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Oil Crisis)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石油危机基本信息

石油危机危机影响

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石油沥青玛蹄酯

  • 产品特点:耐热度45;品种:石油沥青玛蹄脂
  • kg
  • 祥和
  • 13%
  • 祥和防水防腐涂料有限公司驻湘潭工程部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水中石油类标样

  • 1000mg/l
  • 13%
  • 深圳市科力易翔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水中石油类标样

  • 1000mg/l
  • 13%
  • 苏州赛力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石油沥青玛蹄酯

  • 产品特点:耐热度73;品种:石油沥青玛蹄脂
  • kg
  • 祥和
  • 13%
  • 祥和防水防腐涂料有限公司驻湘潭工程部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水中石油类标样

  • 1000mg/l
  • 13%
  • 苏州海云天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 kg
  • 肇庆市202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0号(Ⅵ)
  • t
  • 东莞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0#(VI)
  • kg
  • 江门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kg
  • 云浮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0#
  • kg
  • 佛山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抵御陨危机

  • 2000×1400×2600
  • 1项
  • 3
  • 中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9-21
查看价格

石油沥青

  • 30#
  • 185.77kg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17
查看价格

石油沥青

  • #30
  • 380.894kg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5-09
查看价格

石油沥青

  • 30#
  • 129.744kg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2-14
查看价格

石油热沥青

  • 70号A级
  • 1t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8-28
查看价格

石油危机与国际政治

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到,石油资源和水资源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非洲一些国家的内战、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以及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等,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资源因素。过去半个世纪中,仅仅由水引发的冲突就达到500多起,其中20余起演变为武装冲突。随着石油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更加突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全球能源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资源分布

石油资源和水资源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从石油资源来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为,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储量达849.3亿吨。该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4%。北美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297.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储量为245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苏联地区,独联体国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10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1%,其石油产量为4.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5%。其中俄罗斯石油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此外,亚太地区探明石油储量52.4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1%;非洲地区为11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6%;南美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34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7%。世界石油地区消费量与石油资源拥有量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而石油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22%,而其石油消费却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东;欧盟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除了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欧盟借助非洲许多国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优势”,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已领先一步。西方大国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和争端不断加剧,资源战略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经历过石油危机的西方大国先后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如美国制定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制定的《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58-1106号法》,都明确规定了储备目标和规模。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中国正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立法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后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够达到180天的安全消费量。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三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对世界影响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10天,阿拉伯几个主要产油国宣布,将海湾地区石油价格提高17%。阿拉伯世界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而发动的石油战正式打响,震撼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这次石油危机触发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危机,并对此后的世界经济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等12个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斋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配合战争,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战争爆发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其南部重要的石油输送港口西顿。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国际石油市场一片恐慌,标志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开始。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短短三天,阿拉伯各产油国连续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给西方国家来了个措手不及。

1973年12月,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国际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当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200万桶,许多工厂因而关门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闭。尼克松总统还下令降低总统专机飞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

美国国会则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所有石油产品实行全国配给。美国国防部的正常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中断,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不得不动用它们的战时石油储备。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而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1978年12月,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到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顿,终于使油价创下每桶41美元的纪录,从而酿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经济危机。

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以减少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还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开发。由于各国积极开发油源,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在1982年超过了欧佩克组织。石油危机促进了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美、德及日本等国还逐步建立起大量的战略性石油储备。

尽管各国防范石油危机的意识日益增强,但石油危机仍然无法完全避免。1990年海湾战争和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尽管由于国际间防止石油危机形成的机制日趋完善,但在能源需求和供给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石油危机的阴影仍然无法消除。“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紧要的战略问题。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现状分析

从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来看,“不平衡”一词可点破其中的根本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

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战争和地区纷争愈来愈多,如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对伊发动军事行动,就是一个明证。

由地区纷争与战争引起油价波动的幅度不断变大。历史上曾于2004年10月22日达到油价(轻质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石油资源不断走向枯竭,几十年后,使用石油将成为历史。今后国际石油市场将充满更多的变数。

1973年能源危机- 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 - 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

1979年能源危机 - 原因∶伊朗革命爆发。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 - 原因∶波斯湾战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

全球各国都认识到石油的局限性,各国政府都在竭力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技术,力求在新能源技术革新中抢占先机。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需求量会逐渐减小直至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当代经济与政治》华文出版社《环球时报》2004年 若干期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国际动态

(摘自环球时报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1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居然达到了每桶55.67美元,涨幅达73%!

