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0章导读
0.1前提条件
0.2本书编写原则
0.3本书的使用方法
0.4练习题
0.5关于尺寸的一点说明
0.6关于配套光盘
0.7关于书中参考的文件
0.8Windows2000
0.9编写约定
第1章自项向下的装配体建模
1.1概述
1.2关联特征
1.2.1设计意图:关联特征
1.2.2编辑零件
1.2.3编辑零件时的装配体显示
1.2.4装配体透明对选择几何体的影响
1.2.5传递设计修改
1.2.6一点说明
1.3建立关联零件
1.3.1设计意图:鼠标按键
1.3.2在装配体中插入新零件
1.3.3插入新零件的结果
1.4装配体中的零件建模
1.4.1利用装配体零件建立等距
1.4.2拉伸特征的终止条件
1.4.3在零件窗口中编辑
1.4.4新建零件的原点
1.4.5返回装配体
1.5装配体阵列
1.6传递设计修改
1.6.1脱离关联
1.6.2恢复关联
1.7外部参考
1.7.1断开和锁定外部参考
1.7.2外部参考报告
1.7.3删除外部参考
1.8练习1:自项向下的装配体建模
1.9练习2:建立关联特征
1.10练习3:零部件阵列
1.11练习4:LevelAssembly
1.12练习5:利用装配体的关联绘制3D草图
第2章在装配体环境下工作
2.1概述
2.2高效的配合技术
2.2.1智能配合
2.2.2配合参考
2.3智能配合
2.3.1在拖放过程中使用智能配合
2.3.2在装配体内使用智能配合
2.3.3智能配合的反馈光标
2.4配合参考
2.4.1参考实体
2.4.2配合参考的特殊情况
2.5调色板零件
2.6插入和配合零部件小结
2.6.1添加第一个零部件
2.6.2添加相同的零部件
2.6.3插入并配合零部件
2.6.4已有零部件的配合
2.7装配体配置
2.7.1专业术语
2.7.2添加新的装配体配置
2.7.3压缩零部件
2.7.4调色板装配体
2.7.5针对当前配置移动零部件
2.8装配体设计表
2.8.1设计表的用途
2.8.2指定零部件
2.8.3控制零部件
2.8.4控制装配体特征和配合
2.8.5各注和其他参数
2.8.6新建和插入系列零件设计表
2.9建立新的设计表
2.9.1零部件参数
2.9.2配合参数
2.9.3删除多余的列
2.9.4编辑设计表
2.10装配体配置属性
2.11修改零部件配合
2.12自动生成设计表
2.13子装配
2.13.1改变子装配配置
2.13.2插入子装配体
2.14练习6:配合与装配体运动
2.14.1插入和配合零部件
2.14.2修正干涉
2.15练习7:使用智能配合
2.16练习8:装配体配置
2.17练习9:装配体设计表
第3章装配体编辑
3.1概述
3.1.1装配体编辑的任务
3.1.2本章主题
3.2转换零件和装配体
3.2.1零件转换为装配体
3.2.2装配体转换为零件
3.2.3零件转换为零件
3.2.4装配体替换为零件
3.3装配体特征
3.3.1建立装配体特征
3.3.2修改装配体特征
3.4孔系列
3.5替换零部件
3.5.1在多用户环境下工作
3.5.2替换零部件
3.5.3替换一个实例
3.6修复装配体错误
3.6.1配合错误
3.6.2查看从属关系
3.6.3利用PropertyManager查看配合
3.6.4配合的直观显示
3.6.5替换配合实体
3.6.6过定义配合和零部件
3.6.7配合诊断
3.7使用另存命令替换零部件
3.8装配体中的信息
3.8.1时间相关特征
3.8.2父/子关系
3.8.3重新排序和回退控制棒
3.8.4装配体统计
3.8.5查找相关零件文件
3.9在装配体中控制尺寸
3.9.1数值连接
3.9.2装配体方程式
3.9.3装配体中的尺寸名称
3.9.4添加方程式
3.10智能扣件
3.10.1扣件默认设置
3.10.2扣件清单
3.10.3添加垫圈和螺母
3.10.4扣件选择
3.10.5扣件修改
3.10.6智能扣件和配置
3.11镜像零部件
3.11.1镜像或复制
3.11.2对称配合
3.12练习10:修复装配体错误
3.13练习11:装配体特征
3.14练习12:装配体方程式
3.15练习13:孔向导和智能扣件
第4章大型装配体
4.1概述
4.2高效装配体
4.3打开装配体时的错误
4.4设计子装配体
4.5修改装配体结构
4.5.1解散子装配体
4.5.2零部件层次的变化
4.5.3使用零部件建立新的子装配体
4.5.4打开子装配体
4.5.5装配体信息
4.6大型装配体模式
4.7轻化零部件
4.7.1建立轻化的零部件
4.7.2打开装配体后的零件处理
4.7.3最佳的方法
4.7.4零部件状态的比较
4.7.5轻化状态的标志
4.8利用配置
4.8.1特征细节
4.8.2不同配置的比较
4.8.3配合方面的考虑
4.8.4子装配体配置
4.9工程图方面的考虑
4.10使用零部件阵列
4.11优化的大型装配体
4.11.1灵活的子装配体
4.11.2编辑子装配体
4.12高级选择技术
4.12.1高级显示/隐藏
4.12.2高级选择
4.12.3应用于配置
4.12.4零部件属性
4.12.5自定义属性
4.12.6保存和装入准则
4.13封套
4.13.1插入封套零件
4.13.2使用封套选择
4.14装配体布局草图
4.15SolidWorksExplorer
4.15.1窗口布局
4.15.2操作
4.15.3文件管理选项
4.15.4使用SolidworksExplorer
4.16零部件改名
4.17练习14:装配体布局草图
4.18练习15:镜像零部件
4.19练习16:使用SolidWorksExplorer
