作为执法检查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审计定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一方面对发现的严重问题予以通报。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遵守审计定性的原则。
审讨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依法对被审单位作出正确的审计定性。所以.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规范审计定性的前提。
审计定性原则是用来约束审计定性行为.防止审计人员在审计定性过程中主观随意、脱离客观的基本要求。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在适用国家财经法规对各种证据进行审计定性过程中,应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1.审计证据充分原则。审计证据是进行审计定性工作的基础。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只有获取了充分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才能对某项经济行为作出正确的定性和切合实际的审计处理。
2 审计依据明确原则.审计依据是进行审计工作的标准。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在对被审事项进行审计定性时,引用的财经法规条款应具有法律效力,有明确的出处, 条文内容与定性事项直接相关或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如果审计人员不能用明确的审甘依据对被审事项进行审计认定, 那么审计定性就无法保证准确性。
3 审计定性公开原则。这是绮束审计定性的重要原则。审计机构厦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事项定性时,既要向被审单证公开审计机关所有的取证材料,也要向被审单位公开审计定性时所依据的财经法规条款及有关的怯律解释, 不得隐瞒。贯彻定性公开性原则,有利于被审单位监督审计机关调查和定性的合法性,从而减少审计定性的非规范性,提高审计定性的质量。
二、明确审计定性的权力。
明确审计的最终决定权是审计定性工作瓶范化的关键。税们知道.审计机关是国家赋予审计监督禄限的行政机关,审计定性是审计机关j翌力莳表现,而不是某个审计蛆或审计人员权力的表现。审亡}组及审计人员只是由审计机关授予检查权的临时组织,审计组的职责就是查明事实真相,向审计机关汇报检查情况,提出审计定性和处理的建议.无权进行就地拍扳,作出定性处理。审计的最终定性权应属于宙计机关。
三、建立审计定性的程序。
审计定性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宙计组提出定性建议。审计组将各审计人员收集并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的相关证据.以审计报告的形式进行整理、归髋.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定性 即列示定性证据; 引证国家财经法规; 审计组内部辩论:最后提出审讨定性建议。
第二步,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 审计组在直审计机燕提交审计报告之前,应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以求得被审单位对审计证据和审计定性的认可 对审计事项的补充或对审计定性的异议。
第三步, 正式作出审计定性。审计机关在接到审计组提交的有关材料之后, 应厦时召开专门会议, 听取:审计组的汇报,审核审计组的定性依据、证据和定性用语的准确性,讨论被审单位的意见,最后作出正式定性。
四、规范审计定性的用语。
审计定性是以书面语言来表达审计结果的, 文字是否通俗.语言是否确切.措词是否严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审计的质量。审计定性用语缺乏规范是宙壬上定性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从一些审计报告来看, 审计定性用语十分广泛,如隐瞒、截留 挪用、转移、虚列等用语,有大有小,有重有轻 但究竟孰重孰轻没有法律解释和规定.缺乏明确的界定。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审计定性不够严肃不失之偏颇的情况。所以规范审计定性的用语.对保证审计定性的严肃性和提高审计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审计定性是对经审计证据证实的事项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问题的性质对照相应的法规予以定性,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审计定性是审计工作的一道关键环节,定性是否准确,关系到最终审计结果的质量。
非标审计意见中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分析
持续经营能力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的主要判定因素。为了研究持续经营能力在非标审计意见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导致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虑的因素,本文对2011—201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对涉及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报告以及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其原因,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不确定性分析
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中经常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才能找出影响项目投资的重要因素,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在介绍效益审计概念与不确定性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讲述了盈亏平衡点与敏感性分析项目在投资效益审计的应用。
一般准则是指对审计人员任职资格和执业行为所作出的规则,主要用于对训练与能力、独立性、职业道德方面的约束。
工作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时应遵守的规则,也称为审计的实施准则或审计的外勤准则,主要用于制定审计计划,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收集甄别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报告准则是指对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的原则、形式、内容所作出的规则,主要用于编写审计报告,运用审计报告的形式,规定审计报告的内容。
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应做的工作主要有:下达审计通知书、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民间审计组织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后,考虑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并与委托人就审计业务的性质、审计范围达成共识后,才可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民间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共同签署的,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等事项的书面文件。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性质,双方一经签字认可,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共同予以执行。
有人认为审计(AUDIT)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活动本身就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我国古代的“听其会计”和西方国家的“听审”,都含有审查会计之意,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产生的前提不同
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也即是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两者性质不同
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两者对象不同
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也即是经济活动价值方面;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方法程序不同
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记账、算账和报账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审计任务。
职能不同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会计检查或查账,只是检查账目的意思,主要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
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一般情况,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或人员,在财产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之间,处于中间人的地位,这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即财产所有者)提出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为此,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这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根本属性。
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一表述既符合审计产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国宪法关于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