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百分点。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影响,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减其他开支。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更加难过。在居高不下的有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亚洲经济潜伏着滞胀的危险。

● 尤科斯公司解体

2004年7月,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税款案进入司法程序。迄今为止,俄税务部门要求尤科斯公司偿还的税款已超过了275亿美元,该公司只偿还了39亿美元。

由于事关国际石油市场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决尤科斯的巨额债务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2月19日喜,鲜为人知的神秘买家贝加尔金融集团以2,607.5亿卢布(约合93亿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后仅3天,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就被证实为尤甘斯克的真正买家。俄专家认为,由于尤科斯公司解体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国有化,俄罗斯政府重新恢复了因苏联解体和国有企业民营化而丧失的对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管理能力。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解决危机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他们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此外,战略石油储备还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国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发表了题为《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2100433B

查看详情

石油危机文献

中国某石油总公司危机管理预案(2008年) 中国某石油总公司危机管理预案(2008年)

中国某石油总公司危机管理预案(2008年)

格式:docx

大小:103KB

页数: 未知

中国某石油总公司危机管理预案(2008年)——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危机应急组织机构与管理,设立了渤海地区安全危机应急指挥中心;潜在安全危机的识别、预报和报告要求;日常预防和安全管理要求;应急处理程序要求;各单位应急人员的通讯联系方式及重大自然...

石油钻机 石油钻机

石油钻机

格式:pdf

大小:103KB

页数: 4页

石油钻机

石油时代参见

  • 石油危机

  • 哈伯特顶点

2100433B

查看详情

结构突变应用

关于结构突变理论的应用还不是非常广泛。皮荣Perron(1989)将大萧条(1929年)和石油危机(1973年)做为对美国经济序列的冲击,认为大萧条使得经济水平降低(均值突变),而石油危机使得增长率降低(斜率突变),并运用这种假设突变时点已知的方法检验了Nelson & Plosser(1982)中的14个单位根过程,认为其中有11个为结构突变的趋势稳定。然而,Zivot & Andrews(1992)通过内生化结构突变点的检验方法,认为Perron的结论部分不正确。Tony Caporale等(2000)检验了1961.1-1986.3的美国实际利率与政府换届之间的关系,发现利率发生结构突变的时间与总统换届的时间相吻合,而与更换美联储主席的时间不一致。Hungnes(2004)利用VAR模型中的结构突变方法,检验了德国统一前后货币需求、真实GNP、利率、通货膨胀等变量,发现在统一货币(1990年7月)后,变量都有结构突变。王少平(2003)检验了1976-2000年中国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服从结构突变的单位根过程,两个突变点——1989年和1993年——都是由于人民币自身的币值对汇率的调整所致,并且汇率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没有出现结构突变,保持了稳定。佟孟华等(2004)检验了1996年1月到2003年5月的中国上证指数,结果表明上证指数是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 2100433B

查看详情

施工技术:EPS板外墙外保温薄抹灰系统

外墙外保温系统(ETICS)或者外部隔热装饰系统(EIFS)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在欧洲。1973年德国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政府对私房主的财政支援对此系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1973年到1993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约有300*10平方米的建筑物立面配备了ETICS,从而节约了超过18*109L的供暖用油。

ETICS使温度和湿度在季节转换时更加稳定,所以显著提高了居住舒适程序。该系统通过减小外墙建筑的温度变化和湿气冷凝,显著减少了建筑物损坏并降低了整体建筑成本。因此,隔热不仅是新建筑物的明智投资,也是一项有益创新措施,特别是在建筑物立面必须翻新的场合。

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的第一个ETICS,是在建筑现场将水泥加入乳液胶粘剂中。这种复合材料将发泡聚苯乙烯板固下到要隔热的墙壁上。采用相同的产品和程序将玻璃纤维网格埋入加固层或者隔热板底涂乳液层。在早期,大部分合成树脂用于底涂层上的装饰涂层。

然而在实践中,使用此系统时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将乳液胶粘剂在现场与水泥混合的时候。按照这种工艺,不能保证水灰比相同、且混合均匀,因此无法获得质量稳定的胶粘剂和底涂层,从而造成粘结强度或者柔性不够,导致产品性能不达标,甚至可能会损坏建筑物立面。这些缺点也存在于双组分系统,在该系统中乳液在现场加入到干混砂浆中。

由于这些原因,以及前文提到的双组份系统缺点,对于ETICS来说,今天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干混砂浆几乎已经取代了其他所有系统。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