4.20练习17:设计子装配体
4.21练习18:简化配置
4.21.1子装配体
4.21.2零件配置
4.21.3子装配体配置
第5章型芯和型腔
5.1概述
5.2使用曲面和比例缩放
5.2.1比例缩放
5.2.2建立延展曲面
5.2.3建立缝合曲面
5.2.4使用曲面
5.3拔模分析 2100433B
本书是《SolidWorks官方认证培训教程》的高级装配体建模分册,,根据SolidWorks公司发布的SolidWorks Office培训教程《SolidWorks Office Training》编译而成。;主要内容包括:自顶向下的装配体建成模技术,装配体中的零件和特征建模,在装配体中建立零剖件阵列,建立装配体配置,使用智能配合、调色板装配体和配合参考等技术提高操作装配体的效率,建立代表装配后的加工特征,使用智能扣件,在装配体中使用设计表,高效地处理大型装配体,使用SolidWorks Explo
我的感觉是:Solidworks 不推荐在装配体内做装配了,建议使用零件内部的焊接选项(因为,焊接后的两个零件可以看作为一个零件),所以应在零件内部做好焊接,再进行装配工作;楼上的说法不完整,Soli...
选弹簧的前视基准面和圆柱的前视基准面重合。再选弹簧的右视基准面和圆柱的右视基准面重合。如果弹簧上端有切的平面的话,选这个平面和圆柱的底面(或顶面)重合或距离多少配合。
焊接是要打开焊件插件才可以用哦,然后点击焊缝,选择两个相邻的面或两者的交线就行
SolidWorks根据装配体生成工程图的宏程序
在网上看到的:在 WIN7 SW2014下现在不能用,看看改了能用不?烦请懂的人指 点下,并将文件上传到群里来: SolidWorks 生成工程图纸程序 下面代码是工程图助手中的 “生成工程图” 模块内容。它按照我们的图纸存 储规范,把一个产品的每个装配体都生成一个 solidworks 的工程图文件。 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在试图使用 VBA来改善工作的时候, 可以参考下面的思 路来进行,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的一些经验之说,并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实际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所在:工艺人员在试图提高 solidworks 工作效率的时候提到了使用 SolidWorks Task Scheduler 来自动出 图纸的方法(具体方法就不讨论了)。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发现,使用 SolidWorks Task Scheduler 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问题在于,它将每个 solidwor
基于Solidworks的阿基米德蜗轮蜗杆的建模与装配
通过对阿基米德蜗轮蜗杆的整体结构分析,首先建立了中间平面内蜗杆齿廓与蜗轮齿廓以及螺旋线方程;接着采用Solidworks2010软件,分别对阿基米德蜗轮蜗杆进行三维建模,并进行装配。参数化的三维设计与装配既缩短了设计周期,也为后续进行的有限元分析、机构仿真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
《(2014)SolidWorks公司原版系列培训教程·CSWP全球专业认证考试培训教程:SolidWorks零件与装配体教程》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SolidWorks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2007版)是根据SolidWorks公司发布的《SolidWorks2007:SolidWorks》编译而成,着重介绍了使用SolidWorks软件创建零件、装配体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及生成工程图的基础知识。与以前的培训教程相比较,《SolidWorks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2007版)详细介绍了(特征专家)、(草图专家)、查看调色板等SolidWorks 2007的最新功能。
《SOLIDWORKS零件与装配体教程(2019版)》是根据DS SOLIDWORKS公司发布的《SOLIDWORKS2019:SOLIDWORKS Essentials》编译而成的,着重介绍了使用SOLIDWORKS软件创建零件、装配体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及生成工程图的基础知识。本教程提供练习文件下载,详见“本书使用说明”。本教程提供3D模型和300min高清语音教学视频,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免费查看。
本教程在保留英文原版教程精华和风格的基础上,按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了编译,配套教学资料齐全,适于企业工程设计人员和大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