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为我国特有树种,产于四川灌县、宝兴、汶川、平武等地,生于海拔2300-3500米地带。过去曾有大面积单纯林,历经采伐现已稀少。模式标本采自灌县西牛头山。 2100433B
乔木,高达25米, 胸径80厘米;树皮灰褐色或暗黑色,不规则纵裂;枝平展,小枝下垂,当年生长枝淡黄褐色或棕褐色,具疏生柔毛,二、三年生枝黄灰色、灰色或灰黑色;短枝直径3-4毫米,顶端叶枕之间密生淡褐黄色柔毛;冬芽卵圆形,芽鳞黄灰色,有光泽。叶倒披针状窄条形,长1.2-3.5厘米,宽约1毫米,先端急尖、微急尖或微钝,嫩叶边缘有疏毛,上面中脉隆起,稀每边有1-2条气孔线,下面中脉两侧各有3-5条气孔线,表皮有乳头状突起。雌球花及小球果淡红紫色,苞鳞显著地向后反折。球果成熟前淡褐紫色,熟时褐色,椭圆状圆柱形,长2.5-4厘米,径1.5-2厘米,梗长5-6毫米;中部种鳞倒三角状圆形或肾状圆形,长0.8-1.1厘米,宽1-1.3厘米,边全缘,先端通常微凹,背面近中部有密生褐色柔毛;苞鳞暗褐紫色,较种鳞为长,中上部显著地向外反折或反曲,长1.1-1.5厘米,中部宽5-7毫米,下部微渐窄,上部三角状,先端中肋延长成微急尖的尖头;种子斜倒卵圆形,灰白色,长2-3毫米,连同种翅长7-9毫米,种翅褐色,先端圆或微钝。花期4-5月,球果 10月成熟。
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松根径立木材...
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松根径立木材...
华北落叶松的栽培与管护
华北落叶松的栽培与管护
落叶松组
Sect. Larix
中国植物志>> 第7卷 >> 松科 Pinaceae >> 落叶松属 Larix
组2. 落叶松组 Sect. Larix--Sect. Pauciseriales Patschke in Bot. Jahrb. 48: 651. 652 1913.
小枝不下垂;球果卵圆形或长卵圆形;苞鳞较种鳞为短,不露出或微露出。
本组我国有下列6种,其中2种系引种栽培。
下级分类
欧洲落叶松 Larix decidua Mill.
落叶松 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
日本落叶松 Larix kaempferi (Lamb.) Carr.
黄花落叶松 Larix olgensis Henry
华北落叶松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
新疆落叶松 Larix sibirica Ledeb.
落叶松为耐寒、喜光、耐干旱瘠薄的浅根性树种,喜冷凉的气候,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有一定的耐水湿能力,但其生长速度与土壤的水肥条件关系密切,在土壤水分不足或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的立地条件下,落叶松生长不好,甚至死亡,过酸过碱的土壤均不适于生长。落叶松通常形成纯林,有时与冷杉、云杉和耐寒的松树或阔叶树形成混交林。在中国分布较广的落叶松有:落叶松(又名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西伯利亚落叶松、红杉及其变种大果红杉等。
落叶松属根据球果的形状、苞鳞的长短和小枝是否下垂,分为两组:红杉组球果圆柱形或卵状圆柱形,苞鳞长于种鳞或近等长,显著外露或露出,下枝下垂(国产西藏红杉、喜马拉雅山红杉、怒江红杉、红杉、大果红杉、四川红杉、太白红杉属于本组)。落叶松组球果卵圆形或长卵圆形,苞鳞短于种鳞,不露出或尖头外露,小枝不下垂(国家落叶松、黄花落叶松、华北落叶松、西伯利亚落叶松与引入的日本落叶松、欧洲落叶松属于本组)。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
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形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数量逐渐增加,此时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发病规律: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年生的苗木和3-6年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轻。于9月下旬以落地针叶上的冬孢子越冬,越冬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5小时即可萌发,翌年的6、7月就能发病。一般降雨多、湿度大发病严重;干旱、湿度小发病较轻;冬季温度低,第二年发病轻;冬季温度高,第二年发病重。常集中连片发生,落叶松褐锈病发生的地块常有落叶松早落病的发生。
综合防治措施:
可采用百菌清油剂低量喷雾防治苗圃地和幼林内发生的落叶松褐锈病,防治效果达到58%。也可在5-6月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够起到预防作用。
可于春秋两季把林地、菌圃地内落叶松落叶集中成堆,点燃烧毁,可降低落叶松的发病率,但要注意防火。在苗圃地内还要注意苗木栽植不能过密,通风降湿,防止徒长,提高抗病力。
对于已经郁闭的林分,可利用百菌清烟剂放烟防治,防治效果也十分明显。
落叶松松皮小卷属小蛾子,以幼虫为害落叶松的枝干,对幼树产生较大危害。该虫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分布广泛,在人工纯林内发生严重。
发生规律:该虫1年发生1代,以6-7龄幼虫卷曲在落叶松皮下吐丝作薄网越冬。第2年4月上旬落叶松发叶时,幼虫开始在树皮下活动危害。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羽化,交尾后1天就产卵,卵多产在针叶端部背面,排成2行。树冠下部产卵最多,中部次之,上部最少。初孵幼虫活泼,稍遇惊扰即吐丝下垂。孵化后1-2小时即钻入树皮下,10天后在靠近树皮处吐丝作圆形白色薄网,卷曲在内。再经3-5天脱第1次皮,第2龄幼虫开始食害树木表层,形成浅而细的坑道;3龄以后已食进韧皮部,形成较宽的坑道,并排出木屑,伴有流脂,幼林受害重于中龄林,其中以7-12年生林分发生最重。疏林重于密林,林缘重于林内。
防治方法:选育抗虫树种。造林时适当密植,实行针阔叶树混交,加强抚育管理,使树冠尽快郁闭。保护林间寄生蜂及其他天敌。
对刚侵入树皮的幼虫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信液、50%杀螟松乳油 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对成虫可用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常规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